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會的49個典故,再不怕講話沒水平文章沒文采了!

來源:向黨看齊(ID:xdkanqi)

習近平在國內外的重要演講、署名文章、講話和寄語,多次引用詩句、諺語、典故來闡述治國思想,展現了獨特的語言風格和人格魅力。小編整理了習近平引用過過的49個典故,供大家學習參閱。

01

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講話原文】領導幹部乾乾淨淨幹事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性質和宗旨的內在要求。在我國曆史上,注重修身立德、為官廉潔,是許多思想家倡導的政治主張,也是一些正直的士大夫終身恪守的為官准則。南宋呂本中在他所著的《官箴》中說:“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場合】《領導幹部要認認真真學習、老老實實做人、乾乾淨淨幹事》(2008年5月13日)

【出處】(南宋)呂本中《官箴》

【原文】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祿位,可以遠恥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釋義】呂本中,南宋詩人,歷官中書舍人、權直學士院。其所著《官箴》共三十三條。首條開頭雲:“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他認為當官的法則,只有三條,即清廉、謹慎、勤勉。遵守這三條法則,就可以保住官位,可以遠離恥辱,可以得到上司的賞識,可以得到下屬的擁戴。

2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講話原文】古往今來,許多有作為的“官”都以關心百姓疾苦為己任。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到鄭板橋的“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從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到于謙的“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深林”,都充分說明心無百姓莫為“官”。

【場合】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的講話(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

【出處】(清)鄭板橋《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原文】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釋義】這是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一首題畫詩,是他在山東濰縣知縣任上贈給署理山東巡撫包括的,約創作於乾隆十一、十二年間(1746—1747年)。當時山東大澇,濰縣尤烈,餓殍遍野,鄭板橋即令“大興修築,招遠近饑民赴工就食”。有人提出應先上報朝廷,他斷然拒絕道:“此何時?俟輾轉申報,民無孑遺矣,有譴,我任之!”

3

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講話原文】中國有句古話,“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我們現在的幹部遴選機制也是一級一級的,比如,我在農村幹過,擔任過大隊黨支部書記,在縣、市、省、中央都工作過。幹部有了豐富的基層經歷,就能更好樹立群眾觀點,知道國情,知道人民需要什麼,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各方面經驗和專業知識,增強工作能力和才幹,這是做好工作的基本條件。

【場合】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採訪時的講話(2013年3月19日)

【出處】(戰國)韓非子《韓非子·顯學》

【原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夫有功者必賞,則爵祿厚而愈勸;遷官襲級,則官職大而愈治。夫爵祿大而官職治,王之道也。

【釋義】“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闡述了凡成大事者,必須從基層做起。州部指古代基層行政單位;卒伍為古代軍隊基層編制,五人為伍,百人為卒。意思是,宰相必定是從地方下層官員中提拔上來的,猛將必定是從士兵隊伍中挑選出來的。

4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講話原文】我一直講“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思想的口子一旦打開,那就可能一瀉千里。幹部不論大小,都要努力做到慎獨慎初慎微,“不以惡小而為之”。

【場合】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2013年5月4日)

【出處】(春秋)左丘明《國語·周語下》

【原文】衛彪傒適周,聞之,見單穆公曰:“……諺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昔孔甲亂夏,四世而隕。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帝甲亂之,七世而隕。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興。幽王亂之,十有四世矣。守府之謂多,胡可興也?夫周,高山、廣川、大藪也,故能生是良材,而幽王蕩以為魁陵、糞土、溝瀆,其有悛(quān)乎?”

【釋義】東周末年,王子朝叛亂,周敬王被逐于都城,逃到成周(在今河南洛陽市東北)。諸流亡大臣擬在成周築城建都。晉國的執政者魏獻子贊同,然而衛國大夫彪傒以為不可,並引用了“從善如登,從惡如崩”這句諺語以及歷朝歷代的教訓加以勸阻。

5

因地制宜

【講話原文】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裡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場合】在湖南考察時的講話(2013年11月3日至5日)

【出處】《吳越春秋·闔閭內傳》

【原文】夫築城廓,立倉庫,因地制宜。

【釋義】中國幅員遼闊,由於氣候、土壤、水源的差異,不同的貧困地區有各自發展的特點和潛力。貧困地區要實現發展,就要因地制宜,立足當地實際情況,走出適合自身發展的脫貧之路。習近平總書記用“因地制宜”這個詞語指導脫貧攻堅工作,體現了頂層設計的高瞻遠矚。

6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講話原文】“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大家來自不同部門和單位,都要從全局看問題,首先要看提出的重大改革舉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於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要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維、提前謀局。只有這樣,最後形成的文件才能真正符合黨和人民事業發展要求。

