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野,你哭什麼?

小野,你哭什么?

小野,你哭什么?

日前,柯文哲競選辦公室總幹事小野挺民進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陳其邁,事後三度出聲不掉淚的委屈哭訴自己“文化人”的身份;柯文哲也聲稱小野不懂政治“骯髒”的一套……然而,小野的舊識——臺灣作家,也是編劇和導演的裴在美髮聲了,他給小野寫了一封信問,“小野,你哭什麼?”

小野,你哭什么?

全文如下——

親愛的小野:

我想對你和吳念真說幾句內心的話。

這些話無關選舉,可能大部分人都不會感到興趣。至於你們,以我對二位的認識,更不敢妄想你們會想要聽。當我看到你哭訴的視頻,又讀了你寫給丁守中的信後,心中更是感慨萬千。或許是因你倆一路走來太過順利,或許因為你們幾十年來一直站在資源的頂端,或許是你們自年輕時起便早已習慣毫不留情的對他人批判,更或許是你們強悍的信念使然,因而看不到自身絲毫的盲點。我遲疑良久,決定還是寫出心裡的話。

若不是最近開始在臉書上多貼了幾篇文,招來二、三十年前的(臺)“中影”舊識在我臉書留言,才讓我重啟“中影”製片部那筆塵封的記憶。

當時,你和吳念真兩人,幾乎掌握了整個“中影”的所有拍片資源。總經理完全放手,製片部經理被架空。所有進到“中影”的拍攝計劃都由你們說了算,除了一些不得不拍的政策片,位高權重老導演的製作之外,其他的全由你們一手包辦。也就是說,那必須是你們認可的導演,必須是你們認可的題材,否則一概格殺勿論。我猶記得在六樓製片部,吳念真三不五時便口沫橫飛的大罵某某的案子“如何如何的爛”,隨時隨地討伐當時的那批老導演們(不久前你請託的李行導演自然也在批判之列),而你則在一旁默許包括加註和會心的微笑。

你說得對!你們推動了臺灣新電影浪潮。但是,你們不也因為在“中影”的那9年而造就了自己事業的高峰以及累積了龐大人脈資源並奠定了一生輝煌事業的基礎麼?

我更想說的是,如果沒有你們,臺灣新電影浪潮依然會發生,因為那是一個歷史的必然。如果沒有你們的專斷跋扈,霸佔資源不給別人機會,說不定臺灣新電影會更加豐富,走得更穩當,影響力也更長遠。甚至,臺灣新電影可能繼續在國際上發亮發光;不會像今天這樣,死在狹隘的鄉土劇中,或圈囿在特定的電影語言與敘事形式中。還好,你倆在1989年雙雙離開了“中影”,否則,說不定也沒有《推手》、《喜宴》、《飲食男女》,就更不可能有今天的李安了。

另外,我很同意,吳念真確實寫了一些膾炙人口的劇本。但更令我吃驚的是,查看他的履歷年表,一年竟能寫到8、9個電影劇本!“中影”的拍攝案子幾乎3/4以上由他來包辦編劇,如此,不影響不帶動臺灣新電影的風潮幾乎是不可能的。

你說得對,他的小說得過幾個文學獎,在臺灣,獲多個文學獎電影劇本獎的大有人在。但你們因身兼“中影”編審,所有被看好的案子,所有一時之選的獲獎小說、新穎進步的題材全都由你們率先得手,操刀編劇、策劃或製片,如此,有可能不被推向電影浪潮的頂端麼?而且,劇本寫多了,獲獎的機率當然大增。

親愛的小野,我要說的是,你們在國民黨重要的黨營事業臺灣“中央電影公司”的這9年中,真的是呼風喚雨,為所欲為。你們認定了某個人、某件事,便是朋友、同路人。反之,則仇視之。你和吳念真在我們都還年輕的時候,大家都還懵懵懂懂時,你們卻已經有了強烈而分明的階級敵人的意識。

至於你們的階級敵人是誰,在這裡,就不用我多贅言了。

你也提到對無法跳脫藍綠的厭惡,只是讓我詫異的是,當你挺身而出支持某位候選人時,綠色標籤對你竟然有著那般巨大的魔力,可以立即將他權貴的背景歸零。其實你也跟他們一樣,或有過之,完全以藍綠辨是非、分敵友。

臺灣人愛說吃果子拜樹頭。親愛的小野,你知道嗎?在很多社會大眾的眼裡,你倆像是獨霸著一棵果樹,享有所有的果子及其分配權,到後來,你們不僅不拜樹頭,眼看著人家拿著大斧頭來砍樹,你們不僅不──求情也好、講句公道話也罷,反而站在砍樹人的那一方,或還等不及將它拿去當柴燒。

這樣的作為,是這個社會大眾所不能容忍和苟同的。

如今臺灣社會,有太多的菁英身上經年穿著一件“公平與正義”的外衣,嘴上總是掛著“為這片土地打拼”的口號。平凡的小人物成了他們最好的媒介和棋子。你們早已不再是曾經一度的礦工的兒子和貧窮孩子,這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所以,請不要再利用可憐的小人物,一個真正心存悲憫的人,是不會撻伐異己,為了達到目標,將人當成道路上礙腳的荊棘那樣砍伐的。

你說平凡的小人物在你們的作品裡找到自己的尊嚴和價值,找到存在和活下去的意義,那麼請問,在一個不公不義,生活拮据住無其所的社會里,連活下去都有困難,如何能找到生之尊嚴價值?他們唯一活下去的意義,除了溫飽,還是溫飽!

最後,我要說的是,一個民主社會,當少數人手中握有權力,壟斷資源,這就是不公。沒有了公平,何來正義?你口口聲聲“讀書人”——一個讀書人,難道不明白要獲得人家對你最基本的尊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心口一致,言行合一麼?

做為你的舊識,亦是文學電影的同行,我對你有個小小的建議:儘管你用詞口吻仿效翻譯小說,這樣的技巧或許會給一些年少無知的孩子有某種高尚的假象或某種高度的錯覺。然而,你應當也知道,一個真正高尚,值得尊敬的人,在於他們的道德、情操和胸襟,並不在於他們罵人裝飾能耐的雕蟲小技。

最後,我希望你不再悲傷。畢竟,我也可以理解你的委屈,在你們的世界裡,只有你們口無遮攔痛責別人的份,哪裡有別人對你說三道四的道理?只因別人有眼不識泰山,批評了你們兩句,便憤怒傷心若此?說實在的,若以這樣來博取同情和支持,未免廉價。若是真情流露,那也實在太把自己當一回事了。

——裴在美

本文選自臺灣《中國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