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17箇中國記者節到來之際,習近平主席會見中國記協第九屆理事會全體代表和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獲獎者代表;2017年,第18個記者節到來之際,習近平專門致信祝賀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成立80週年,向全國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值此第19個記者節來臨之際,叩問戰地記者的初心,回望戰地記者從哪裡來,展望戰地記者向哪裡去,既是追根溯源,又是正本清源,更是前行的動力。
2016年11月7日,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劉雲山等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第九屆理事會全體代表和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獲獎者代表。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戰地記者與近現代戰爭緊密相連,其責任感、使命感,既源於對新聞事業的熱愛,也源自對正義和平的嚮往。在二戰中投身歐洲戰場的中國戰地記者是蕭乾,輾轉蘇聯戰場的是胡濟邦。在抗日烽火燃遍中國大地之際,沙飛、方大曾用鏡頭記錄了中國軍民抵禦外侮、血戰到底、保家衛國的英勇氣概。戰地記者出生入死的敬業精神與職業追求,時刻提醒今天的軍事記者: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向哪裡去;我們的初心是什麼,我們為什麼出發。
戰地記者為什麼出發
在出席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週年慶典前夕,2015年5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俄羅斯報》發表題為《銘記歷史,開創未來》的署名文章,文中列舉了在衛國戰爭中建立功勳的3位中國人:毛澤東之子毛岸英,時任蘇聯空軍飛行副團長唐鐸,唯一全程深入報道衛國戰爭的女記者胡濟邦。 他在文中寫道,中國女記者胡濟邦以柔弱之軀全程經歷衛國戰爭,冒著炮火報道了蘇聯人民的堅貞不屈、法西斯軍隊的殘暴、蘇聯軍民勝利的喜悅,鼓舞了中蘇兩國軍民抗戰到底的決心。
當地時間2016年6月17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首先前往中國駐南聯盟被炸使館舊址,憑弔使館被炸事件中英勇犧牲的烈士。新華社記者 饒愛民 攝
2016年,當地時間6月17日下午,剛剛抵達貝爾格萊德開始對塞爾維亞進行國事訪問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首先前往中國駐南聯盟被炸使館舊址,憑弔使館被炸事件中犧牲的烈士。這是中國國家元首32年來首次到訪塞爾維亞,習近平也成為1999年炸館事件後首位親臨現場憑弔的中國國家元首。在炮火紛飛、炸彈轟鳴的南斯拉夫,新華社記者邵雲環、光明日報社記者許杏虎採寫了大量真實生動的報道,揭露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踐踏國際法準則、肆意蹂躪一個弱小國家的罪惡行徑,他們為捍衛和平、伸張正義而吶喊,一直戰鬥到壯烈犧牲在北約的精確制導炸彈下。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2015年12月25日視察解放軍報社,代表黨中央、中央軍委,對解放軍報創刊60週年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報社全體工作人員和離退休老同志,向全軍新聞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這是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解放軍報記者 周朝榮 攝
