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是現代史上最有名的「兵諫」,這個詞語首次出現在哪裡?

西安事變是現代史上最有名的“兵諫”,這個詞語首次出現在哪裡?

進諫

諫,百度百科的解釋:本意是指向帝王陳述各種可能的選擇並提出其中最佳者,引申義是在帝王做出錯誤選擇時直言規勸。諫的種類按《說苑》的歸納共有五種:

(1)諷諫,即以旁敲側擊的方式提出;

(2)順諫(一說為直諫),即以較為柔和的態度,並不正面頂撞而妥為勸說;

(3)規諫(一說為降諫、直諫),即依據祖制、綱常、法律來規勸;

(4)致諫(一說為爭諫、指諫、戇諫),即以直接針對某種不法無道時間提出異議;

(5)陷諫(一說為譎諫、戇諫),即更不留情面地提出自己的意見。

這五種方式,由輕及重,遞次增加勸諫力度。

西安事變是現代史上最有名的“兵諫”,這個詞語首次出現在哪裡?

西安事變

其實,《說苑》總結的並不全面,以上都是文諫的方式。另外還有一種極端的方式,那就是“兵諫”。百度百科的釋義是指用武力規勸君主或尊長,使其必從。也就是說,用武力相威逼,使其不得不順從或者服從。

兵諫的歷史出現的很早,古代發生過的例子比比皆是。而現代最有名的兵諫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西安事變了。但真正有“兵諫”這個詞語,是出自宋代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因數渥親信十餘人之罪,曳下,以鐵擊殺之。謂‘兵諫’。”(《資治通鑑第二百六十六卷》)。那麼,司馬光是在什麼情況下總結出的這個詞,這裡頭又有什麼故事呢?請看下述。

西安事變是現代史上最有名的“兵諫”,這個詞語首次出現在哪裡?

兵諫亭

五代十國時期吳國南吳太祖楊行密,他的長子楊渥向來沒有什麼好名聲,雖然當時任宣州觀察使,手握重兵,但王府的人都很輕視他。公元905年,楊行密病重,彌留之際,派遣節度判官周隱,前去宣州召長子楊渥迅速回京。很明顯,這是要準備安排後事了。

但周隱這個人,比較愚鈍而且率直,聽到吳王的吩咐,馬上回答說:“宣州司徒楊渥喜歡輕易聽信讒言,玩心非常重,又酷愛打球,並且酗酒,實在不適合繼承您的王位。主上其餘的兒子都幼小,不能控制各位將領。廬州刺史劉威,這些年一直跟您同甘共苦,一定不會辜負您,不如讓他暫時代領軍府事務,等到諸子長大再傳授給他們。”

楊行密聽了這話,直想罵娘,但此時的他只有出氣沒有進氣了,哪還有力氣發火?只好默不作聲。

西安事變是現代史上最有名的“兵諫”,這個詞語首次出現在哪裡?

楊行密

還是左右牙指揮使徐溫、張顥更能體會吳王的心思,於是替他說出心裡話:“主上一生出生入死,馳騁沙場,就是為了給子孫留下一份基業,怎麼能讓別人佔有它呢!”

這句話才終於說到了楊行密的心坎上,欣慰的說:“你們能這樣想,我就是死了,也能瞑目了。”於是指定由右牙指揮使徐溫、左牙指揮使張顥,倆人共同輔佐楊渥。楊行密病死後,楊渥繼位。

西安事變是現代史上最有名的“兵諫”,這個詞語首次出現在哪裡?

馬球

這麼千辛萬苦才得來的王位,楊渥卻不懂得珍惜。老爺子剛去世,在服喪期間就開始日夜飲酒。晚上打球需要照明,就用粗大的蠟燭來照亮,僅一支蠟燭就價值數萬。

對於他的這種胡鬧行為,大臣們很是無奈。別人不管可以,顧命大臣張顥、徐溫他們不行,如果任由其胡鬧下去,怎能對得起楊行密的在天之靈?於是哭著勸諫。

對於這些諍言,楊渥聽不進去,惹煩了怒氣沖天的說道:“你們認為我沒有才能,為什麼不殺掉我自己去當!”張顥、徐溫二人聽後,當場愕然。

西安事變是現代史上最有名的“兵諫”,這個詞語首次出現在哪裡?

殺了我!

楊渥挑選壯士,號稱“東院馬軍”,廣泛安置親信到各轄區當將領。他所任命的人都是新貴,驕橫跋扈,對昔日和楊行密一齊打天下的這些功臣舊人,非常蔑視,態度倨傲。

楊行密在世時,有數千名親軍駐紮在他居住的牙城之內,楊渥嫌他們礙事,就把他們遷出城外,把騰出的空地改造成他的馬球場。

這個楊渥實在是稀泥糊不上牆,張顥、徐溫二人失望之餘開始暗中謀劃發動叛亂。楊渥從宣州趕來上任時,帶來三千親兵,指揮使是朱思勍、範思從、陳率。張顥、徐溫讓朱思勍等三位將領跟隨秦裴攻打江西,以此防守洪州。

西安事變是現代史上最有名的“兵諫”,這個詞語首次出現在哪裡?

謀劃

等朱思勍三人帶兵出發後,立即誣陷說朱思勍他們三人圖謀叛變。派別將陳祐前去殺他們。陳祐從偏僻小路日夜兼程趕到洪州,他喬裝打扮穿著平民的衣服,懷揣短兵器直接進入秦裴帳中。秦裴看到陳佑這身打扮,很是吃驚。陳祐隨後告訴他了緣故。

聽到陳祐是奉兩位顧命大臣指令而來的,只好全力配合。他設計召朱思勍、範思從、陳率三人前來飲酒,等三人到齊,陳佑現身了,數說了他們的罪狀後,立即逮捕,就地斬首。

西安事變是現代史上最有名的“兵諫”,這個詞語首次出現在哪裡?

兵諫

楊渥聽說三將被殺,更加忌恨張顥、徐溫,一下想要殺死他們。但他還沒來得及動手呢,張顥、徐溫就開始行動了。這天,楊渥很罕見的一大早來到勤政殿,正在處理事務,張顥、徐溫率領二百牙兵,手執刀劍直接來到殿前。

看到這些人殺氣騰騰,楊渥膽戰心驚的問道:“你們真的要殺我嗎?”

張顥、徐溫回答說:“我們不敢弒君。但您身邊這些擾亂政事的奸佞小人,一個不能留。”

於是把楊渥的這些親信,一共十餘人,一個一個拖下去,用鐵打死。稱之為“兵諫”。

西安事變是現代史上最有名的“兵諫”,這個詞語首次出現在哪裡?

司馬光

這次事件發生後,其他軍中諸將,如果有不與張顥、徐溫同心合力的,二人逐漸設法將他們一一剔除處死,於是軍政大權全歸了二人來掌握,楊渥被徹底架空,已經沒有了發言權。

事情的經過到這裡基本告一段落。相信大家看後也有了一個基本的判斷。大學問家司馬光在這裡雖然發明了“兵諫”這個詞語,其實是犯了一個大錯誤。

如果僅僅是打死楊渥身邊的親兵隨從,到此為止,以此達到勸諫的目的,還能算是兵諫的話,那後來架空楊渥,就純屬篡權或者奪權了。不應該稱為“兵諫”,而是實實在在的“兵亂”了。大家認為呢?

《舊五代史》宋·薛居正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