【場合】《關於的說明》(2013年11月9日)

【出處】(清)陳澹然《寤言·遷都建藩議》

【原文】方今國勢,無復雍乾財富之盛,驟語建置,微特黎民滋懼,即殊識之士亦徘徊瞻顧而不敢為。惟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誠欲延國命於累卵之巔,舉危疆以圖自保,則因勢制地之術,固有不容不先振其綱維,而徐措其節目之細,則遷都之說尚焉。

【釋義】“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是清末舉人陳澹然(1860-1930年)的戰略名言。面對列強的侵略和清朝國勢的日衰,陳澹然在光緒戊戌年(1898年)寫就《遷都建藩議》,提出這一著名觀點。意思是不從長遠利益考慮問題,就難以謀劃周全一時之事,不從全局利益考慮問題,就難以籌謀。

7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講話原文】我們推進改革的原則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隨著中國改革不斷推進,中國必將繼續發生深刻變化。同時,我也相信,中國全面深化改革,不僅將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推動力量,而且將為世界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場合】在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時的講話(2013年11月12日)

【出處】(春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原文】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釋義】老子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在容易之時謀求難事,在細微之處成就大事。天下的難事,必須從容易時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須從細微處著手。告訴我們做大事、難事要從小事、易事做起。

8

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講話原文】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怎麼抓?就從中央政治局抓起,正所謂“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上面沒有先做到,要求下邊就沒有說服力和號召力。

【場合】在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1月14日)

【出處】《論語顏淵》

【原文】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釋義】季康子向孔子問政治。孔子回答說:“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帶頭端正,誰敢不端正呢?”季康子是春秋時期魯國的正卿,在這章之後,還有兩章。這三章,孔子都是在說政治責任在上不在下。因此為政者要帶頭端正自己。

9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講話原文】孔子說:“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意思是一見到善要覺得趕不上似地急切追求,見到不善就要像用手試沸水一樣趕快躲開。領導幹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僥倖。群眾說,只有警鐘長鳴,才能警笛不響。這些說的都是一個道理。

【場合】在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1月14日)

【出處】《論語季氏》

【原文】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釋義】這句話是說:看見善的,努力追求,好像趕不上似的;看見惡的,使勁避開,好像將手伸到沸水裡。湯,古代指熱水。孔子用“探湯”這一生動形象的比喻,來說明一個人看到不好的事情時所應採取的態度。《韓詩外傳》中說:“高比所以廣德也,下比所以狹行也”,即跟道德高尚的人相比,就有高的奮鬥目標,會使德行增進;跟落後的人相比,標準要求降低了,會使德行減退。其實都是在警示人們要趨善避惡。

10

應會的49個典故,再不怕講話沒水平文章沒文采了!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講話原文】制定紀律就是要執行的。“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黨的規矩,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必須遵照執行,不能搞特殊、有例外。各級黨組織要敢抓敢管,使紀律真正成為帶電的高壓線。

【場合】在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1月14日)

【出處】《孟子離婁上》

【原文】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釋義】這是《孟子離婁上》開篇第一句,意思是使有離婁那樣好的視力,公輸子那樣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也不能準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即使有師曠那樣好的聽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堯舜之道,如果不實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規和矩,原本分別是匠人畫圓所用的工具和畫方形或直角的曲尺,因此在這裡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後來在本義的基礎上,規和矩引申出標準、準則或規範等意思,《韓非子解老》說“萬物莫不有規矩”,意思就是萬事萬物都有其準則法度。由此,“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也就用來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則。

11

為國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講話原文】不可以生事,從小的方面說,是“治大國如烹小鮮”,不能朝令夕改,從大的方面說,是“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保持制度的穩定。而不可畏事,則是說,不能因為一些人對我們發展道路的非議和質疑,就縮手縮腳,甚至按照他們的想法改變我們的觀點。

【場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4年2月17日)

【出處】(北宋)蘇軾《因擒鬼章論西羌夏人事宜札子》

【原文】夫為國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畏事之弊,與生事均。譬如無病而服藥,與有病而不服藥,皆可以殺人。夫生事者,無病而服藥也。畏事者,有病而不服藥也。乃者阿里骨之請,人人知其不當予,而朝廷予之,以求無事,然事之起,乃至於此,不幾於有病而不服藥乎?今又欲遽納夏人之使,則是病未除而藥先止,其與幾何。

【釋義】這是北宋元二年(1087年)九月八日,時任翰林學士朝奉郎知制誥兼侍讀的蘇軾就西羌、西夏事宜寫給宋哲宗的奏議。意思是,治理國家既不可隨便製造事端,也不可膽小怕事。蘇軾指出,“生事”如無病而服藥,“畏事”如有病而不服藥,它們的害處相同,都會置人於死地,並批評了北宋政權在處理對外事務上的失策。蘇軾意在奉勸朝廷,既要謹慎持重,不可無端生事;遇事又不可退縮,要主動作為。

