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63歲老太太,菲律賓一個月的帶娃生活

我是下午的彩虹

在這裡寫下兩篇文字

紀念我們生活了一個月的特珠時光

為了我的兩個外孫,順順和暢暢

為了記載我63歲的老太太

沒有一點語音基礎,能陪著孩子們

來到菲律賓無法用語言溝通的環境下

來挑戰自己


歲在戊戌,時維仲夏,2018年7月7日,我們開起了菲律賓夏令營英語培訓班之旅。我們一行四人,搭成澳門到馬尼拉的航班。通過兩個多小時的飛行,準時降落在馬尼拉機場。

來接我們的是來自廈門五個家庭的領隊。他30開外,身材高大魁武,看上去就特有安全感的小夥叫小雷。接著把我們帶到了預先給我們租好的公寓,還帶我們吃了豐盛的晚餐。

一位63歲老太太,菲律賓一個月的帶娃生活

第二天就帶我們去超市採購生活必需品。超市很大,在買東西時,全部商品都住的英文,讓我這個不懂英文的老太太無從下手。買醬油和醋的時候分不清,都是一樣的顏色,我看來看去定不下來,最後買的一個圓瓶的一個扁平的回來算是蒙對了。

從Morning開始的日常

菲律賓的人們大部分信教,有的信天主教,有的信基督教,還有的信伊斯蘭教的。由於他們有信仰,所以他們的心靈是那樣的純潔。當我們每天送走孩子,樓下碰到保安,或者衛生員,還有管樓層的管理員,都會見了我們很禮貌的,存有敬意的說上一聲“Good Morning”。我們也同樣的回覆:“Morning”,心裡感覺很舒暢的,一種祥和與愉快。

一位63歲老太太,菲律賓一個月的帶娃生活

菲律賓有一種交通工具,叫Jeepney,很方便,也很簡陋,它後面沒有門,兩邊有兩條長凳子,頂子上面有擋雨蓬,很通風,上下很方便。你在哪裡招手,就在哪裡上車。因為我們住在郊區沒有站牌,我們一起出去時上車後,當地人會很友好的,給我們讓座。哪怕他們擠一點,也會給我們讓出座位來。使我們感覺到他們對外國人的尊重。因為他們是棕色的皮膚,我們和她們的膚色是不一樣的。

一位63歲老太太,菲律賓一個月的帶娃生活

我的ENGLISH足夠了

有一個小故事讓我記憶猶新,我從國內出發的時候,怕自己去了寂寞就帶了一個小音響,準備孩子們上學走了,自己鬱悶的時候聽聽音樂。結果忘了帶充電線。正當發愁的時候,想起安排我們住宿的小賀,她是華人,有她的電話和微信發信息求助。她給我很快派來一個菲律賓當地的朋友,當我們見面時,他就對我說:I don't know Chinese,“你好!”“謝謝!”“再見!”。我聽明白了他的意思,是說只會說這幾個字。然後我也說:I don't know English,“Yes! ”“No!”“Ok! ” “Thank your very much!” 。我們兩個人說完了,欣然的笑了。我把小音響遞給了他,用動作比劃的,要配充電線,他明白了我的意思,就給我把問題解決了,所以我很感謝這位菲律賓朋友Thank your very much!

一位63歲老太太,菲律賓一個月的帶娃生活

還有一件事,我忘記了給順順帶漢英詞典,學校上課需要,我去了SM大型商貿區那裡有超市,服裝店,有餐飲,是一個綜合性的貿易區。我一個人到處找書店。我只會說I go to book。每走一會兒,見到保安就重複的問這句話,最後沒有走彎路,盡直找到了一個不大的小書屋。店員給了我一本成人旅遊的手冊,我說No,No ,這時候沒辦法了,打開手機軟件,試著看網絡好不好?因為他們的網絡特別落後。然後說出我要用中學生的漢英詞典。店員明白我的意思,扶著梯子在最高的書架上找到了我要的書,我連忙說:Yes,Yes,Ok,Ok!當我返回時,心裡有說不出的一種成就感。感覺自己可以在語言不同的環境裡能辦了自己所需的事情呢。

一位63歲老太太,菲律賓一個月的帶娃生活

收穫不僅是孩子的英語

通過這一個月的生活,體驗感覺菲律賓是一個環境優美,碧海藍天,人民友善的國家。孩子們也通過一個月的學習,收穫滿滿的。就連小暢暢,都會隨意的問配貨員:What is this?和Supermarket的工作人員對話了。他們兄弟倆每天下學回來,還要當我的小老師,耐心幫助我學好幾個單詞。就這樣,我把住的公寓的名字——Monteluce ,我們附近有個大學AIIAS,和超市Supermarket,還有SM都記住了,並且會說了,自己可以出行辦事了。因為這個大學有個室內體育館,有WIFI能打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週末我們就帶著孩子去這裡玩兒,不怕風,不怕雨。

一位63歲老太太,菲律賓一個月的帶娃生活

總而言之,我們收穫滿滿的,在此,我要深情的感謝我們五個家庭的領隊小雷和小韓夫妻倆,他們付出很多,很多,處處幫助我們解決困難,在他們的呵護下,讓我們大家庭度過了一個愉快,而幸福的夏令營生活。期待,以後會有更好的,更優質的夏令營。

編者:

這樣的旅行豐富多彩,

一邊認真生活,一邊飛速成長,

但願我們通過努力工作還會有很多這樣的機會,

未來,每年約上幾個家庭,

我們在外生活一個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