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提出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困難在哪?


發改委提出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困難在哪?


原標題:發改委提出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困難在哪?

發改委提出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困難在哪?

重磅!發改委10月10日發佈《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於督察《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落實情況的通知》。

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

是推進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

以下為文章全文:

中央農辦秘書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辦公廳,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辦公廳,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衛生健康委、人民銀行、審計署、統計局、醫保局、證監會辦公廳(辦公室):

今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深入開展改革督察工作,狠抓重大改革舉措落地生根,意義十分重大。

按照中央改革辦統一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對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6〕72號)情況開展督察。

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督察意義

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是推進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是擴大內需和改善民生的有機結合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惠及更多人口的內在要求。

對《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以下簡稱《落戶方案》)落實情況開展督察,分析總結好經驗好做法,摸清改革障礙和工作短板,提出有針對性操作性的整改措施,對切實推動《落戶方案》落地見效,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二、督察內容

按照《落戶方案》主要目標任務分工(見附件),對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落實情況開展全面督察。

(一)有關部門落實情況。督察的主要內容是:各項目標任務的牽頭部門出臺配套政策和推動改革落地的工作進展情況,改革取得的實質性成效,進展滯後的改革任務及內在原因,下一步整改的政策建議。

(二)各地區落實情況。

督察的主要內容是:省級有關部門落實情況和城市人民政府落實情況

一是省級有關部門落實情況,特別是在加大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財政支持力度、建立財政性建設資金對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城市基礎設施投資的補助機制、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等方面,取得的實質性成效,進展滯後任務及原因,以及下一步整改措施。

二是城市人民政府落實情況,特別是在放開城市落戶限制、建立進城落戶農民“三權”維護和自願有償退出機制、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基本公共服務同城同待遇、促進有條件在城鎮穩定就業生活的農村貧困人口市民化等方面,取得的實質性成效,進展滯後任務及原因,以及下一步整改措施。

三、督察方式

運用實地督察與書面督察相結合、集中督察與持續跟蹤相結合等方式,建立健全改革督察工作機制。

(一)書面督察。10月20日前,各項目標任務的牽頭部門、各省級人民政府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進行自查,並分別將自查報告(5000字以內,附光盤)報送國家發展改革委。

(二)實地督察。11月15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組建聯合督察組,分赴東中西及東北地區開展實地督察,瞭解省級有關部門及城市人民政府落實情況,並形成督察調研報告。具體時間另行通知。

(三)座談督察。11月15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召開改革督察座談會,判斷改革取得的實質性成效,摸清改革障礙和工作短板,研究提出有針對性操作性的整改措施。具體時間另行通知。

在以上工作基礎上,國家發展改革委起草形成督察報告,於11月底上報。

發改委提出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困難在哪?

發改委提出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困難在哪?

發改委提出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困難在哪?

發改委提出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困難在哪?

發改委提出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困難在哪?


近50%進城農民工不願城鎮落戶

土地是主要阻礙因素

十九大以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逐漸成為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重點之一。

進城農民工有望通過戶籍制度在城市裡徹底待下去,成為新的城鎮戶籍人口,這被認為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

今年兩會期間,發改委還發布了《關於實施2018年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的通知》,要求全面放寬城市落戶條件,繼續落實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

不過現實當中,農民工的落戶意願與新型城鎮化落戶政策形成一定反差。

日前,在中國人民大學國發院舉辦的“農村土地制度與健康城鎮化“會議上,國家衛計委流動人口中心處長劉金偉表示,根據相關調研數據分析:

儘管80%的進城農民工表示對城市生活比較適應,但考慮到落戶意願時,只有16.8%的進城農民工願意把戶口遷移到現在居住的城市。

27.5%現在沒有確定,46%的比例不願意在城鎮落戶,其中包括19%已經在城市買房的人也不願意落戶。

劉金偉進一步指出,農民工願意在城市居住生活、享受現代文明,但又不願放棄農村的權益,在國家戶籍制度不斷放開的背景下,跟我們的土地制度是有一些關係的。

根據最新數據,2017年中國農民工的數量達到2.87億,外出的有1.72億,進城農民工及隨遷家屬有1.78億,是落戶和市民化的對象。

其中,1.06億在東部地區,6000多萬在中西部地區;隨遷家屬0-15歲有3089萬,16歲以上是439萬。

用有接近20萬個樣本的2017年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分析,主要有三點發現:

首先,在老家擁有承包地的進城農民工比沒有承包地的進城農民工更不願意把戶口遷到城市;

其次,在老家擁有宅基地的進城農民工更不願意把戶口遷到城鎮;

最後,流動範圍、時間、隨遷情況、就業產業等不同,土地對落戶意願的負向影響也有所不同。

降低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才能促進他們進城落戶

跨市流動、老一代、流動時間短、與配偶一起流動,二產就業低收入和未參與城鎮醫保的農民工落戶意願較低。

劉金偉建議,第一應降低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才能促進他們進城落戶,而非一味強調穩定性,不能轉讓,年限加長,缺乏退出機制。

例如,新法規定宅基地只能在集體成員之間進行轉讓,且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針對於農村現狀而言十分嚴格,土地流轉也還是比較少;

第二,要去解決土地流轉當中的定價問題,一個村級單位邊界太小,無法定價;

第三,要完善土地的財產屬性,大部分的農村都空了,現在土地的保障功能降低了,但財產功能增強了,要解決進城落戶和資產變現的問題。

第四,要理清土地權與身份權的關係,集體身份應該允許自由流動;

第五,要研究解決城市土地和農村建設用地掛鉤的機制,通過置換解決進城農民工的住房問題,“人錢地”掛鉤的制度需要進一步的細化完善落實。

土地對農民工落戶意願有負向影響,因此要讓農民工進城落戶,必須解決其如何從農村退出的問題。”他表示。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曾指出,過去改革開放40年當中中國的高速經濟增長,GDP增長了29倍,城鄉居民收入增長了16倍,勞動生產率提高了16倍。

也就是說收入增長是靠勞動生產率提高的,而勞動生產率提高取決於很大一部分取決於農民工從農業轉向非農產業,改變了資源配置效率。

因此,以農民工進城為主要推力的城鎮化過程,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這個過程必須持續下去,才可能符合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和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他說。

9月中旬,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徐林在一次會議上提到,如果不能推進農民工城鎮化,那麼未來五年到十年,中國的年均增長速度將會下降到5.8%左右。

發改委10日終於發佈《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於督察《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落實情況的通知》,《通知》稱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是推進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