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高寧暢談中國農業40年發展與趨勢:科技引領、品質興農

宁高宁畅谈中国农业40年发展与趋势:科技引领、品质兴农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決定著人民賴以生存的“糧袋子”“菜籃子”。改革開放40年來,全國糧食總產量接連跨上新臺階,“吃不飽飯”已經成為歷史。如今,腰包鼓不鼓,吃得好不好,已經成為衡量“三農”發展水平和質量重要因素之一。

近日,中化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寧高寧做客新華網,接受新華社副社長劉正榮專訪,暢談40年來我國農業的發展歷程和未來發展趨勢。寧高寧說,這些年來,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了翻番,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他認為,在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科技的同時,也需要龍頭企業創新引領綜合服務模式,做到既要“保量”,更要提升農產品質量,讓人民吃的安心又營養,讓農民“種出好品質,賣出好價錢”。

宁高宁畅谈中国农业40年发展与趋势:科技引领、品质兴农

以下為訪談主要內容——

保證老百姓“吃好”

就必須加強農業科技創新

劉正榮:

中化和“三農”聯繫非常緊密。我們常說,必須把這個飯碗牢牢地抓在我們自己的手裡,對於這一問題,您怎麼看?

寧高寧:

中國只有全球7%左右的耕地面積,而要養活全球22%左右的人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糧食總產量從6000億斤提高到了現在的12358億斤,這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說,讓人民吃飽,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的問題基本上解決了。

但是,我國的糧食結構仍然存在問題,比如玉米多、大豆少,高產的多,高質量的少。隨著老百姓消費水平提高,對糧食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要解決的不僅是“吃飽”這一問題,而是如何生成出高質量的產品,使老百姓“吃好”。而糧食的產量和質量是存在矛盾的,越是質量高、營養好的品種,它的產量可能就越低。對於中化而言,如何調節這一矛盾,使產量和質量處於一個均衡的狀態,將成為未來的一大挑戰,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加強科技投入。

我們可以看到,現在農產品市場上,每年都會有大量的新產品出來,市場非常繁榮,這都是農業科技進步的結果。通過加大科技投入,不少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同步提高了。未來,我們希望能達到這樣一種效果:消費者不僅能吃好,還能分區域、分季節、分品種對農產品進行選擇。

劉正榮:

到了中化,您現在思考最多的問題是什麼?讓您最著急的問題是什麼?您如何看待未來中國農藥行業的發展趨勢?

寧高寧:

我到中化後,思考最多的問題還是如何加強科技創新。比如中化的化肥、種子、農藥,這些產品能不能做到創新,能不能真正有研發,能不能真的是用科學來引領的?

對於未來農藥行業的發展趨勢,我認為科學技術將起主要作用。以農藥研發為例,中化每年在農藥方面的研發投入有7億到8億人民幣,不僅有原創性的研發,還有一些改善性的、模仿性的研發。

事實上,現在農藥已經越來越生物化,隨著科技的發展,農藥將成為對農作物十分“友善”的東西,農藥的使用將不會破壞生態。

宁高宁畅谈中国农业40年发展与趋势:科技引领、品质兴农

我國農藥安全性現已得到很大提升

劉正榮:

農藥和農業是緊密相關的,農藥的安全問題大家也很關注,您怎麼評價我國農藥行業的發展水平?

寧高寧:

大家關心農藥的安全性是很應該的。實際上,由於科技的進步,過去的30年來,農藥整體的使用量已經降低了很多。而且我國現在使用的低毒高效農藥的效能、選擇性、環境相容性等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當然我們國家的農藥產業發展水平和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未來我們希望可以做到這樣一種效果:農藥只會殺掉蟎蟲,而不會殺掉螞蟻、蜜蜂、蝴蝶;農藥一定會降解掉,不會殘留;水果、蔬菜上,會有傳感器告訴你,什麼時間用藥效果最好。

劉正榮:

很多生長在大城市裡面的人對於農村、農業不太瞭解,您覺得有沒有必要在大城市加強這方面知識的普及教育?

寧高寧:

過去我國出現過一些食品安全事故。一些事故可能被過度地解讀了,導致現在一提到農藥、化肥,就覺得不安全,覺得很可怕。實際上化肥、農藥發明之後,大大推動了農業的發展。

消費者會對農藥、化肥感到恐懼,是因為沒有看到農產品生產過程,沒有看到化肥、農藥的進步。過去有過度使用化肥、農藥的情況,隨著化肥、農藥使用標準提高,隨著種植科學性提高,隨著消費者警覺性提高,現在過度使用的情況已經大大減少了。

我們希望能夠在這方面推出一些科普性、體驗性的活動,讓更多的消費者正確認識農藥、化肥在農業生產中所起的作用。同時,希望加強宣傳,通過新華網等權威媒體進行發聲,以正視聽。

宁高宁畅谈中国农业40年发展与趋势:科技引领、品质兴农

“熊貓指南”把“好吃”定義

不斷告訴消費者

劉正榮:

當前我們吃的食物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好。但是,也總有一種擔心,不知道這個是否更好,那個是否更安全。您覺得要解決這個問題,讓大家進一步樹立信心,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

寧高寧:

我還是比較相信市場力量的,一般去教育或者自身宣傳,大家接受起來比較慢。真正比較快的是自發的和市場的力量,就是一種品牌的力量。中化在農業現代服務平臺基礎上,又做了一個“熊貓指南”。為什麼做“熊貓指南”呢?中化在指導農民,和農民一起種地的過程中,農民說,“我按照你的做可以,你說你種得好,但是沒有人認可,我們賣還是賣一樣的價”。中化的理念是,不光要種出好產品,還要賣出好價格,對農民的投入和努力給予承認。“熊貓指南”,它會去認證農場,會認證你種植的區域。這個區域在自然環境基礎之上,按照科學方法種植好產品,中化會給出一個“熊貓指南”的認證。經過市場檢驗,“熊貓指南”認證過的產品幾乎全部脫銷。

劉正榮:

“熊貓指南”能解決當前農業哪些痛點?“熊貓指南”具體怎麼實施它的功能?

