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金融「競賽升級」 銀行、核心企業、電商誰主潮流?

21世紀經濟報道 顧月 廣州、北京報道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1-6月中國規模工業企業應收賬款13.7萬億元,餘額佔今年累計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為26.3%,而應收賬款、存貨則是中小微企業的主要資產,也是供應鏈金融發展的土壤。市場預計,2020年我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將達27萬億。

去年年末,我們曾經專題探討供應鏈金融會否成為下一個風口,有此探討,是因彼時我們記者在與眾多銀行從業者談及2018年預期熱點之時,供應鏈金融被頻繁提及,因為有政策推動,有科技賦能,還有十多萬億應收賬款這一“肥沃的發展土壤”,時過近一年,在2018年臨近尾聲之時,我們感受到了風起。供應鏈金融非新生事物,但在新形勢下,有了新機遇,競賽升級。(周鵬峰)

供應鏈金融“競賽升級” 銀行、核心企業、電商誰主潮流?

2018年,供應鏈金融再次站上風口。但與之前第三方電商為主角的供應鏈金融不同,此次風口的主角變成了銀行和核心廠商。

“近期各家銀行對供應鏈金融的關注程度明顯上升,尤其是股份行和中小銀行,紛紛加碼供應鏈金融,而核心廠商也開始建立供應鏈金融聯盟,各金融機構開始用平臺的方式來運作供應鏈金融。”中國供應鏈金融服務聯盟秘書長徐煜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也發現,近期平安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浙商銀行等十餘家銀行紛紛發力供應鏈金融領域,中小銀行中如貴陽銀行,南京銀行,眾邦銀行等也將此作為重要業務推進;而眾多產業鏈中的核心企業,包括海爾、TCL、美的、聯想、富士康等亦在搶灘供應鏈金融市場,供應鏈金融的反哺也讓企業嚐到了“甜頭”。

而此前風光無量的電商主導式供應鏈金融,除頭部平臺發展較好外,部分平臺,尤其是中小B2B平臺則面臨困境。供應鏈金融火了,行業格局也開始悄然轉換。

潮起四大驅動力

為何十年前就已經出現的供應鏈金融,卻在2018年迎來了爆發期,受到銀行格外關注?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多位供應鏈金融從業人士處瞭解到,這其中主要有市場規模擴大、宏觀經濟形勢變化、政策利好、技術驅動四大原因。

統計局公佈數據顯示,2018年1-6月中國規模工業企業應收賬款13.7萬億元,餘額佔今年累計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為26.3%,且過去5年佔比逐年增加,從2013年末的9.3%增至2017年年末的11.6%(與半年數不具可比性)。而應收賬款、存貨則是中小微企業的主要資產,也是供應鏈金融發展的土壤。市場預計,2020年我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將達到27萬億元,不斷擴大的市場規模自然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獵食者。

“實際上,除了市場規模的擴大外,這一輪熱潮最核心的原因,是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徐煜表示,“一是經濟下行,以前銀行不在意這一點份額,但現在貸款不好做,監管趨嚴賺不了快錢,供應鏈金融的重要性自然凸顯出來;二是很多中小企業其實是通過影子銀行來融資的,但在去通道、去槓桿的要求下,表外業務要回歸表內。那麼這部分中小客戶如何消化呢?就是放到供應鏈金融裡面,既滿足監管要求,又符合支持實體經濟的原則,信用風險還相對較小。”

“以前銀行幾個人做票據,一年就可能為銀行創收幾十億,現在不大可能,銀行要更貼近實體經濟,供應鏈金融是很好的抓手。”有銀行人士亦表示。

而對於核心企業而言,旗下各級供應商融資成本的不斷上升也引起了他們的警惕。珠三角地區一家腳輪生產商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2017年以前市場流動性相對充裕,貸款條件較松,但2017年後,隨著去槓桿與監管政策趨嚴,市場流動性收緊,從銀行貸款變得十分困難,民間融資成本也持續上行,從年化15%一路漲到24%。

