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AA發布《2017認證機構發展報告》

認證機構是認證工作的主體,建設認證強國,必須有一批優秀的認證機構作為基礎。

而建設一批優秀的認證機構,首先需要準確地認識認證機構的現狀。我國的認證機構整體發展狀況如何?認證機構的優勢、特點和短板是什麼?認證機構的努力方向在哪裡?

回答這些問題,是認證行業發展的當務之急,也是中國認證認可協會的使命和責任。

2017年4月,中國認證認可協會組織開展認證機構評價工作並取得成果。在中國認證認可協會三屆三次理事會擴大會議暨三屆四次常務理事會上,協會發布《2017認證機構發展報告》,該報告的評價結果可以反映中國認證機構發展的總體水平和狀況。

一、我國認證機構的基本情況

▪認證市場集中度較高,同時認證機構也確實存在小、散、亂情況。

▪管理體系認證領域業務同質化特徵突出,競爭激烈,違規行為多發。

截至2017年底,我國認證機構總數為402家,認證機構累計頒發各類有效認證證書175.33萬張,較上年增長2.57%,涉及各類獲證組織58.76萬家。其中,強制性產品認證證書60.14萬張,自願性認證證書115.19萬張;在自願性認證中,管理體系認證證書85.49萬張,服務認證證書5067張,自願性產品認證證書29.20萬張。認證機構業務收入約1727382.294萬元。從認證覆蓋企業的比例看,有極大的提升空間;認證活動也主要覆蓋工業製造和建築業,農業、服務業認證覆蓋比例極小。

CCAA發佈《2017認證機構發展報告》

圖1


從認證機構發放認證證書的數量看,發放認證證書總量在10000張以上的機構有51家,這51家機構的市場佔有率為76.38%;發放認證證書總量在10000張以下的機構有351家,這351家機構的市場佔有率僅為23.62%(見圖1)。說明認證市場集中度較高,同時認證機構確實存在小、散、亂的情況,這些認證機構機構數量多、規模小、品牌雜,影響外界對認證行業的整體觀感。

CCAA發佈《2017認證機構發展報告》

圖2

CCAA發佈《2017認證機構發展報告》

圖3

在競爭較為激烈的管理體系認證領域,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見圖2、圖3)。同時由於管理體系認證領域業務同質化特徵突出,競爭激烈,違規行為多發,是影響認證行業聲譽和形象的“源頭”。

CCAA發佈《2017認證機構發展報告》

圖4

從認證機構收入看,業務收入在5000萬元以上的59家認證機構佔到總收入的86.57%;業務收入在5000萬元以下的343家認證機構佔到總收入的13.43%(見圖4)。這些數據仍然說明,認證市場集中度較高,小、散、亂的機構數量多,對市場的影響較小。

二、認證質量評價結果及分析

▪行業對認證機構違規違法、失信信息的管理彙集不足。

▪認證機構追求質量提升的意願和能力均有很大欠缺。

▪近年來新批准的一些認證機構,甚至不能將基本的符合認可要求作為追求目標。

▪產品認證機構良好認證審核案例入圍數量明顯偏少。

對質量的評價設定了客戶投訴率、抽查不合格率、註冊認證人員充分率、專職認證人員充分率、良好認證審核案例入圍數等5項評價指標。通過對客戶投訴率、抽查不合格率的調查分析,反應出行業內對認證機構違規違法、失信信息的管理彙集工作不足的問題,協會應當在今後加強認證機構違規違法、失信信息的統一彙集管理。

註冊認證人員充分率即級別以上註冊認證人員數與有效證書數的比值,該指標的評價主要針對管理體系認證機構,目前行業平均水平為7.816%;專職註冊認證人員充分率即級別以上專職註冊認證人員數和有效證書數的比值,目前行業平均水平為2.869%。這兩項比值越高說明人力資源越充分,人力資源的充分程度是認證質量的保證,由此可以篩選比較優秀的認證機構。

