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然氣改革:逼出來的市場化

日本天然气改革:逼出来的市场化

CFIC導讀:

日本的新一輪天然氣改革與其說是主動選擇,不如說是形勢所迫。沒有市場化的結構,就無法形成市場價格,也就很難在新一輪的全球天然氣發展中分享消費者紅利。

日本天然气改革:逼出来的市场化

新成立的日本電力和天然氣市場監督委員會(EGC)這兩年開始全力運行,前後召開了上百次會議,並頻繁出訪學習交流國際經驗,去年底還發布了第一份監管報告白皮書。日本的天然氣市場化改革看來這次要動真格的了。

新一輪的天然氣改革從2017年4月開始。按照一個漸進式的改革路線圖,日本將重組傳統的上下游一體化的市場結構,最終形成三個相對獨立運行的部分:上游包括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及相應的進口貿易商,中游是管輸服務,下游是天然氣零售業務。從這一時間節點開始,按照新規,全部的天然氣零售用戶都可以自由選擇供氣商。為了讓市場在天然氣定價中起決定性作用,政府將逐步退出天然氣市場零售價的制定。

接收站和管網強制性開放

為了實現市場化目標,政府大力推進天然氣基礎設施的第三方准入工作,包括LNG接收站和天然氣管網的開放。按照路線圖,第三方准入也將分階段進行,目前的工作重點從LNG接收站開始,新規要求全部現有的LNG接收站都必須對第三方開放,強制開放的不僅包括天然氣公司的LNG接收站,也包括那些電廠和工業大用戶專用的LNG接收站。如果現有的LNG接收站不提供第三方服務,必須向監督委員會提供合適的理由。新的政策要求所有LNG接收站必須向全社會公佈他們接收站的年度使用情況及費率體系,政府有權來審議相關的商業條款,如果被認為不當,政府有權要求整改。改革也設定了管道業務分拆的目標,到2022年,三大天然氣公司(東京燃氣、大阪燃氣和東寶燃氣)的管道業務也要進行分離,從而進一步完善管道的第三方公平準入。

與之配套的是政府監管部門的加強。日本政府在原有電力監督委員會的基礎上,新增天然氣監管的職能,並且更名為電力和天然氣市場監督委員會。該委員會主席由日本產業、經濟及貿易部(通產省)部長任命。監管委員會在全國主要地區都設有監管辦公室,在總部的執行局設立了三個部門,分別進行政策協調、市場監督及管網監督。該委員會還被賦予了協調及仲裁的職能,因此對市場主體有很大的約束力。

有意思的是,該監督委員會還為自己設計了一個寓意深遠的LOGO,官方的解釋是像雄鷹那樣以寬廣的視角監督好能源基礎設施。委員會是否將會有雄鷹那樣的一雙利爪,行業也在拭目以待。

日本EGC官方網站上對LOGO進行了詳細解釋,圖標上部是展翅翱翔的雄鷹,表示要以寬廣的視角俯視大地上的管網,寓意履行好自己監督能源基礎設施的職責。

改革初見成效。新規發佈後,截至今年5月中旬,日本新註冊成立了56家天然氣供應商,主要從事民用天然氣供應。據統計,約有4%的天然氣用戶變更了供氣商。日本政府扶持多年的天然氣交易中心也重新煥發了活力,這個設在東京商品交易所的天然氣交易平臺名為JOE,已進行了一些LNG現貨及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按照日本政府的宏大願景,JOE將打造出亞洲的天然氣價格指數,從而不僅與歐美的天然氣價格體系抗衡,也將繼續引領亞洲天然氣價格。

痛苦的“亞洲溢價”

日本是亞洲最早發展起來的天然氣市場,天然氣基本全部依靠進口。上世紀60年代日本開始進口LNG,多年來一直保持了世界上最大天然氣及LNG進口國的地位。去年日本天然氣消費1200億立方米,約佔其一次能源消費的22%,是世界第五大天然氣消費國。可以說日本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天然氣消費大國。長期以來,日本天然氣市場由少數寡頭企業壟斷。東京、大阪和東寶燃氣擁有全日本約70%的天然氣管網。