12

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

【講話原文】今天中國走的發展道路,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無論是躍升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還是形成覆蓋13億人的世界最大社保網,實踐已經給出了其優越性最好的證明,今天的中國,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治國理政,堅定我們的“三個自信”,這就是根本。根本不動搖,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等方面的改革就能不斷推進,發展就能不斷前行。

【場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4年2月17日)

【出處】(唐)吳兢《貞觀政要·政體第二》

【原文】貞觀九年,太宗謂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不足,徵求無已,兼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淨,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穀豐稔,百姓安樂。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淨,百姓何得不安樂乎?”

【釋義】《貞觀政要》是“貞觀之治”的翔實記錄,記載了唐太宗李世民與身邊大臣的論政對話,對後世頗具啟示意義。在上面這段對話中,唐太宗分析了隋朝滅亡的原因。他對侍臣說,當年隋朝剛平定京師時,宮中盡是美女、珍玩。但隋煬帝還是不滿足,橫徵暴斂搜求不止,再加上東征西討,窮兵黷武,使得百姓不堪忍受,於是導致了隋朝的滅亡。唐太宗表示要引以為戒,並闡述了自己的治國之道:“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他認為治理國家就像種樹一樣,只要樹根穩固不動搖,就能枝繁葉茂。並提出:“君能清淨,百姓何得不安樂乎?”由此可知,唐太宗的治國方略受到了老子“清淨無為”“修身治國”思想的影響。正是由於唐太宗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借鑑了老子的治國之道,採取了一系列緩解社會矛盾的措施,才開創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貞觀之治”。

13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講話原文】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我們國家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總體上實現了有法可依,這是我們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我們繼續前進的新起點。形勢在發展,時代在前進,法律體系必須隨著時代和實踐發展而不斷髮展。

【場合】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9月5日)

【出處】(戰國)韓非子《韓非子·有度》

【原文】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故有荊莊、齊桓則荊、齊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則燕、魏可以強。今皆亡國者,其群臣官吏皆務所以亂,而不務所以治也。其國亂弱矣,又皆釋國法而私其外,則是負薪而救火也,亂弱甚矣!

【釋義】意思是說,國家不會永遠富強,也不會長久貧弱。執行法令的人堅決,國家就會富強;執行法令的人軟弱,國家就會貧弱。

14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講話原文】“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銀杏的黃,楓葉的紅,給北京這座古都增添了色彩。

【場合】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的演講(2014年11月9日)

【出處】(唐)劉禹錫《秋詞二首》

【原文】山明水淨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釋義】意思是秋天了,山明水淨,夜晚已經有霜;樹葉由綠轉為澆黃色,其中卻有幾棵樹葉成紅色,在淺黃色中格外顯眼;登上高樓,四望清秋入骨;才不會象春色那樣使人發狂。習主席用秋冬之交的天氣和美景給演講開篇,烘托出宜人的氛圍,寄託著對於秋冬之季召開的APEC北京會議的美好期待。

15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講話原文】2000多年前,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意思就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樣涓涓細流,澤被萬物。亞太經合組織以太平洋之水結緣,我們有責任使太平洋成為太平之洋,友誼之洋,合作之洋,見證亞太地區和平、發展、繁榮、進步。

【場合】習近平在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歡迎宴會上的講話(2014年11月10日)

【出處】老子《道德經》

【原文】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釋義】歡迎宴會上自始至終貫穿的“水”的寓意,不僅點明中國奉行平等相待、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的對外交往準則,倡導利益交融、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理念;同時還表達出對亞太地區同舟共濟的期許。

16

人心似鐵,官法如爐

【講話原文】黨紀國法不能成為“橡皮泥”、“稻草人”,無論是因為“法盲”導致違紀違法,還是故意違規違法,都要受到追究,否則就會形成“破窗效應”。明代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中說:

“人心似鐵,官法如爐。”意思是任人心中冷酷如鐵,終扛不住法律的熔爐。法治之下,任何人都不能心存僥倖,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沒有免罪的“丹書鐵券”,也沒有“鐵帽子王”。

【場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5年2月2日)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四

【原文】一程離了錢塘門,取今時景靈宮貢院前,過梅家橋,到白雁池邊來,問到陳乾孃門首時,十字兒竹竿封著門,一碗官燈在門前。上面寫著八個字道:“人心似鐵,官法如爐。”