寧高寧:

我們發現,中國有很多非常優秀的農產品,但不廣為人知,一些匠心農人在苦心經營,但不為人所信。這是中國農業的痛點,是中國消費升級的痛點。“熊貓指南”是中化集團做的一張優質農產品榜單,我們通過獨立、科學、公正的調查,來告訴中國消費者,什麼農產品好,在哪裡,為什麼好。這是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是嚮往美好生活的國人需要的。

過去我們講“夠不夠吃”,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感謝我們共同經歷的改革開放的四十年,“夠不夠吃”的問題已經解決了。今天我們講“好不好吃”,“吃了好不好”,也就是說有了更高的營養健康追求。

劉正榮:

“熊貓指南”自誕生以來都做了哪些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效果如何?

寧高寧:

“熊貓指南”誕生以來,我們的團隊不僅腳踏實地、科學公正地尋找好產品,還在尋找的過程中,積累和輸出了大量知識與數據。比如說,“好吃”這件事,在中國沒有任何標準,其實“好吃”是可以被定義的。“熊貓指南”的團隊正在快速佈局和申請這方面的專利。“食味值”被定義了,性價比就可知可信了,相信在不遠的將來,“熊貓指南”會把屬於中國人的“好吃”定義不斷告訴國人。當然,“好吃”之後,還有營養健康,英文中的“you are what you eat”,就是說一個人對事物的選擇、考究說明了這個人的生活狀態和環境,這是一件每日發生三次的普普通通的小事,也是影響大家健康與壽命的大事。

今年春天,“熊貓指南”團隊基於35萬公里的尋找,發佈了第一次榜單。11月1日,我們發佈“熊貓指南”2018年秋季榜單,據說他們的行程已經達到70萬公里,優中選優的優質農產品上榜率僅30%,這是一份標準科學、執行嚴格的榜單。它的起點看起來小,但具有長遠意義。如果有一天,我們的食物更健康、更美味、更多樣,如果有一天,有愛心、有技術的優秀種植者受到推崇,他們的產品受到市場的嘉獎,他們的產品像藝術品一樣被人們記住,我們要感謝“熊貓指南”。

宁高宁畅谈中国农业40年发展与趋势:科技引领、品质兴农

中化MAP戰略推動農業轉型升級

劉正榮:

中化集團提出來的現代農業服務平臺,您能否更加詳細地向全國網友進行一個解讀?這個平臺主要功能是什麼?

寧高寧:

“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基於對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趨勢、規模化種植主體需求和自身能力的深入思考,中化農業提出了MAP全面創新戰略。

MAP創新戰略的核心,就是依託中化在農業領域積累的技術、產品能力和強大的品牌號召力,以“科技創造美好農業”為使命,在耕地適度規模化的基礎上,匯聚優質資源,通過線下線上(O2O)相結合的平臺服務,服務廣大農戶 ,種出好品質、賣出好價錢。

線下部分,通過建設本地化MAP技術服務中心和MAP示範農場,幫助規模經營主體降本增效,並通過現代科技示範農場“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具體講,MAP技術服務中心為規模經營主體和農戶提供“7+3”服務:包括品種規劃、測土配肥、定製植保、技術培訓、農產品檢測和農產收儲訂單、農業金融、農用柴油等。本地化的MAP技術服務中心以50公里為服務半徑,配套多個MAP示範農場,並建立糧食烘乾、倉儲及物流配送能力。

線上部分,中化建設智慧農業服務平臺,依託線下的海量數據,全程跟蹤、解決服務中心運營和規模種植者農場管理的效率問題;通過持續數據積累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使MAP線下線上服務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最終從“看天吃飯”到“知天而作”。

劉正榮:

MAP戰略提出來後,截至目前,都取得了哪些成績?

寧高寧:

MAP戰略推出一年來,已經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我們在全國已建成投用的大田MAP技術服務中心40多家,建成投用經濟作物MAP技術服務中心60多家;建成示範農場和示範園46個,在建70個。以農藝師為主的創新業務團隊在1年多的時間內已達500多人,併為全國130萬畝以上的土地提供了農業生產綜合服務。

劉正榮:

中化集團通過實施MAP戰略將要達到什麼樣的市場預期?要解決哪些核心問題?

寧高寧:

中化農業希望通過MAP戰略的創新實踐,用3-5年時間,在全國建設、投用500個以上的MAP技術服務中心,打造1500個示範農場,為幾十萬新型農民和3000萬畝以上的土地提供現代農業綜合服務,成為領先的現代農業服務平臺和中國品質農業引領者。

劉正榮:

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一個服務模式和理念,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新華社、新華網有著豐富的媒體資源,我們有責任關注中國農業的生產變革,有力量給予中化集團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寧高寧:

現在網絡信息比較亂,在目前的網絡環境下,新華網是非常權威、非常可信的,這確實是非常了不得的一件事。從中化來講,如果能在自身在做好的基礎之上,通過新華社、新華網去宣傳推廣國企改革,能源、化工,農業發展等話題,那對企業,甚至對行業來講都將有極大的幫助。

宁高宁畅谈中国农业40年发展与趋势:科技引领、品质兴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