日本天然气改革:逼出来的市场化

日本天然氣進口一直採用的是與油價掛鉤的照付不議合同。這種合同有利於資源方鎖定客戶,從而獲得融資,啟動上游項目。日本依靠這樣看起來似乎不太公平的價格體系,迅速做大了天然氣市場,客觀上獲得了雙贏的效果,也打造了這一價格體系。直到目前,亞洲包括中國所籤的大部分LNG進口合同也都是參照這個價格體系,甚至掛鉤的油價也是日本的一攬子進口平均油價JCC。

但隨著國際天然氣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天然氣上游項目越來越多,不同項目成本差異很大,氣源之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在這一過程中,美歐在上世紀末及本世紀初先後進行了天然氣市場化改革,逐步形成了消費端的市場定價。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國Henry Hub 和英國的NBP價格指數,天然氣日益像石油一樣形成了獨立的區域商品價格,消費者的價格話語權大大提高。

由於國際油價的上漲,採取油價掛鉤模式定價的天然氣價格長期遠高於歐美,甚至一度是它們價格的幾倍之多,形成所謂的“亞洲溢價”。日本國內在指責這種不合理的價格體系時,也日益認識到這更多的是由於自己缺乏市場化定價體系所致。

日本的天然氣改革最早可以追溯到1995年,當時規定年消費200萬立方米的大用戶可以自主選擇供氣商,隨後在1999年、2004年和2007年分別將這一數字降低到100萬、50萬和10萬立方米,以期形成市場競爭,但由於實際上的上下游一體化模式並未改變,國內天然氣仍然是順價銷售給最終消費者。歷經20多年的發展,天然氣的市場競爭仍然非常有限,政府寄予厚望的天然氣交易中心冷冷清清。身為天然氣進口第一大國,對國際天然氣價格指數卻幾乎沒有什麼直接的影響,這成為日本朝野的一大心痛。

逼出來的市場化

為什麼日本政府這次看起來下這麼大決心來強勢推進天然氣市場化改革,與其說是主動選擇,不如說是形勢所迫。

據國際能源署(IEA)預計,到2040年,天然氣國際貿易會繼續在目前7000多億立方米的基礎上大幅增長70%以上。近年來,隨著頁岩氣及LNG液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天然氣供應總體充足,越來越靈活的合同和價格機制正在大行其道。LNG的現貨也從一二十年前的微不足道到現在已經佔整個LNG貿易的三成左右,超過7000萬噸。

據國際燃氣聯盟(IGU)統計,目前全球約44%的天然氣採用天然氣價格指數定價,2005年這一比例是31%。與油價掛鉤的天然氣已跌至20%左右。值得指出的是,餘下約三分之一由政府管制的價格無論在哪個地區,都無法成為可以參照的國際貿易指數。越來越多天然氣國際貿易採用天然氣價格指數定價,這已是大勢所趨。

亞太將會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天然氣市場,但卻未形成市場價格指數。日本及中國的天然氣採購商在與美國天然氣出口商談判價格時,不得不採用美國的價格指數來定價,自然感到談判地位不對等,但卻也無從選擇。缺乏市場化的結構,就不能形成市場化的價格,這是一個基本規律,20多年來日本的經驗非常確鑿地證明了這一點。

如果能夠建立自己的價格指數,就可以將國內市場的供需形勢反饋到國際市場上去,通過價格指數影響現貨價格,同時使採用這一價格指數定價的長期合同也能夠隨行就市,在國際上調劑餘缺能力自然會增強,不僅有消費者紅利,而且會有助於提高天然氣安全保障能力。價格指數的形成也必然會產生本土的天然氣金融衍生產品,從而進一步具備套期保值等能力,甚至提高本國貨幣的國際化程度。所以價格話語權這樣的軟實力,不僅可以和採購量這樣的硬實力相提並論,而且有時候更好使。

天然氣新一波發展潮流洶湧而至,然而市場並不會因為亞洲的規模而自然給予應有的價格權重。這是日本新一輪天然氣改革的國際背景,也是幾乎所有亞洲國家面臨的共同局面。日本醒悟得不算早,但至少不是最晚的。