【釋義】《警世通言》是明代馮夢龍所編的白話短篇小說集,題材來自民間傳說或史傳、小說,與《喻世明言》、《醒世恆言》合稱“三言”。“人心似鐵,官法如爐”在元代白樸《牆頭馬上》第四折中就早已出現:“你待結綢繆,我怕遭刑獄。我人心似鐵,他官法如爐。”明代馮夢龍在《警世通言》卷十四中則省去了“我”、“他”的口語表達。意為:人心即使冷酷如鐵,也扛不住法律的熔爐。

17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講話原文】我一直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當官就不要發財,發財就不要當官,這是兩股道上跑的車。對領導幹部配偶和子女等經商辦企業,黨紀國法都有明確規定,問題是沒有落實好。對領導幹部,要求就是要嚴一些,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場合】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2015年3月5日)

【出處】《論語•子路》

【原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釋義】孔子說:“(管理者)自身端正,不發命令,事情也行得通。自身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會聽從。”這其實和“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是一個道理。在《子路》篇裡,還有一章,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說:假如端正了自己,治理國家有什麼難呢?連自身都不能端正,怎麼端正別人?)基本與這段話意思一樣。可見孔子一直在強調為政者自身修養、德行的重要。

18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

【講話原文】“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我們不會忘記,巴基斯坦是最早承認新中國的國家之一,也是首個同新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伊斯蘭國家。在新中國打破外部封鎖、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探索改革開放等關鍵時刻,巴基斯坦總是挺身而出,給予我們無私而寶貴的幫助。在中國遇到自然災害和困難挑戰的時候,巴基斯坦總是及時伸出援手。

【場合】在巴基斯坦議會上的演講(2015年4月21日)

【出處】唐太宗李世民《贈蕭瑀》

【原文】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知義,智者必懷仁。

【釋義】在狂風中才能看出草的堅韌,在亂世裡方能顯出忠臣的赤誠之心。比喻只有經過嚴峻的考驗,才知道誰真正堅強。

19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講話原文】早在2000多年前,絲綢之路就在我們兩個古老文明之間架起了友誼的橋樑。中國漢代使節張騫、東晉高僧法顯、唐代高僧玄奘的足跡都曾經到過這裡。巴基斯坦認為“誠信比財富更有用”,中國認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兩國傳統文化理念契合相通。

【場合】在巴基斯坦議會上的演講(2015年4月21日)

【出處】《論語·為政》

【原文】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釋義】孔子說:“作為一個人,不講信譽,是不可以的。譬如大車子沒有安橫木的輗,小車子

沒有安橫木的軏,如何能走呢?

20

合則強,孤則弱

【講話原文】“合則強,孤則弱。”合作共贏應該成為各國處理國際事務的基本政策取向。我們應該把本國利益同各國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努力擴大各方共同利益匯合點,樹立雙贏、多贏、共贏新理念,堅持同舟共濟、權責共擔,攜手應對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網絡安全、重大自然災害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問題,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場合】在俄羅斯《俄羅斯報》發表題為《銘記歷史,開創未來》的署名文章(2015年5月7日)

【出處】《管子》

【原文】夫輕重強弱之形,諸侯合則強,孤則弱。

【釋義】意思是說,關於國家輕重強弱的形勢問題,各諸侯國能夠聯合起來就強大,彼此孤立就弱小。

21

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於膠漆,堅於金石

【講話原文】白俄羅斯人民常說:“牢固的友誼利斧難破。”中國人民也有句名言:“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於膠漆,堅於金石。”奏響中白友好合作的樂章,使之更加激越昂揚,這是我對中白關係發展的期待。

【場合】在白俄羅斯《蘇維埃白俄羅斯報》發表的署名文章《讓中白友好合作的樂章激越昂揚》(2015年5月8日)

【出處】(三國•蜀漢)譙周

【原文】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於膠漆,堅於金石。

【釋義】交友得道,即使千里之遠也可同心交好,也可友誼堅固如膠似漆,也可情誼堅定堪比金石。

22

應會的49個典故,再不怕講話沒水平文章沒文采了!

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

【講話原文】非洲有句諺語,“一根原木蓋不起一幢房屋”。中國也有句古話,“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亞非國家加強互利合作,能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積極效應。

【場合】在亞非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2015年4月22日)

【出處】清代魏源《默觚·治篇八》

【原文】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傾廈非一木之支也,決河非捧土之障也。

【釋義】獨自一個高飛,難以飛起;許多人一塊行走,則容易走快。強調的是群眾的力量、團結的力量。近年來世界經濟增長的歷程一再表明,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協調合作是我們的必然選擇。二十國集團成員塊頭大,佔全球經濟總量80%以上,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責任也就更大,理應也能夠有所作為。