恩格斯說:“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的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 戰地記者,是飛翔在戰火中的鳳凰。2015年12月25日,習主席視察原解放軍報社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在講到“三個堅持”時,把“堅持軍報姓黨”放在首位,並語重心長地叮囑軍事記者:這是解放軍報必須堅守的政治靈魂,任何時候都不能忘、不能丟。習主席指出,新形勢下辦好解放軍報,要建設一支聽黨指揮、業務精湛、作風過硬的人才隊伍。包括解放軍報社同志在內的全軍新聞工作者要自覺踐行“三嚴三實”,加強黨性修養,提高專業素質,弘揚戰地記者優良傳統,努力成為名記者、名編輯、名評論員。要加強隊伍教育管理,嚴肅各項紀律,強化職業精神和職業操守,確保隊伍可靠、乾淨、過硬。
2016年2月1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併到中央新聞單位調研。這是習近平在人民日報社總編室同編輯們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戰地記者的初心是什麼?首先,戰地記者是一種責任,需要將戰事信息第一時間準確、快速、詳實地進行報道;其次,戰地記者還意味著一種能力,一種在艱苦和充滿不確定因素的環境下敢於挑戰、善於發聲、勇於揭示、勤於調研的能力。
軍事記者的初心在哪裡?根植羅霄井岡,脈承延河太行。習主席在視察原解放軍報社發表的重要講話中,用“黨在軍隊的喉舌”“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陣地”“黨領導人民軍隊的一個特色”,對軍報的重要地位作了高度概括,這既為新時代軍事記者的初心和使命明確了定位,也為軍事記者的職業理想和追求指明瞭方向。戰地記者從哪裡來
中國的戰地記者大多是從山河破碎的硝煙戰場上走來。在2000年出版的《正義與勇氣——世界百名傑出戰地記者列傳》一書中,收錄了拍攝潘家峪慘案照片和撰寫通訊《冀東潘家峪的大慘案》的戰地記者雷燁。他是一名記者,也是一名戰士,相機和紙筆就是他的刀槍。他典當祖屋,奔赴延安,24歲投身革命,29歲英勇犧牲。雷燁短暫的一生,足跡遍佈冀熱遼,留下了《轉戰長城內外》《馳騁灤河挺進熱南》《塞外烽煙》等組照,以及《我們怎樣收復了塞外的鄉村》《塞外,新收復的鄉村為什麼擁抱子弟兵》等充滿對祖國山河熱愛和必勝信念的稿件。
聶榮臻司令員與八路軍總政前線記者團合影,左一為雷燁,右三為聶榮臻。(資料圖)
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流盡最後一滴血的柳朝琦,是八路軍冀魯豫根據地《冀魯豫日報》的戰地記者。1943年冬天,他在採訪途中遭遇敵人,中彈犧牲。生前,他發表了《鏖戰甘草固堆說明日寇必敗我必勝》《軍區部隊跳出敵圍,萬餘日偽撲空》《敵“拉網掃蕩”失敗,灰溜溜滾開了》等多篇報道,受到抗日軍民的歡迎,但同時也為日偽軍所仇恨。柳朝琦為了快速準確得到第一手材料,他每天都到前沿陣地採訪。哪裡戰鬥最激烈,他就出現在哪裡。報社考慮到他的安全欲召他回後方基地,他卻對領導說:“我還沒做多少工作,這裡又需要我,我怎麼能回去呢?誰到戰地採訪都一樣危險,我是共產黨員,還是讓我留下來吧!”柳朝琦曾在給父親的家信中寫道:“國難當頭,我決心把自己的鮮血和生命獻給祖國的神聖事業!”如他所願,作為戰地記者,他把自己的22歲青春熱血灑在了疆場。
記者張鬱廉(資料圖)
中國第一位戰地女記者張鬱廉,1934年考入燕京大學,主修教育,輔修新聞,參加了“一•二九”運動。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她隨流亡學生逃到南京、武漢。當時,蘇聯是抗戰之初第一個給中國提供軍事和經濟援助的國家,中國亟須俄語人才,她的俄文、中文都很好,又學的是新聞,蘇聯塔斯通訊社漢口分社就把她招聘進去了。她經歷了臺兒莊大捷、武漢會戰、長沙大火、重慶大轟炸等重大事件,還訪問了延安。她說:“我是在東北長大的,長期受外國人的欺壓,民族意識也就特別強烈,能幫助當時採訪新聞的外國記者,當國家需要我的時候,我就到前線去了。”她寫下的報道為國人留下了永遠難忘的民族之殤和抗日記憶。
