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2018臺灣“九合一”決勝篇(一):臺中市選舉決勝階段五大看點

「关注」2018台湾“九合一”决胜篇(一):台中市选举决胜阶段五大看点

「关注」2018台湾“九合一”决胜篇(一):台中市选举决胜阶段五大看点

選前最後一個月,臺中市選情進入藍綠近身肉搏戰階段。綜合主流民調,藍綠候選人盧秀燕和林佳龍的支持度戰至五五波。在十月中旬的“六都合體,萬人挺燕,決戰中臺灣”造勢會上,吳敦義、馬英九、王金平和“六都”候選人均為盧秀燕站臺,加上“韓流”外溢效應,盧支持度衝到新高,網絡聲量已經逼近並反超林,但在看好度和網絡預測市場的當選概率仍大幅落後。花博會的開幕,對現任者更是加分項。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的政治資本優劣勢逐漸清晰,選戰策略也更具針對性。目前看,空汙戰硝煙是否退散、臺中花博會的加減分效應、返鄉票以及派系組織戰能否見真章等因素,將成為決勝關鍵。

一、政策議題戰仍需“添柴”

議題戰是本次臺中市選舉的重要場域。盧秀燕目前倚重的三大王牌是網絡空戰、派系組織戰和臺灣社會反民進黨和“換人做”的社會情緒集結衝高,但在政策議題戰方面仍難形成核心競爭力。相對於現任者林佳龍,盧的政策主張更偏重“小確幸”,格局稍遜,沒有系統性政策願景或縣市整合藍圖,難以吸引經營較弱的原縣區,且刻意與林佳龍做區隔,難讓多數選民買單。

例如,蔓延全臺的空汙問題中,臺中市由於區位和中火發電廠等原因而受衝擊最大。但隨著夏季用電高峰過去,盧初期主打的空汙問題熱度有所降溫。一方面,盧未建立起黨派執政與空汙解決的關聯性,讓多數民眾不相信換人做就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另一方面,蔡當局為救市而調整能源政策,如將臺中評為“空汙治理第一名”、“臺中火力發電廠降載和燃煤機組退場”與“觀塘換深澳”等政策,部分解構了盧的“臺中不發電不北送”的主張,為林選情“拆彈”。此外,蔡當局最終確定“先領先投選舉票、再領再投公投票”,以及“反空汙公投”過程中出現的聯署爭議,也間接讓盧陣營“公投綁大選”的努力破功。

二、花博會成為選前博弈主戰場

目前臺中最激烈的駁火區當屬花博會議題。林佳龍雖然在擔任民代時高聲反對前市長鬍志強爭取到的花博,但如今卻將其作為殺手鐧。近期,林多次藉機召開記者會,親近民眾、增加曝光;“國寶”翠玉白菜亮相更是引起千堆雪;“傳說級颱風”“玉兔”沒有登陸臺中,“老天爺的臉色”似乎也較為和藹。隨著花博在水湳智慧城開幕,林更加藉機精心、盛大操作,從“臺中人、臺灣人之光”認同感和“城市光榮感”高度去展現市政府團隊的“用心、政績”,批判在野黨“政治操作”,這讓盧陣營也不敢輕啟戰端。

但花博會並非沒有瑕疵:在資本和民意雙重壓力下,林拒絕全民免費參觀而改推只惠及臺中市民的花博卡,而該卡因需另收集個人信息並外包給三立集團而引發爭議;此外,林妻子和友人也牽涉到票務弊案中。不過,過半數市民用腳投票選擇花博卡,接受林市府的政策買票;盧秀燕可能的“辭民代”牌在雲林縣同志張麗善先辭之後也已失效。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花博會爭議幾乎翻版了2010年臺北市花博會前的選戰攻防。8年前,郝龍斌正是憑藉花博會的成功舉辦而最終逆轉選情,而今年臺中花博的氣勢似乎更高。

三、派系組織是否“式微”

盧秀燕方面,即便是在原縣區紅、黑兩派的青壯民代江啟臣、顏寬恆加入競選團隊,實現派系形式團結後,對地方勢力實質性的整合動員仍非易事。不過近兩月來,在王金平等積極牽線搭橋下,派系整合漸入佳境。從在大甲區舉辦的團結誓師大會以來,廖了以、林敏霖、顏清標等指標性的紅黑派掌門人多次現身,顏在幾乎所有黑派議員的場子都會賣力為盧助選,顯示派系開始真正發力。但在臺中市基層村長、里長方面,盧幾無根基,只能靠同黨議員幫忙。

不過,林佳龍對藍營派系早有瓦解和爭取,對廖了以等大老更是定期拜會,青年迴流票也會沖淡派系組織力,再加上林龐大行政資源在選前衝刺關頭的勝負手作用,讓林敢於放話“派系式微”、“派系沒真動”。泛藍派系的聲勢能轉化為多少選票,或者說新選舉形態下派系的動員能力,還要靠選戰結果來檢驗。畢竟,4年前胡志強就曾在“派系穩定支持”情況下大輸21萬票。