23

德不孤,必有鄰

【講話原文】鄰居可以選擇,鄰國不能選擇。“德不孤,必有鄰。”只要中日兩國人民真誠友好、以德為鄰,就一定能實現世代友好。中日兩國都是亞洲和世界的重要國家,兩國人民勤勞、善良、富有智慧。中日和平、友好、合作,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場合】在中日友好交流大會上的講話(2015年5月23日)

【出處】《論語·里仁》

【原文】德不孤,必有鄰。

【釋義】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立無援,必定會有同他相親近的朋友。

24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講話原文】當年,日本軍國主義犯下的侵略罪行不容掩蓋,歷史真相不容歪曲。對任何企圖歪曲美化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歷史的言行,中國人民和亞洲受害國人民不答應,相信有正義和良知的日本人民也不會答應。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牢記歷史,是為了開創未來;不忘戰爭,是為了維護和平。

【場合】在中日友好交流大會上的講話(2015年5月23日)

【出處】《戰國策·趙策一》

【原文】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釋義】比喻人們應當牢記以前的經驗教訓,作為今後行事的借鑑。

25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講話原文】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真誠期待,兩國青年堅定友好信念,積極採取行動,不斷播撒友誼的種子,讓中日友好長成大樹、長成茂密的森林,讓中日兩國人民友好世世代代延續下去!

【場合】在中日友好交流大會上的講話(2015年5月23日)

【出處】(清)翟灝《通俗編·卷一·俚語對句》

【原文】今年種竹,來年吃筍;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釋義】比喻前人為後人造福。

26

對症下藥

【講話原文】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各地都要在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上想辦法、出實招、見真效。要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區別不同情況,做到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不搞大水漫灌、走馬觀花、大而化之。要因地制宜研究實施“四個一批”的扶貧攻堅行動計劃,即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移民搬遷安置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過醫療救助扶持一批,實現貧困人口精準脫貧。

【場合】在貴州召開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的講話(2015年6月18日)

【出處】《三國志·魏志·華陀傳》

【原文】府吏倪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汗。”或難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即各與藥,明旦並起。

【釋義】追本溯源,每個地區、每個家庭有不同的貧困原因。唯有找準病根,對症下藥,才能保證藥到病除。習近平引用“對症下藥”這個成語,體現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觀點。在扶貧工作中,只有對客觀情況採取相應辦法,才能做到精準扶貧,妥善解決貧困問題。

27

蓋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

【講話原文】法規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蓋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現在,我們有法規制度不夠健全、不夠完善的問題,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已有的法規制度並沒有得到嚴格執行。

【場合】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5年6月26日)

【出處】明張居正《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以修實政疏》

【原文】蓋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若詢事而不考其終,興事而不加屢省,上無綜核之明,人懷苟且之念,雖使堯舜為君,禹皋為佐,恐亦難以底績而有成也。

【釋義】這段話是明朝首輔張居正上疏明神宗實行考成法時提到的。意思是說,大凡國家大事,制定法令條例並不難,難的是有法必依。1573 年,即萬曆元年,張居正上《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以修實政疏》,提出了著名的考成法。“考成”,即考核官吏的政績,實行賞罰,獎廉懲貪,以此來整治官吏爭權奪勢、翫忽職守的不良之風。

28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講話原文】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承擔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使命。世界的今天是從世界的昨天發展而來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鑑。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鑑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瞭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所以說,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

【場合】致第二十二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賀信(2015年8月23日)

【出處】司馬遷《報任安書》

【原文】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釋義】司馬遷在致任少卿的信中自敘撰寫《史記》的心志,有“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話。即用它來研究自然現象和人類社會的關係,通曉從古至今的變化,形成一家的學說。這一說法影響深遠,不少人以此作為人生格言,或以標示學術追求鵠的。

29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講話原文】“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為之努力。中華民族創造了具有5000多年曆史的燦爛文明,也一定能夠創造出更加燦爛的明天。

【場合】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上的講話(2015年9月3日)

【出處】《詩經·大雅》

【原文】蕩蕩上帝,下民之闢;疾威上帝,其命多闢;天生烝民,其命匪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釋義】習近平總書記引用《詩經·大雅》裡的雅韻正聲,是在世界矚目中國的歷史性時刻,用迴盪時空的有力聲音見證著中華文明歷久彌新的文化活力,是把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嚴明智慧,共享給警醒戰爭、維護和平的所有世界友人。

30

應會的49個典故,再不怕講話沒水平文章沒文采了!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講話原文】看待中美關係,要看大局,不能只盯著兩國之間的分歧,正所謂“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中美兩國經濟總量佔世界三分之一、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貿易總量佔世界五分之一。這兩個“大塊頭”不合作,世界會怎樣?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中美兩國合則兩利、鬥則俱傷。

