金礦藏在自身邊

金礦藏在自身邊

金礦,是人們心儀追崇的。但是,往往金礦就藏在自己身邊卻視而不見,身邊有寶不識寶,無辜生出許多遺憾事。

從媒體上看到幾則關於收藏的故事,頗為有趣:幾年前一後生把爺爺遺留下來的一輛自行車以1000元賣掉,哪知此車竟是英國20世紀30年代的產品,車架為白金製作,至今仍鋥亮如新,當時中國只進口兩輛,現在英國人要出一輛勞斯萊斯把這輛自行車從收藏者手中換回,收藏者都不願意換吶。這是其一。

其二,北京某先生花150元從郊區油坊購得一口青花龍紋大缸,經專家鑑定,竟是明代嘉靖年間的宮廷用品,保守估價50餘萬元,若不是有裂紋和掉鈾,要值400萬之多。

更有甚者,某先生花300百元購得一幅字,經專家鑑定,竟是明代文徵明86歲所書《醉翁亭記》真跡,至少值100多萬元。

身邊有寶自不識。宋代詩人蘇東坡在一首詩中這樣寫到:“抱玉巖前桂葉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日落猿聲啼,疑是荊人哭未休”。詩人因楚人卞和懷抱稀世寶玉為世人所不識,反被說是石頭一事大發感嘆,警示世人要以此為戒:“寶”,就在身邊,要識“寶”、護“寶”呵!

的確,“寶”,在身邊!就拿美國著名的門羅金礦來說吧。那個原本擁有6公傾山林的秘魯移民,在淘金熱的誘惑下,賣掉山林舉家到西部買下土地鑽探,希望找到金子,一連幹了5年,不但毫無所獲,連家底也折騰一空,最後不得不回到老家。當他回到故土時發現那兒機器轟鳴、工棚林立,原來被他賣掉的那片山林就是至今仍在開採的門羅金礦。嗚呼,這位連做夢都想要得到金礦的秘魯人卻沒有守住自己的金礦,成為終身遺憾。

哲人說,人生的一個誤區就是“燈下黑”,因為雙眼總在向遠處看,結果腳邊的珠寶卻被一腳踢開。那些身邊有人才而不能識,更不能用的現象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是司空見慣的,我們大可不必因此疾世如仇,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金礦”;每個人也潛藏著獨特的天賦,這種天賦就像金礦一樣,埋藏在我們的生命中,關鍵在於自己能不能慧眼識寶,並者始終如一的堅守住。一個人是否能有幸開發出這座“金礦”,關鍵就看能不能腳踏實地地發揮自己的長處,去經營自己的人生。若能堅定不移地守住“金礦”,並在幾乎無法堅持的情況下再堅持下去,就一定能獲得成功。

笑鈾

2018,10,06.

作者自白

笑鈾,真名遊德福,1958年生,1983年從武漢軍區高炮644團復員後任鄉文化站站長35年,其間還擔任黨政辦主任等職,2018年7月退休歸隱田園,碼字不輟,以“鄉土作者”自詡。2005年被《贛南日報》評為“關心熱愛新聞事業的十佳作者”;2016年被《客家搖籃》聘為“特約主筆”,2017年起為贛州市核心網評員。

金礦藏在自身邊

金礦藏在自身邊

金礦藏在自身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