良好認證審核案例入圍的數量反映了一個認證機構能否追求質量提升能力。中國認證認可協會已經連續舉辦10次良好認證審核案例評議交流活動,在近5年的活動中,共有54家認證機構的案例入圍。說明認證機構追求質量提升的意願和能力均有很大欠缺;大部分認證機構還沒有意願和能力追求質量提升,還停留在追求對法律法規、規範要求的符合性方面;近年來新批准的一些認證機構,甚至不能將基本的符合認可要求作為追求目標。另外,產品認證機構良好認證審核案例入圍的數量明顯偏少,今後應當作為質量提升的重點方面。

三、創新評價結果及分析

▪認證機構中具備較強產品開發能力的認證機構不足總數的10%。

▪只有少數認證機構具備較強產品開發能力,大部分是跟隨者。

▪創新是認證機構的一個短板,具備較強創新能力的認證機構比例約佔總數的10%左右,絕大部分認證機構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能適應高新技術服務業的發展要求。

創新能力反映了認證行業發展的潛力,是發現優秀認證機構的重要指標。對創新的評價設定了認證類別(認證業務領域)數量、承擔或參與政府部門(認證認可行業相關管理部門)的科研項目數量、主持/參與編制的國標(行標或地方標準)的數量、專利授權數量、核心期刊(認證認可專業期刊)雜誌上發表論文的數量等5個評價指標。

CCAA發佈《2017認證機構發展報告》

圖5


認證類別(認證業務領域)針對所有認證機構進行評價(見圖5),數據表明,認證機構中具備較強產品開發能力(認證類別在10種以上)的認證機構不足認證機構總數的10%,說明認證機構總體產品開發能力較弱。

CCAA發佈《2017認證機構發展報告》

圖6


CCAA發佈《2017認證機構發展報告》

圖7


CCAA發佈《2017認證機構發展報告》

圖8

CCAA發佈《2017認證機構發展報告》

圖9


對於承擔或參與政府部門(認證認可行業相關管理部門)的科研項目數量、主持/參與編制的國標(行標或地方標準)的數量、專利授權數量、核心期刊(認證認可專業期刊)雜誌上發表論文的數量等4個評價指標。能夠提供數據的僅有45家認證機構,這個基本事實說明大部分認證機構尚沒有開展這方面的工作。

圖6至圖9分別反映了機構承擔或參與政府部門(認證認可行業相關管理部門)的科研項目數量方面的情況、主持/參與編制的國標(行標或地方標準)的數量情況、專利授權數量情況、核心期刊(認證認可專業期刊)雜誌上發表論文數量情況。這四個方面的數據表明,認證機構在知識創新、知識積累方面差距還比較大,只有20家左右的認證機構可以在科研項目、標準制定、專利授權、發表論文方面有一定的成績,這是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表現。

很明顯,創新是認證機構的一個短板。目前具備創新能力較強的認證機構比例約佔總數的10%左右,數量約在30家左右。相比認證作為高新技術服務業的發展要求,絕大部分認證機構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都不能適應。

四、社會責任評價結果及分析

▪全行業的公益意識和公益行為還比較欠缺,作為一個傳遞信任、傳遞正能量的行業,這個方面應該繼續加強。

社會責任設定了公益項目數量、公益項目投入的人均數額、人員流失率等3個評價指標。公益項目數量、公益項目投入的人均數額能夠提供數據的僅有45家認證機構,公益項目數量最高的為6個,其中19認證機構有公益項目,20家認證機構沒有公益項目,在開展了公益項目的19家認證機構中,公益項目投入的人均數額最高的為2393元。另有一家國有認證機構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上市後向社保基金無償劃撥了550萬股,市值5522萬元,2016年分紅88萬元。總的看,全行業的公益意識和公益行為還比較欠缺,作為一個傳遞信任、傳遞正能量的行業,這個方面是應該繼續加強的。

CCAA發佈《2017認證機構發展報告》

圖10


對於人員流失率,僅有45家認證機構提供了數據(見圖10),需要指出的是,自願參加評估工作的認證機構是全行業中人員流失率偏低的,這些數據代表了認證機構的最優水平,大部分認證機構的人員流失率高於這個水平。