【場合】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2015年9月22日)

【出處】《唐宋八大家文集·歐陽修》

【原文】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釋義】原意是指做學問要從大的根本處著眼,學好了根本的大道理,才可兼及旁枝末節,對於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可以理解為國家之間的交往也要把握大局,不能只盯著兩國之間的分歧。

31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講話原文】去年,兩國雙邊貿易額、雙向投資存量、人員往來總數都創歷史新高。我們圍繞伊朗核、朝核、南蘇丹、阿富汗、中東等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以及抗擊埃博拉病毒、打擊恐怖主義等全球性問題保持密切溝通和協調。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些成果豐碩的“跨越太平洋的合作”,有力展現了中美關係發展的蓬勃生機和巨大潛力。

【場合】在華盛頓州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宴會上的演講(2015年9月22日)

【出處】《史記·李將軍列傳》

【原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釋義】原意是桃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實,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走成了一條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

32

量腹而受,量身而衣

【講話原文】中國人講:“量腹而受,量身而衣。”各國要根據自身稟賦特點,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戰略。國際社會要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強能力建設,根據他們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支持和幫助。

【場合】在聯合國發展峰會上的講話(2015年9月26日)

【出處】《文子》

【原文】量腹而受,量身而衣。

【釋義】知道肚量的大小才去接受(吃多少東西),知道身材的高低才能穿(合適的)衣服。

33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

【講話原文】中國有句古語:“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越南有句俗語:“獨木難成林,三樹聚成山。”我期待著訪問期間同越南領導人進行深入溝通,規劃今後一個時期中越關係發展方向,使中越關係行穩致遠。

【場合】在越南《人民報》發表題為《攜手開創中越關係的美好明天》的署名文章(2015年11月5日)

【出處】(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

【原文】君人者不下廟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識物,因人以知人也。故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

【釋義】指聚集眾人的力量和智慧興辦事業,就沒有不成功的。

34

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

【講話原文】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讓我們繼續發揚同舟共濟的夥伴精神,通過我們的行動,努力形成各國增長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合作共贏格局,開創世界經濟更加美好的未來!

【場合】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次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上關於世界經濟形勢的發言(2015年11月15日)

【出處】《周禮·冬官考工記》

【原文】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或坐而論道,或作而行之,或審曲面執,以飭五材,以辨民器,或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或飭力以長地財,或治絲麻以成之。

【釋義】後人常用“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來表達行動勝於空談的意思。

35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

【講話原文】中國古代哲人說:“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發展的最終目的是造福人民,必須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

【場合】《發揮亞太引領作用、應對世界經濟挑戰——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演講》(2015年11月18日)

【出處】(春秋)管仲《管子·治國第四十八》

【原文】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輕家,危鄉輕家則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

【釋義】《管子》是先秦諸子中成書較早的一部經典,記載了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管仲的治國思想,他主張:“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大凡治理國家的方法,必須首先使百姓富裕起來。他通過“治國常富,亂國常貧”的鮮明對比,得出了“必先富民,然後治之”的結論。管子將富民作為治國的第一要務,在先秦諸子中是獨一無二的,“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十三五”規劃必須緊緊圍繞實現這個奮鬥目標來制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對人民、對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於中不難看出《管子》富民思想千年相承的發展脈絡。

36

愚公移山

【講話原文】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脫貧攻堅戰的衝鋒號已經吹響。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幹實幹,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場合】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

【出處】《列子·湯問》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釋義】扶貧工作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打贏脫貧攻堅戰,不在一朝一夕,而在於持之以恆、久久為功。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扶貧工作的講話中,用“愚公移山”的典故,意在指出,做好扶貧工作需要有愚公精神,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方能達到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的良好成效。

37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

【講話原文】“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中國和南非雖然遠隔千山萬水,但兩國人民友誼歷久彌堅。早在南非人民反種族隔離鬥爭時期,中國人民就堅定支持南非人民爭取平等、自由、解放的正義事業,同南非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結下了深厚情誼。

【場合】在南非《星報》發表題為《讓友誼、合作的彩虹更加絢麗奪目》的署名文章(2015年12月1日)

【出處】晉·葛洪《抱朴子·博喻》

【原文】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道乖者,不以咫尺為近。故有跋涉而遊集,亦或密邇而不接。

【釋義】如果兩人志趣相同,他們不會因為有山海阻隔而感到彼此距離很遠。追求不同的人,即使在身邊也不會覺得親近。

38

鋤一害而眾苗成,刑一惡而萬民悅

【講話原文】“鋤一害而眾苗成,刑一惡而萬民悅。”我們堅持有腐必懲、有貪必肅。同時,我們著力解決發生在基層和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讓正風反腐給老百姓帶來更多獲得感。