四、現任者實績和弊案

從民調和輿論來看,林佳龍自誇的政績與民眾感受相去甚遠。盧陣營如能有效運作,也可奪回一定主動權。

一是經濟衰退民眾有感。臺中經濟近年來有所衰退,民眾感受到的是傳統市場生意變差、指標性逢甲夜市商圈蕭條倒閉、觀光產業淪為“關光慘業”。從數字來看,近兩年來市政府舉債近300億(新臺幣,下同),但經濟預算和表現不增反減。2017年,臺中市人均GDP為62.91萬元,“六都”第4;勞工平均薪資31529元,“六都”最低,全臺13名且低於全臺中位數;與此同時,地價稅和房價因人口湧入與投機而飆漲。在《遠見》雜誌的2018全臺縣市競爭力調查中,臺中總評同比從第5下降到第10,經濟就業第4、文教醫衛第6、環保第14、公安消防第14、生活品質第7、地方財政第12、社會福利第14,林佳龍連任度支持度44.3%,倒數第3。在《天下》雜誌縣市長排名中,林連續兩年全臺第16。此外,不少民眾認為空汙、河川和道路的治理的宣傳“不上臺面”或不合或觀感,重“形象工程”而輕民生改善(如取消BRT公交系統等);在花博會、捷運綠線跳票等議題上,泛藍民眾批林“收割前朝政績,責任推給前朝”。這些都是盧秀燕可以做文章的領域。

二是林佳龍屢涉弊案傷民心。林佳龍上任兩年來,就鬧出市政府涉民調外包轉私囊、與德“一人公司”簽訂合作備忘錄、梨山疑似賄選餐會、施壓區長行政不中立,以及預算管考舞弊等諸多瓜田李下的問題,林對此不但缺乏誠懇溝通,甚至與野黨在議會大搞對立。此外,林姿態傲慢,又有“圖大位、心志不在臺中”和購買“抗空汙豪宅”不與民眾共呼吸等事件,也拉大了與選民的心理距離。

不過,盧秀燕“佛系”戰法導致其議題操作力道不足或存在精確性瑕疵,很難實質性殺傷對手,甚至反而傷及自身選情。客觀上,由於北南兩端選情過於熱鬧,再加上林憑藉行政資源掌控新聞管道,刻意封鎖負面信息和盧秀燕活動,讓臺中市選舉熱度始終未被抄高。但盧策略以反擊為主,無法像韓國瑜一樣動員有限的資源彌補其行程數量和曝光度的劣勢,衝高選戰氣勢,導致多數選民對其缺乏瞭解與期待,造成好感度高而支持度和看好度偏低的被動局面。

五、對關鍵群體的爭奪

一是中間和淺色選民群體。民調顯示,臺中市未表態選民超3成,中間選民成為藍綠爭奪的重點。例如,林佳龍對於民進黨選戰以“顧臺灣”定位於27日在臺中推出首場造勢並不買賬,另定主軸“進步臺中、幸福坐陣”,正是對比韓國瑜的崛起和姚文智的吊車尾後,認識到民進黨“主權牌”在選舉失靈,故而採取技術性地降低政黨色彩、意識形態和“中央”拖累等因素,通過爭取更多中間、青年選票爭取選票極大化,在無政黨色彩者中支持度也領先於盧。

二是各黨派的基本盤。從民調看,藍綠基本盤都有不同程度的跑票。盧秀燕不少政見在泛藍選民中僅有約一半支持度,而在中間及偏綠選民多不受支持。泛藍選民有14.2%左右跑票挺林佳龍,但泛綠僅有約1成支持盧秀燕;在臺中有近1成支持的“時代力量黨”支持者僅有約23.8%挺盧,其餘多挺林;但在佔2.2%的橘營支持者中,盧或85.1%的支持。此外,在中老年群體中,盧主打恢復老人健保補助卻只爭取到了40至49歲和70歲以上年齡段的支持。從行業來看,軍警公教群體因不滿“年改”而多挺盧,但工商業者等多挺林。

三是回鄉意願最高的青年迴流票。在這部分關鍵選票中,盧雖然針對青年群體偏好進行網絡空戰,但並無實質性吸引青年的政策主張,其內部評估在20-29歲群體中略有優勢;林形象不討喜,但此前積極招商建設“中科”等產業園區,持續吸引青年回臺中就業定居。近期出臺托育、託老“一條龍”政策廣建社會住宅,成立“青年事務審議會”促進青年參政,啟動“摘星計劃”、“青年加農計劃”助青年創業、就業,還規劃解決青年重視的交通和網絡熱點建設,密集向青年政策買票,在39歲以下青年中整體仍佔優。

總體看,臺中市的選情形成了明暗兩個行市。在造勢活動、主流輿論和民調數據所建構的公開戰場,藍綠雙方各擅勝場,而在一個因派系樁角爭奪、青年返鄉投票、沉默中間選民和選前突發事件等多重不確定性變量交錯的“隱蔽戰線”上,雙方已經拉開身位。不過,現任者擁有龐大資源但民調卻與挑戰者不上不下,甚至有敗選可能,表明林佳龍執政的問題是顯性的,僅靠中部的“燈下黑”效應而未被炮轟到體無完膚;但盧秀燕手握大把好牌卻無勝算,也說明其競選策略與攻擊力度仍待改善。如果盧未能儘快在支持度超過林10%,在看好度方面迫近林,則表明林最終贏面更大。正如媒體所言,臺中選民有可能迷失在花博的花團錦簇中,4年後“繼續閃躲馬路上的坑洞”。

「关注」2018台湾“九合一”决胜篇(一):台中市选举决胜阶段五大看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