五、信譽評價結果及分析

▪市場總體上平穩有序,但競爭呈加劇趨勢,協會關於證書轉換備案的行業自律規範發揮了穩定市場的積極作用。

▪2017年認證人員轉換的比例為6.58%(2016年為5.46%),因為處於認證機構審批政策放開後人員流動頻繁的階段,屬於較高水平且呈加劇趨勢。

▪在工商、稅務系統內企業誠信評價信息系統內,2017年共有15家認證機構存在負面信息。

信譽方面設定了認證證書轉出機構率、審核人員轉出機構率、工商(稅務)系統內企業誠信評價信息等3個評價指標。其中認證證書轉換、註冊認證人員轉換2個指標數據完整且覆蓋所有認證機構。

CCAA發佈《2017認證機構發展報告》

表1

認證證書轉出率情況見表1,認證證書轉出比例總體上處於較低水平,另有部分認證機構因證書總量過小無統計意義。市場總體上平穩有序,但競爭呈加劇趨勢,協會關於證書轉換備案的行業自律規範發揮了穩定市場的積極作用

CCAA發佈《2017認證機構發展報告》

表2

認證人員轉出比例情況見表2,2017年認證人員轉換的比例為6.58%(2016年為5.46%),因為處於認證機構審批政策放開後人員流動頻繁的階段,屬於較高水平,而且呈加劇趨勢。

工商、稅務系統內企業誠信評價信息大部分為正常的正面信息,也存在個別的負面信息;2017年共有15家(2016年有9家)認證機構存在負面信息。

六、品牌評價結果及分析

▪認證機構在發放境外證書這方面還有很大差距且增長緩慢,與我國認證大國地位不匹配,與我國目前推進“一帶一路”倡議要求不適應。

品牌方面設定了市場佔有率、境外認證證書數量、品牌價值信息等3個評價指標。市場佔有率的數據已經在基本情況中進行了分析,不再贅述。

CCAA發佈《2017認證機構發展報告》

圖11

境外認證證書數量主要是作為鼓勵發展的評價內容,我國認證機構在這個方面還有很大差距。2017年僅有89個認證機構發放過境外證書,總數也只有2316張,且增長緩慢(2016年為2235張),與我國認證大國的地位不匹配,與我國目前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的要求也不適應。境外認證證書數量直接與認證證書的採信程度和公信力有關,我國要建設認證強國,就必須在這個方面有所作為。

品牌價值信息屬於相對比較性數據,不再贅述。

七、效益評價結果及分析

收入多元化,說明認證機構具備更強的綜合服務能力。

▪單張證書平均納稅貢獻額、單張證書平均收入、認證業務人均收入較高,反映出認證機構服務方式多元化,收入來源渠道較多,認證機構的綜合服務能力較強。

▪單張證書平均收入過低,表徵該認證機構屬於惡性低價競爭的始作俑者,還可以說明其經營方式無序和散亂。

▪從認證機構人均收入實際數據看,行業整體狀況是“兩頭小、中間大”,說明大部分認證機構處於較好的水平。

效益方面共設定了業務收入、單張證書平均納稅貢獻額、單張證書平均收入、認證業務人均收入4個評價指標。認證業務收入的數據已經在基本情況中進行了分析,不再贅述。

CCAA發佈《2017認證機構發展報告》

表3

單張證書平均納稅貢獻額的情況見表3,證書量300張以下的未列入排名,部分新設立認證機構無此數據,該數據屬於相對性對比數據,但數額過低的認證機構往往和服務能力不強、收入渠道單一、價格水平低、營業模式分散直接相關。

CCAA發佈《2017認證機構發展報告》

表4

單張證書平均收入的情況見表4,單張證書平均收入最低水平100元以下,證書量300張以下的未列入排名,部分新設立認證機構無此數據。單張證書平均收入是判斷認證機構狀況的重要指標,單張收入高,意味著綜合服務能力強,利潤率高,有更多的資金可以用於提升質量、研發創新,一般會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狀態;單張證書平均收入低,則意味著綜合服務能力不強,利潤率低,很難有資金可以用於提升質量、研發創新,經營風險增強,一般會進入一個惡性循環的狀態。單張證書平均收入過低,則表徵該認證機構屬於惡性低價競爭的始作俑者,還可以說明其經營方式的無序和散亂。實際上,單張證書平均收入低於3000元的認證機構,一般僅靠分支機構(合作方)運作認證過程,認證機構本身僅靠收取管理費作為主要收入;認證機構不能控制認證過程的審核費(檢查費)等關鍵費用,也就喪失了對認證過程的直接管理權。