【場合】在十八屆中紀委六次全會上的講話(2016年1月12日)

【出處】(西漢)桓寬《鹽鐵論·後刑》

【原文】古之君子,善善而惡惡。人君不畜惡民,農夫不畜無用之苗。無用之苗,苗之害也;無用之民,民之賊也。鉏(同鋤)一害而眾苗成,刑一惡而萬民悅。雖周公、孔子不能釋刑而用惡。

【釋義】《鹽鐵論》是西漢桓寬根據著名的“鹽鐵會議”記錄整理撰寫的重要史書,其中《後刑》一篇是關於刑罰的辯論。這句話的意思是:鋤去一些野草,禾苗就能很好地生長;懲罰少數對人民有危害的人,百姓就會高興。

39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講話原文】這些問題是關係黨和國家政治安全的大問題,難道還不是政治嗎?還用得著閃爍其詞、諱莫如深嗎?“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如果不除惡務盡,一有風吹草動就會死灰復燃、捲土重來,不僅惡化政治生態,更會嚴重損害黨心民心。有人說,如果這一次還是出現反彈、出現回潮,那人民就失望了。所以,軍令狀不是隨便立的,我們說到就要做到。

【場合】在十八屆中紀委六次全會上的講話(2016年1月12日)

【出處】(唐)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四

【原文】常苦沙崩損藥欄,也從江檻落風湍。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生理只憑黃閣老,衰顏欲付紫金丹。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間行路難。

【釋義】《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是杜甫在公元764年二月由閬州還成都的途中所作的組詩,這是其中第四首。新松指此前種下的四棵小松,詩人希望它們長得快、長得高,而那些雜生侵蔓的惡竹,詩人認為必須把它們除去。“千尺”、“萬竿”都是誇張,以此表現詩人的愛憎。《杜詩鏡銓》認為這兩句“兼寓扶善疾惡意”。

40

身之主宰便是心,不能勝寸心,安能勝蒼穹

【講話原文】全面從嚴治黨,既要注重規範懲戒、嚴明紀律底線,更要引導人向善向上,發揮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引領作用。“身之主宰便是心”;“不能勝寸心,安能勝蒼穹”。“本”在人心,內心淨化、志向高遠便力量無窮。

【場合】在十八屆中紀委六次全會上的講話(2016年1月12日)

【出處】(明)王陽明《傳習錄》

【原文】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釋義】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傳習錄》是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包含了其主要哲學思想。王陽明提倡“致良知”,強調“知行合一”。“身之主宰便是心”意在強調心的主導地位,心正則身修。

41

將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

【講話原文】不少領導幹部不僅在前臺大搞權錢交易,還縱容家屬在幕後收錢斂財,子女等也利用父母影響經商謀利、大發不義之財。有的將自己從政多年積累的“人脈”和“面子”,用在為子女非法牟利上,其危害不可低估。古人說:“將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莫用三爺,廢職亡家。”“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要留好樣與兒孫。”

【場合】在十八屆中紀委六次全會上的講話(2016年1月12日)

【出處】(宋)趙湘《本文》

【原文】古之人將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將正其身,必治其心;將治其心,必固其道。

【釋義】《大學》指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不斷遞進的“八條目”。趙湘《本文》中的這段話也是這個意思:要想治理好天下,就一定要治理好家庭、修養自身品德;要想修養自身品德,就一定要端正好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就要穩固自己的道。

42

澆風易漸,淳化難歸

【講話原文】當前,有的地方和部門正氣不彰、邪氣不祛;“明規矩”名存實亡,“潛規則”大行其道;求真務實、埋頭苦幹的受到排擠,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如魚得水。這種風氣不糾正、不扭轉,對幹部隊伍殺傷力很大。“澆風易漸,淳化難歸。”淨化政治生態同修復自然生態一樣,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綜合施策、協同推進。

【場合】在十八屆中紀委六次全會上的講話(2016年1月12日)

【出處】(唐)王勃《上劉右相書》

【原文】是知源潔則流清,形端則影直,大道起而仁義息,神化周而市獄定。雖復體元立教,眚災耀知遠之書;順時宰物,宥罪發精微之典。而況澆風易漸,淳化難歸?