“我們調查發現,目前旗下中小型供應商的融資成本普遍較高,少則12%,最多的甚至達到24%,高額的融資成本一方面會轉嫁到核心企業,一方面中小供應商如果因為資金流斷裂而倒閉,也不利於核心企業供應鏈的穩定性,因此核心企業也開始選擇在融資方面為供應商提供服務,或是更多讓渡出自己的信用額度,來換取產業鏈的穩定,這也是一種雙贏策略。”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財務官黃旭斌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其次,技術突破也為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提供了客觀保障。

廣州某股份行分行貿易金融部經理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實際上,從2007年起中國各銀行就開始探索供應鏈金融,當時普遍採取的做法也是圍繞核心企業的應收賬款來的,對持有好企業應收賬款/未到期票據的中小企業融資。但過去發展較慢的原因,一是電子化程度較低的情況下對應收賬款的真實性甄別成本較高;二是銀企信息不對稱容易陷入合同糾紛。”

今時不同往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觀察到,目前多家銀行上線的供應鏈金融產品,都採取了線上交易模式,並運用區塊鏈、大數據技術對合同、票據等進行驗證,通過追蹤企業合同、貨物、信息流等信息,在降低交易成本、交易風險的同時提高了交易效率。

此外,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自2017年以來,部委級以上部門印發的關於推動供應鏈金融發展的相關政策文件總有7份。其中,2017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要求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銀行加碼供應鏈金融,也是監管導向的體現。

而在去年10月央行明確應收賬款轉讓登記參照質押登記辦理後,12月滬深交易所發佈了企業應收賬款資產支持證券掛牌條件確認指南,有利於企業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業務更有效開展。今年4月,商務部等8部委印發《關於開展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的通知》,提出推動政府、銀行與核心企業加強系統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加強供應鏈金融監管,打擊融資性貿易、惡意重複抵質押、惡意轉讓質物等違法行為。在眾多的政策利好下,市場對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和供應鏈金融的關注度逐步提升。

多方“殺入” 競賽升級

除銀行大舉殺入外,核心廠商、第三方電商平臺也已加碼佈局供應鏈金融。目前從參與方和資金直接供給源來看,供應鏈金融主要有三大模式:一是以銀行等大型金融機構為基礎的應收款增信式;二是以大型核心企業為基礎的產業鏈增信式;三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信息流增信式,這其中又分為大型互聯網公司式、細分行業B2B式和P2P三種模式。

“從銀行層面來看,供應鏈金融的核心模式即是給予擁有來自核心企業的應收賬款、承兌匯票的中小企業,在評估其真實貿易背景後給予一定融資額度。此外,為便利應收賬款流轉,降低銀行成本和風險,也有不少銀行資金在直接介入核心廠商開發的供應鏈金融平臺。”上述某股份行貿易金融部負責人表示。

各方大舉進入也引發銀行的供應鏈金融“軍備競賽”。

如光大銀行今年推出陽光融e鏈、陽關保函等在線供應鏈產品;平安集團下屬金融壹賬通發佈“壹企鏈”智能供應鏈金融平臺;中信銀行近期推出供應鏈金融平臺創新產品“信e鏈-應付流轉融通”;民生銀行今年則新設總行一級部門供應鏈金融事業部。

“現在各家銀行都在搶佔市場,競爭已經從傳統的核心企業蔓延到對產業鏈上的中小企業、第三方供應鏈平臺、互聯網電商以及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領域。”北京地區某股份行供應鏈金融負責人表示,“目前來看,供應鏈金融市場還很大,競爭目的也是為了支持實體經濟,是良性的競爭。”

此外,核心廠商也在通過旗下財務、保理、小貸公司介入供應鏈金融領域,並依靠自身的產業鏈、信息流優勢打造出基於產業鏈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其中既有傳統的保理類業務,也有通過建立平臺公司,對接EPR系統來將供應鏈金融服務線上化。

目前,最受業界看好的模式是在傳統的“1+N”的融資模式的基礎上,利用大數據、互聯網、區塊鏈技術後,去打造一個綜合性的大服務平臺代替核心企業“1”來給平臺上的中小企業“N”提供信用支撐,即“M+1+N”模式,而核心企業的應收帳款憑證可以在該平臺化拆分、轉讓、融資。