本文來源:財經十一人,原載2018年9月3日《財經》雜誌

從國際能源署演進看全球能源治理

日本天然气改革:逼出来的市场化

題圖:國際能源署2015年11月部長會議的全家福。中國國家能源局局長白克力、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和美國能源部長莫尼茲並肩而立

從維護成員國能源安全,到推動全球能源市場化,再到推動化石能源向清潔能源轉型,國際能源署核心職能的變遷,反映了不同時代下全球能源治理的主題

2016年3月底,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比羅爾將再次來到中國,出席中國與國際能源署合作二十年紀念研討活動。二十年前,國際能源署與當時的國家計委簽訂了一份備忘錄,約定要加強交流與合作。那是1996年,中國剛剛結束出口石油換取外匯的時代,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今年中國主辦G20峰會,作為相關會議之一的能源部長會將在北京雁棲湖畔召開,中國正前所未有地參與到全球能源治理進程中。透過國際能源署的演進歷程,也可以窺見全球能源治理的脈絡。

能源安全

國際能源署誕生於一個對抗的時代。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冷戰的鐵幕還沒有落下,兩個陣營對壘劍拔弩張,能源安全仍然是關係國家安危的關鍵。基辛格甚至說,“如果你控制住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國家”。基辛格說這句話的時候,可能感嘆的是石油禁運帶來的痛苦。

1973年10月,埃及、敘利亞等趁贖罪日突襲以色列,在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支持下,以色列再次完勝阿拉伯國家。這些國家咬牙切齒,決定以石油為武器,對參與戰爭的西方國家實施石油禁運。這次禁運長達5個月,使油價飆升了4倍,對美國經濟造成重大沖擊,導致GDP大幅下滑。這次石油禁運成為現代國際能源治理髮端的一個典型情景——能源供應中斷。

1974年,國際能源署應運而生,她的首要任務就是團結石油進口國建立並聯合開展石油儲備,以應對能源供應中斷的危機。七十年代末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再次亮起能源安全的警燈,這次石油儲備的協同應用嶄露頭角,大大緩解了能源供應中斷的壓力,經濟合作組織的大部分成員國都加入了國際能源署,從而締造了能源領域最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

在全球能源治理的早期階段,能源安全是壓倒一切的最強音,這一音符即使在冷戰結束後的今天仍然餘音繞樑,也是中國領導人案頭最重要的議題之一。時不時被熱議起來的馬六甲海峽困局就是典型的例證,在這一假設中,提出了馬六甲海峽被封鎖後中國的原油貿易渠道中斷的情景,儘管也有專家闡釋這種情景發生的可能性並不存在,而且如果真的發生,以中國外向型經濟對進出口的依賴,經濟會大幅下滑,屆時中國將不再需要進口那麼多石油,但這一陰影似乎總也揮之不去。

去年一月,中國和國際能源署在寧波再次聯合開展了石油應急演練,這一活動就是假設發生了石油供應中斷的事件。通過在成員國和相關國家不斷開展這樣的模擬演練,國際能源署旨在增強相關國家的協同應急能力,實時開展應對措施。近年來,在美國頁岩革命的旋風之下,石油供大於求,在資源國爭相競爭市場的情況下,供應中斷的威脅日漸退居次要地位。過去的一年裡敘利亞、也門等中東的危機事件對油價幾乎沒有影響就是例證。

能源市場

促進全球能源市場的穩定正變得更加重要,換個說法,對市場原則的維護,成為國際能源署重要的任務。降低貿易壁壘,促進投資保護,構建更加公平開放的市場,成為全球能源治理的重要主題。

維護市場化原則聽起來有些空泛,其實它的內核非常具體。首當其衝的是能源數據透明化,通過促進各國政府和企業提供更加公開透明的能源供應需求數據,可以讓投資的確定性提高。如果數據能夠更加透明,則對引導有效的投資至關重要。

國際能源署年度出版物《世界能源展望》,擔當了全球能源風向標和投資指南的重任。作為曾經的首席經濟學家,法提赫把《世界能源展望》打造成了國際能源署的金字招牌。國際能源署通過縝密的能源統計渠道,詳細分析全球能源生產消費的趨勢變化,以及每一個重要區域的具體情況,包括政策的影響,給出年度和中長期的預測,從而不僅可以指導相關國家的政策,也可以指導企業的投資貿易活動能夠遵循市場化的規律,調劑餘缺,著眼未來。

