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人越長大就越懶得去維繫關係?

為什麼人越長大就越懶得去維繫關係?

01


30出頭的狗哥,給我講了一個剛剛發生的親身經歷,我聽完覺得還挺扎心的,給你們分享一下。

狗哥的一個初中同學過生日,並對狗哥發出了邀請。

而且,這位同學還在群裡把已經答應“出席”他生日宴的名單一一列出來,給幾個說不來的人垂範示威,並再三艾特其他幾個沒在第一時間給他準確答覆的人。

財大氣粗的狗哥瞟了一眼,第一個公然回拒:生日宴就不參加了,贊助白酒一箱以表歉意。

結果這同學陰陽怪氣地回道,“那送酒的時候你叮囑快遞小哥給我搬到家裡來,可別讓我自己下樓接,否則別怪我不領你這份情”。

隔著屏幕,狗哥簡直就要笑到打鳴,what?老子欠你的?吃白食還得要五星服務伺候您?臉咋這麼大吶。

直接給他懟回去了:“哥們你就當我這話沒說吧,酒我不送了,遙祝壽比南山。”

班級群裡一下子就安靜了下來,接著大家就像被觸發了勇敢按鈕一般,紛紛跟上狗哥的節奏,果斷回絕了他。

這哥們哪受得了這種被群起的diss,人家想當年可是班主任的寶貝兒子吶,就算感冒一下,全班同學都要跟著停課一週,這是何等的威儀?

於是他習慣性發了飆,髒話連篇地問候起了同學們的父母雙親。

結果,整個群就剩下了他一個人。

是的,大家集體退群了。

而且,在退群之後,這幫人重新建了一個群。

這個群,如今唯獨缺了這個特拿自己當回事兒的“天之驕子”。

狗哥說,那天一幫三十好幾的老爺們小媳婦的,為這事兒討論到挺晚。

狗哥把那天的討論情況截圖發我看了下,大概的核心觀點就是,這不是誰故意給誰摔臉子讓哪個下不來臺,只是大家這都要奔四的人了,犯得著非要上趕著取悅誰、討好誰呢?

小年輕的時候,我們待人處事都習慣了看背景、看局勢、看眼色。這個人家裡有多厲害得罪不起,再不樂意也得陪笑臉。那個人也許將來在業務上有交集,再看不慣也得上趕著給人點個贊。

現在?

人到中年,不喜社交,不愛髮圈,也懶得費盡心思討好家人以外的人。

中年人在社交方面普遍都變得特別的懶。

懶得慣人毛病,懶得捧誰臭腳,懶得取悅那些即便你很牛逼但跟我沒啥關係的人,懶得讓自己表現出一副跟誰都合得來的好人緣樣子,懶得再去費盡心思地維繫那些不堪一擊的關係。

可能他們依然沒有大富大貴,也沒有打下值得自己嘚瑟一下的江山業績。

但就活得如此臭屁。

換句話說,年少時我們喜歡互惠互利的人,長大後卻只想交往簡單的人。

02


一個97年的女讀者跟我抱怨,男人年紀越大,品味越是差。

我被她這個匪夷所思的結論搞得一臉懵逼。

她急吼吼地跟我解釋,直說了吧,我新談了一個大我16歲的男的,經濟條件確實很好,也很有才華。我比她前任身材好,也比她前任年輕漂亮很多,但他卻因為前任更願意陪他打那種老掉牙的單機遊戲,就跟前任和好了,你說是不是沒品?

我突然覺得,這個事兒可以用《春嬌與志明》裡的故事來解釋清楚。

張志明是孩子氣、長不大的大男孩。

他喜歡把乾冰放到馬桶裡,望著白霧升騰,他會趴在馬桶邊開心地說:“哇,好像在天堂拉屎一樣啊”。

張志明新談的女朋友,是年輕漂亮的大胸空姐,工作體面,身材炸裂,抱到床上去,能讓你荷爾蒙高漲到下不來床。

但她看你趴在馬桶邊時的眼神,就像是在看怪物。

而春嬌,卻是那個願意陪你觀賞這一切,願意相信這一幕簡直就特麼地是你說的拉屎的天堂了。

心智稍稍成熟一點後的志明,自然會慢慢明白,最終,只有那些能懂你喜歡的東西的人,能陪伴你理解你的人,才是最不需要費勁心思去取悅的人,才是相處起來最舒服的人。

至於其他的,也許都不錯,但相處起來都太辛苦。

這便是開頭那個97年姑娘不能理解的答案。

對中年人來說,人與人之間更多的比較,不再是誰比誰高級,而是誰比誰更適合自己。


03


最早之前寫過一篇《很感謝你能來,不遺憾你離開》的文章,有關人際,有關友情,有關朋友之間的變淡與疏離。

那段時間,好多人深有感觸,於是把自己失去朋友的故事急著要講給我聽,其中有一個故事,讓我印象特別深。

這姑娘跟我說,自從結婚生娃之後,感覺朋友都跑乾淨了,只好重新交一些新的朋友,但這恰恰讓她徹底領教到了什麼叫做兩面派。

她說,有的人,你跟她說話,十句回不了一句,見了面也冷冷淡淡從不主動跟你打招呼,結果跟別人那兒特別話癆,太虛偽了吧,這種人就不招人喜歡。

我頓了一下,反問她,那有沒有一種可能,其實是人家就不想讓你喜歡呢?

金星秀上,有一期嘉賓是趙又廷,他在被採訪時自曝,說自己又宅又悶。

金星就問他,那你在家和高圓圓話多不多啊?

他直接甩了一個詞——狂說。

對,有些人就是這樣。

在無所謂的人面前,冰冷地像一個沒有感情的殺手;在有所謂的人面前,自如地像一隻脫韁的野狗。

你爽不爽不重要,他們只管按照自己的社交喜好去對待這個世界。

這是他們的交友潔癖。

04


中年人的生活,不是因為建立了穩定的生活圈子,才會懶得去維繫那些車水馬龍的人際關係。

他們其實孤獨得像條狗。

翻遍微信也許根本找不出一個可以說話的人,心裡有不痛快打給誰都覺得不太合適。

年輕時有強烈的傾訴欲,現在只想自己一個人待著慢慢消化。

哪怕一個人宅在家裡,也不願意去參加那些不純粹的飯局。

李宗盛在《凡人歌》裡唱:

道義放兩旁,把利字擺中間。


人越長大,越膈應這種表面上把我當朋友,其實卻只把我當工具的交情。

這種關係,想想就累。

就像周國平說的:

我天生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願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所以,真正活得通透的人,往往都是既孤獨又臭屁。

這些臭屁的中年人,看上去懶得社交,實際上只是在尋找與自己真正相似的人。


作者簡介:初小軌,山東水瓶女一枚,新書《自律的人生不孤獨》溫情上市,噹噹、京東各大平臺均有銷售,個人公號:初小軌(ID:chuxiaogui2016)。

為什麼人越長大就越懶得去維繫關係?

新書上市,噹噹京東均有銷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