“對於企業來說,這樣的模式可以實現更加便捷、價格更優惠的融資;對於銀行來說,這樣可以實現批量獲客,大幅度提高供應鏈金融的服務效率,讓更多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受益。”光大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目前,TCL發起的簡單匯平臺、中國中車等央企發起的中企雲鏈等,也都是藉助平臺模式,來快速、便利推進供應鏈金融服務。

在互聯網公司模式中,大型互聯網公司如京東、阿里、蘇寧在內的多家第三方公司也在利用企業在平臺上的交易數據和封閉式鏈條管理模式,來推行供應鏈金融。

“電商供應鏈金融模式的核心是信息流授信,即第三方公司利用企業在平臺上的交易記錄,包括訂單、退貨率、庫存和商品等多種數據,來對其進行風險評估並劃分等級,貸款金額也根據企業的信用級別來發放。而在企業拿到貸款後,可以通過追蹤訂單數據、物流數據、回款數據等來把控風險。”京東金融某工作人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而對於B2B、P2P而言,主要是做撮合交易,平臺對有核心企業應收賬款的供應商提供融資業務、墊資採購業務,或針對正常經營的電商店鋪提供小額信用貸款等。

“本質是中介,賺取的主要是撮合交易的費用,其中B2B要求行業細分,主要是連接某種特定貨物的買家和賣家,如鋼鐵、汽配、快消,併為買家提供融資服務,更偏向於買賣中介;而P2P則連接投資者與持有應收賬款、訂單的供應商,更偏向於融資中介。”北京地區就職於某提供供應鏈融資的P2P公司從業者表示。

走勢分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查多家從事供應鏈金融的機構後發現,在以上三種模式中,目前廠商系供應鏈金融發展迅速,並從一家核心廠商主導逐步變為多家核心廠商共同參與建設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銀行系在供應鏈金融領域競爭激烈,相繼推出針對供應鏈的金融產品,並開始與核心廠商建立的供應鏈金融平臺合作;而民間資金支持下的供應鏈金融,如B2B和P2P行業中的供應鏈金融發展,則面臨一些困境,甚至出現收縮態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Wind數據不完全統計,從年初至今年9月,銀行發行的基於供應鏈的ABS共計240億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度增長40%左右。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21日,業務類型涉及供應鏈金融的P2P網貸平臺共812家,但其中正常運營的平臺僅為400餘家。而曾經紅極一時的B2B業務,目前則面臨一些困境。

“銀行從事供應鏈金融有天然的優勢,一是資金優勢,二是風控優勢。未來供應鏈金融會形成以銀行和核心廠商為主導的模式,即銀行通過對接核心廠商建立的供應鏈金融平臺,來實現業務導流和批量獲客。”上述北京地區某股份行供應鏈金融事業部總經理表示,“但實際上,銀行可能也不會願意一直只做一個資金提供方,一方面會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另一方面也會加強對行業的研究,通過線下場景接入來發展自身的獲客渠道。”

而上述P2P公司從業者也坦言說,任何一項金融產品只要有了銀行大規模介入,非持牌機構就連湯也喝不了了。“在融資服務上,與銀行相比我們的資金成本和資金利息都較高;與核心企業模式相比,我們難以深度參與到產業鏈中;與大型互聯網公司相比,則難以控制銷售端。在經濟好的情況下還行,但當宏觀經濟發生下行或者資金供給端收緊,就可能產生不良,因此目前也在加大催收力度。”

多位供應鏈金融從業者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目前發生問題的供應鏈B2B平臺多為墊資採購模式。“這種模式對於現金流要求很高,很多平臺實際上是依靠融資來生存的,但上下游廠商對其都沒有依賴性。一旦資金流斷裂,平臺則會陷入困境。”一位曾在某快消品B2B公司工作的人士表示。

“目前B2B發展陷入困境的本質原因,是其對產業鏈生態並沒有本質改變,不能在產業鏈中找到一個不可替代位置,導致只能做一次生意。即撮合交易的雙方第二次可能就直接交易,不通過平臺了。”徐煜表示,“B2B要思考的,一條路是做精服務,通過服務提高行業效率;另一條路則是通過自營的方式,參與到產業鏈生產中。”

(編輯:周鵬峰,如有意見建議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21世紀經濟報道及其客戶端所刊載內容的知識產權均屬廣東二十一世紀環球經濟報社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詳情或獲取授權信息請點擊此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