CCAA發佈《2017認證機構發展報告》

表5

認證機構人均收入的情況見表5,總人數50人以下的認證機構未列入排名,部分新設立認證機構無此數據。認證機構人均收入是一個相對性比較指標,主要表現認證機構的勞動生產率和服務價值溢價能力、綜合服務能力。從實際數據看,行業整體狀況是“兩頭小、中間大”,說明大部分認證機構處於較好的水平。實際上,一些總體收入較低的認證機構對成本更加敏感,減少人力成本是提升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方法。

八、對評價結果的分析

根據評價數據,對我國認證機構發展狀況進行綜合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結論。

(一)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形成了一批質量優、信譽好、效益好、創新能力強的認證機構,成為中國認證機構的“領跑者”。將這些機構向社會公開發布推薦,有利於引導社會選擇優秀認證機構,形成優秀認證機構的品牌。

(二)優秀的認證機構需要沉澱和積累。這次評價排名靠前的認證機構,絕大多數是國內設立時間較長的認證機構,或者是國外有一定歷史的認證機構在國內設立的分支機構。認證機構的經營不是急功近利就可以取得明顯成效的,需要久久為功、長期耕耘。個別的認證機構雖然在短期內在證書數量一個方面增長較快、排名靠前,但其他指標相差甚遠;特別是因為採取了低價擴張的發展方式,即使證書數量較大,但效益不好,潛在風險很大。

(三)認證和檢驗檢測融合發展的機構容易取得較大的經營規模。營業收入靠前的認證機構,均同時具備認證和檢驗檢測能力,也在產品認證方面有較好發展。單純從事認證業務的機構,體量明顯偏小,而且往往業務集中在管理體系認證方面;由於不具備檢驗檢測能力,也難以在產品認證方面取得成效。

(四)專業能力是決定認證機構發展的重要因素。這次評價中,一些專注於特定領域、專業能力比較強的認證機構各項評價結果較好。比較明顯的是,這些機構專業認證人員比例較高,人均貢獻業務收入也相對較高;專業的人才隊伍在市場上轉化為較強的競爭優勢。

(五)評價結果較好的認證機構,一般來說都具有隊伍穩定、客戶穩定的特徵。從數據看,認證人員轉入轉出比例較低、認證證書轉入轉出比例較低的認證機構,各項評價指標都比較靠前。與之相對應的是,一些認證人員轉入轉出比例較高、認證證書轉入轉出比例高的認證機構,在各個指標的評價結果都比較差。

(六)市場競爭激烈的認證領域,在一般的質量管理體系領域。一些強調專業能力的醫療器械、汽車、建築施工等領域,競爭激烈程度大大下降;產品認證及其他專業要求越高的領域,競爭激烈程度相對和緩。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專業能力強的認證機構,在一般管理體系認證證書數量持平,甚至下降的情況下,營業收入和利潤有明顯的增長。

本次認證機構評價是國內第一次對認證機構進行全面評價,評價特徵指標、評價方法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改進。協會希望,通過評價工作力求向全社會和行業呈現我國認證機構發展的總體狀況,力求向全社會呈現認證行業發展的“領跑者”;力求使每個認證機構在對比分析中找到自己的座標和位置,發現自己的優勢和長處,認識自己的短板和改進方向。協會希望評價結果能夠成為認證行業發展的風向標,成為引領認證機構發展的航標燈。此次認證機構評價工作是一個探索性的開端,協會將把評價工作作為服務認證行業發展的重要手段長期堅持下去。今後,認證機構評價工作將會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改進,使評價過程更加科學完善,使評價結果發揮更大作用。

CCAA發佈《2017認證機構發展報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