【釋義】王勃為“初唐四傑”之首,《上劉右相書》是王勃的成名之作。麟德初年,右相劉祥道巡行關內,王勃上書自陳,這就是《上劉右相書》。這句話的意思是:浮誇淺薄的風氣易於滋長,淳樸敦厚的教化難於恢復。因此,應該防微杜漸、從源頭遏制,並且綜合施策、協同推進,來淨化政治生態。

43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

【講話原文】“功以才成,業由才廣。”科學技術是人類的偉大創造性活動。一切科技創新活動都是人做出來的。

【場合】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2016年5月30日)

【出處】西晉·陳壽《三國志·蜀書九》

【原文】今方掃除強賊,混一區夏,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若舍此不任,防其後患,是猶備有風波而逆廢舟楫,非長計也。

【釋義】習近平總書記引用《三國志》中“功以才成,業由才廣”的話,旨在告誡我們,功績是憑藉才能而成就的,事業是由於才能而拓展的。只有“擇天下英才而用之”,才能不斷開拓各項事業的新局面。

44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講話原文】“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一個政黨的衰落,往往從理想信念的喪失或缺失開始。我們黨是否堅強有力,既要看全黨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堅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黨員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堅定不移。

【場合】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的講話(2016年7月1日)

【出處】(明)王陽明《教條示龍場諸生》

【原文】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

【釋義】志向要是不能立定,天下便沒有可以做成功的事情。

45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

【講話原文】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中拉重在互信互助、互利互惠、互學互鑑,符合時代潮流,也符合雙方人民根本利益,是新時期南南合作的典範。

【場合】在秘魯國會上的演講(2016年11月21日)

【出處】唐·張九齡《送韋城李少府》

【原文】送客南昌尉,離亭西候春。野花看欲盡,林鳥聽猶新。別酒青門路,歸軒白馬津。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

【釋義】只要彼此相知,即使相隔萬里也可以像鄰居一樣。

46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

【講話原文】“新故相推,日生不滯。”即將到來的2017年,中國共產黨將召開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要繼續發力。

【場合】在2017年新年賀詞上的講話(2016年12月31日)

【出處】(清初)王夫之《尚書引義·太甲》

【原文】日月之形,萬古不變;新故相推,日生不滯

【釋義】意思是新舊事物交替變更,不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停滯不前,2017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主席引用了“新故相推,日生不滯”。表達中國共產黨將召開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繼續發力。

47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

【講話原文】我們要保護好生態環境,推動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要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實現全球範圍平衡發展。“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只要我們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攜手努力、共同擔當,同舟共濟、共渡難關,就一定能夠讓世界更美好、讓人民更幸福。

【場合】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2017年1月17日)

【出處】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

【原文】君人者不下廟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識物,因人以知人也。故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

【釋義】《淮南子·主術訓》這段話闡述了君無為而臣有為的道理:智慧不足以治國,勇力不足以逞強,那麼個人的才智也不值得依恃,這是明擺著的道理。然而國君足不出朝廷卻能周知天下大事,這是因為他能以身邊的事情推知其他事情,以身邊的人推知其他人。從而得出如下觀點:“故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這兩句變換文詞,可合譯為:聚集眾人的力,意思是聚集一切力量採取行動,沒有什麼不可以勝利的;集思廣益來做事情,沒有什麼不可以成功的。

48

和羹之美,在於合異

【講話原文】堅持交流互鑑,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和羹之美,在於合異。”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多種宗教。不同歷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衝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

【場合】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7年1月18日)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夏侯玄傳》

【原文】夫和羹之美,在於合異,上下之益,在能相濟,順從乃安,此琴瑟一聲也,蕩而除之,則官省事簡,二也。

【釋義】“和羮之美,在於合異”,出自曹魏時期的夏侯玄與司馬懿對話。夏侯玄這句話的意思是,製作羹湯的美味,在於調和各種不同的滋味,上下之間之所以能夠相互獲益,在於能夠相互幫助和促進。習主席引用“和羮之美,在於合異”,旨在強調“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衝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中華民族歷來包容性極強,這是我們屹立不倒的原因,世界文明應當採納中華民族的智慧,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學習。

49

虛心公聽,言無逆遜,唯是之從

【講話原文】中共各級黨委要為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履行職能提供支持,認真聽取和積極採納黨外人士意見和建議,協助民主黨派加強自身建設。“虛心公聽,言無逆遜,唯是之從。”這是執政黨應有的胸襟。“凡議國事,惟論是非,不徇好惡。”這是參政黨應有的擔當。參政黨一個重要職責是讓執政黨聽到各方面聲音,特別是批評的意見。同志們要敢於講真話、建諍言,客觀反映情況。

【場合】在人民大會堂同黨外人士共迎新春時的講話(2017年1月22日)

【出處】(北宋)王渙之《宋史》

【原文】虛心者,虛其心也;公聽者,不私也。

【釋義】這句話是指要以虛心的態度,公正地聽取對國家大事的不同意見,一視同仁地看待人和事物。無論是什麼樣的意見建議,順意的或者是不同的,都以實事求是的方法和態度對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