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個花饃之鄉,這裡的人們把普通的麵粉做成藝術品了,開開眼


聞喜花饃是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的傳統名點,是人工用面做成的各種樣式的饅頭,因花式各樣而命名為花饃。聞喜花饃盛行於明清,已有1000多年曆史,已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完整的創作體系。 聞喜花饃有“花糕”、“花饃”、“吉祥物”、“盤頂”四大系列200多個品種。聞喜花饃2006年入選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歷經千年的傳承中,聞喜花饃不僅被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還形成了獨特的製作技藝。包括:搓、團、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十多道工藝,所用的工具包括擀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籤等。聞喜花饃的製作工藝有麥子的篩選、晾曬到麵粉的加工,從制酵、發麵到捏形、蒸制,成形和著色等。

做出一個聞喜花饃,至少需4到5天,需要9大工序即凝水、籮面、制酵、揉麵、捏形、醒饃、蒸制、著色、插面花,100多道小工序,全手工揉捏而成。大到重十多公斤,小的像棗那麼大,常用的有2斤多和半斤多的。


聞喜花饃是一道老少皆宜的蒸制面食。不同類型的花饃有著不同的用途:男女青年結婚時,新郎家要給新娘家蒸“上頭糕”花饃,待新娘出門時,媽媽要將“上頭糕”的根部一段裁下來,讓一對新人帶走,意為女兒應在婆家紮根,其餘切成片分送給家族與鄰居,表示喜鳥兒翔遠了;給老人蒸的壽糕花饃,一週有九隻造型優美的獅子族擁著一朵怒放的菊花,寓意“九世共居”。

聞喜花饃的製作原料以北垣面為主,另有豆子、棗、胡椒等輔料。使用北垣麵粉和北垣水製作的聞喜花饃是最正宗的。聞喜縣北垣地處峨嵋嶺腹地,此地盛產的小麥生長期比別處長數十天,生長週期長,粒大飽滿,麥質優良。用此地小麥面做出的饃,清香筋道、營養豐富,吃在嘴中,甜中帶香。不僅要用北垣麥子,同時要用北垣的水。

聞喜花饃的盤頂不可食用,它是祭祀活動中的專用品和擺在食籮頂節的麵塑藝術品,有人物,有動物,體現了地方特色,麵塑人物是比較普及的手工藝術。聞喜花饃的一個竅門是和麵時摻適量的醋,蒸出來的花饃白嫩,光滑;摻糖水、奶水、蜂蜜,饃除甜以外還不易乾裂,存放期長,麥香也不會受到影響。


聞喜花饃口感筋道,其中花糕是聞喜花饃之最,重的可達近20公斤,分4層,最下面的是糕底層,其上為雲團夾紅棗,再上是糕面兒。這3層是能食用的糕座部分。最上面的一層,圖案造型層,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神話傳說、愛情故事、花鳥圖案。

近年來,當地政府十分重視這一文化產業,2012年,聞喜縣把打造花饃特色產業列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點工程,通過扶持培養衛嫂饃、玫瑰紅花饃等一批專業合作社,輻射帶動了一大批農村婦女從事花饃加工業。縣婦聯和金融部門,聯合通過發放小額貸款,解決了農村婦女發展花饃這一產業的瓶頸,激發聞喜花饃產業的活力。聞喜縣現在大約有3500餘名農村婦女經過培訓後,成為手工花饃加工能手。

現在,在聞喜只要“有饃就有事,有事就有饃” ,當地群眾的各種民俗活動中,都會有花饃的出現。因為它始終和百姓的民俗文化緊密相連,從而形成了節日花饃、婚嫁花饃、壽誕花饃、喪葬花饃、上樑花饃、喬遷花饃等較為完整的花饃體系。這是用於祝賀的花饃。


這是用於喬遷的花饃。

這是用於生日祝賀之用的花饃。

這是祝壽的花饃。

一位市民在對花饃進行拍照後,讓家裡決定買哪種花饃。

其實,對於聞喜花饃來說,藝術性越強,其實食用性越差。不過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的花饃,並不再是僅僅侷限於農村了,在科技發達的今天,花饃經過精心包裝,成為了走親訪友的新型產品,人們對於花饃的價值意義,也更多的是將它作為了一種美好祝福的象徵,把這種祝福送給親人和朋友,表達出自己的一份心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