1939年9月,我八路軍部隊在河北省靈壽縣陳莊鎮地區全殲進犯日寇2000餘人,粉碎了敵人的掃蕩,鞏固了根據地,鼓舞了抗日軍民的鬥志。沙飛 攝
根據保護記者委員會的統計,2017年共有34位記者在工作中不幸身亡,其中16名死於戰火,12名死於謀殺,還有6名死於危險任務。這些數字讓人難過,但也讓人肅然起敬。戰地記者的犧牲與一般意義上被炮火奪去生命不一樣,他們從戰場上走來,在炮火中穿行,無論戰場風雲如何變幻,他們的初心不改、信念不衰。他們的勇氣是從正義中來,他們的初心從信仰中來,他們的執著從堅守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底線中來。
戰地記者向哪裡去
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主席強調,要“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這也應是軍事記者弘揚戰地記者的優良傳統和一以貫之堅持的過硬作風。
宣傳思想工作是拿紙筆戰鬥的特殊戰場,是一項政治性、政策性、專業性都很強的工作,沒有幾把刷子幹不好,沒有高素質、好把式、真功夫也幹不漂亮。《軍事記者》就曾刊發稿件,報道走進中國維和部隊各任務區進行採訪的記者風采。其中一篇寫道:“我們採取‘嵌入式’採訪模式,穿上防彈衣,戴上頭盔,乘坐裝甲突擊車,全副武裝地和他們一起執行夜間巡邏任務。那天晚上出發不久,兩名持槍武裝人員突然攔住了我們的車隊。當時的戰鬥氛圍,讓記者瞬間感受到當地嚴峻的安全形勢。”戰地記者不能是戰場上的“包袱”或“累贅”,必須拿槍能戰鬥,提筆能寫報道,舉鏡頭能拍攝,在融媒體轉型中文武兼備、智勇雙全。
過去的敵人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現在的敵人在刀劍無形的隱形戰場上。今天,媒體格局、輿論生態、受眾對象、傳播技術都在發生深刻變化,特別是互聯網正在媒體領域催發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讀者在哪裡,受眾在哪裡,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裡,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裡。戰地記者要有文韜武略、博古通今的政治智慧,要掌握信息技術、傳播手段的更新換代,尤其是擁有強健的體魄、過硬的軍事素養,才能在未來陸海空天電磁全維空間、全頻譜作戰中,知道仗怎麼打、稿子怎麼寫、融媒體怎麼傳播。沒有金剛鑽,真就攬不了瓷器活。
他們用生命踐行軍事新聞使命,在採訪路上以身殉職。上圖從左至右依次為:2007年,編輯郭天一在帕米爾高原邊防部隊採訪途中;1980年,記者楊明輝在川藏公路二郎山採訪途中;1993年,記者楊學泉在採訪內蒙古邊防部隊。(資料圖)
戰地記者是一個承載著光榮與夢想的職業。軍事記者平時鑽貓耳洞,衝生死線,翻冰達坂,穿無人區,跑演訓場,寫出的稿件既要有溫度,也要有深度,更要有高度;戰時軍事記者既是戰地記者,也是一名戰士,寫出的稿件要像“匕首”“投槍”,既要鼓舞軍民鬥志、提振官兵士氣,也要形成戰略威懾,書寫歷史使敵人怕,更要記錄戰爭、揭示真相。
戰場上的兵戎相見,演訓場上的頭腦風暴,月夜下的孤獨寂寞,生活中的風餐露宿……關鍵時刻衝得上,挺得住,拿得下,吃別人不能吃的苦,遭別人不能遭的罪,忍別人不能忍的氣,做別人不能做的事,這既是戰地記者的優良傳統,更是軍事記者的職業追求,因此,我們要不忘初心,繼續弘揚戰地記者敢於犧牲、追求真相的執著精神,不僅要打硬仗,而且要打贏仗,書寫新時代革命軍人的血性風采。
作者 | 記者 劉麗群
來源 | 解放軍報記者部(ID:jfjbjzb)
中國空軍網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快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啊
一路走來,感謝有您!
本期編審:牛銳利
閱讀更多 中國空軍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