如果這樣說還是不夠務實,那就舉一個更具體的例子。大家對2009年左右中國的“氣荒”應該都還記憶猶新。當全球都在為天然氣緊缺而擔憂,瘋狂採購液化天然氣的時候,中國的企業也在積極開展全球採購。就在那一年的《世界能源展望》中,國際能源署提出了美國頁岩氣的快速發展可能導致供需形勢的變化,預言了中期天然氣供應可能過剩的情景。也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中國政府遏制了液化天然氣的採購狂熱,督促企業通過重新談判而獲得上百億元的實際折扣。

市場化原則的重要支撐是政策,在國際能源署推動市場化政策時,比較典型的一個倡議是減少化石能源的低效補貼。能源補貼很多通過扭曲價格來實現,委內瑞拉的油比水還便宜,中東很多國家的油價也遠低於國際水平,這就導致了本可以出口的能源被國內過度浪費掉,妨礙了國際能源市場的一體化進程。在中國,政府定價的體系也體現了很多能源補貼的成分,在中央關於價格改革的指導意見中,這也是下一步改革的重要內容,可以說在能源市場化的推動過程中,中國與國際能源署的立場是高度一致的。在海外投資保護方面,隨著中國海外能源投資的日益增加,關注資源國政策也逐漸成為我們外交中的重要議題。

能源轉型

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球氣候變化日漸成為重大關切,而能源對排放和氣候的影響至關重要。不斷推進能源的低碳化和高效利用,成為國際能源署的新使命。在歐美尤其是德國等的推動並率先垂範下,能源轉型的大旗在國際能源署的上空開始烈烈飄揚。

實現能源轉型是一項更加艱鉅而複雜的任務,去年底巴黎氣候大會給人類展現了新希望,但如何落實這些共識任重而道遠。因此協調能源政策在國際能源署的任務中日益凸顯,因為離開政府的政策支持,新能源的發展將舉步維艱。同樣,幫助推廣先進能源技術及節能措施的應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成為國際能源署的重要任務。同時,通過新能源技術減少無電人口也是國際能源署的重要倡議。在中國,霧霾治理已是最優先議題,這和碳減排有高度的契合,過去的兩年裡,中國的煤炭消費幾十年來首次開始下降,可以說中國的能源轉型已經開始發軔,未來合作的潛力空間巨大。

時代在變化,國際能源署也面臨新的挑戰,這樣的挑戰至少還有兩個維度。當初國際能源署成立的時候,成員國的能源消費佔了全球的大部分,而今天這一比例縮小到了只有四成左右。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中國至今仍然不是國際能源署的正式成員。這也是去年法提赫就任新署長後首訪中國的願景所在。訪問期間,法提赫多次闡述國際能源署雄心勃勃的現代化改革進程,中國、印度等新興能源消費大國的進一步參與是其首要議題,也是國際能源署繼續代表“國際”的必然選擇。去年11月,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率團參加了國際能源署能源部長會議,期間宣佈中國正式成為國際能源署的聯盟國,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國際能源署的另外一個改革方向與全球能源轉型息息相關。眾所周知,國際能源署有著濃厚的油氣背景,因為油氣一度也是國際能源貿易和投資的幾乎全部內容。但隨著全球能源轉型的轟轟烈烈開展,可再生能源技術、新能源發展等日益受到關注,巴黎峰會也把技術轉讓和投資作為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重要義務之一。新能源技術的推廣、經驗政策的分享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像能源貿易投資一樣發揮重大作用,如何做好技術中心、信息中心也是擺在國際能源署面前的重大課題。國際能源署的能源研究和技術委員會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科技部與國際能源署成立了合作聯絡辦公室,旗下的“能源技術信息網”正在成為國內能源技術業界的重要參考。

法提赫是第一位不由成員國委派,而是從國際能源署秘書處的僱員中選撥出來的署長,法提赫的個人魅力可能是重要因素,同時也許還意味著,這個已經年屆不惑的最大國際能源組織,正在迎來專業化新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