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記錄14人,富者仍富,窮著仍窮,難道真是“寒門再難出貴子”

49年記錄14人,富者仍富,窮著仍窮,難道真是“寒門再難出貴子”

Empty and full money wallet

為何“人各有異”?

人從呱呱落地到長大成人,以至於到後來的人各有異,最後的人生也是千差萬別,為何會造成如此大的社會差異?

是學校教育?家庭背景?還是社會環境?這其中到底隱藏著怎麼的“人生秘密”?

或許看過英國的記錄片《人生七年》,我們可以窺見一點端倪。

49年記錄14人,富者仍富,窮著仍窮,難道真是“寒門再難出貴子”

1964年,英國導演邁克爾·艾普特為了展現英國社會階級的變遷,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7歲孩子進行跟蹤拍攝、採訪,他們有的是孤兒,從小在孤兒院長大,有的是上層社會的小孩。

此後每隔七年,艾普特都會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一直到2012年的56歲,時間跨越長達半個世紀,從而真實記錄了英國不同社會階層的孩子們在社會變遷之中的境況!

49年記錄14人,富者仍富,窮著仍窮,難道真是“寒門再難出貴子”

最後得出的結論卻是唏噓不已——“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

這不得不讓筆者想起2013年一篇網名為“永樂大帝二世”《寒門再難出貴子》的文章在天涯瘋傳。

一位在銀行工作10年的HR,用細膩而又故事性的筆觸真實記錄了一群大學畢業生在銀行實習時,各自不同的表現與最終歸宿,讓人唏噓感慨,

但這就是殘酷的現實,優質的社會資源早已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盡,從父母一直承傳到下一代!

49年記錄14人,富者仍富,窮著仍窮,難道真是“寒門再難出貴子”

圖片源自網絡

《寒門》的開篇的話道盡了社會現實的殘酷:“現在越來越看清楚“性格決定命運”,性格這東西是熔透與骨髓的,性格的養成和學校教育沒有多大關係,大多決定與家庭背景和成長環境。”

外出打工的父母因為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悉心照顧和教育子女,孩子沒有很好的教育資源可以共享,只能艱難地活著,大部分孩子上到初中,或者高中就輟學,然後步入父母的後塵,到大城市打工,在繁華都市的社會邊緣艱難求生。

當然也不排除極少數的人有志於通過個人的奮鬥從而改變人生的軌跡!

孩子不僅僅輸在了“起跑線”上

BBC的這部真人秀紀錄片,其實它並沒有分析或者說出造成這種社會現象的具體原因,但是我們可以透過表象看本質,反思一下。

在當下的中國社會人們常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但卻沒人能說出“起跑線”到底在哪裡?

其實“起跑線”就是家庭環境,父母的教育,更確切地說是在父母的潛移默化之下所養成的生活習慣,以及父母所提供的優質的社會資源

紀錄片中對比了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孩子的成長軌跡。

出身底層社會的孩子,上的是寄宿學校,根本沒有什麼夢想可言,有人希望將來當一個馴馬師,有的人則希望解決溫飽問題。

而中產階級的男孩的夢想大部分是反對種族歧視、幫助有色人種,或者到哪裡上學讀書、有個什麼職業規劃,女孩子則想著長大了嫁人生子。

上層社會的孩子從七歲的時候,家裡就已經培養他們閱讀《金融報》或者《觀察家》了,他們知道自己會上哪個高級中學,然後去牛津或者劍橋上學,最後成為律師或者醫生。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如何在社會大潮之中讓孩子不斷適應社會格局的變遷,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中立於不敗之地,或者學會面對遭遇挫折的勇氣?

家庭教育中所給予的教育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價值觀等等諸多優質資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人生永遠不可以重來

《人生七年》同樣也揭示很多隱藏在故事背後的秘密!

第一

“人生的豐滿”與“體重”成“反比”

片中的精英階層家庭的孩子直到56歲依然保持著良好的體型。

反觀來自底層社會的孩子,雖然年輕的時候英姿勃發,帥氣逼人。

但到了晚年,不是成了禿子,就是成了胖子,他們的妻子身材走形的也非常嚴重,他們的孩子也無一倖免,20出頭就成了胖子。

第二

“失敗在於本身性格的缺點,與環境無關”

雖然人無法改變自己的出身,但這並不意味著自己的命運無法改變,因為命運總是充滿著許多未知的屬性。

對比片中的兩個人,一個是出身中產家庭的Neil,一個是生活在貧民窟的Paul。

7歲的Neil在鏡頭裡天馬行空的想法,一個天真爛漫的孩子,即使到了14歲還是揹著書包,騎著自行車在街道上飛馳的陽光少年。

由於Neil沒有考入考牛津大學,而進入其他的大學後,精神出現了問題,於是輟學做了建築工人。

接著流浪輾轉在英國各地,居無定所,食不果腹,衣衫襤褸,實在讓人看了相當心酸。

雖然Neil最後在56歲的時候以轉做了某個地區的議員,但依然生活貧苦,這時的他已沒有過多的奢求,不知道他自己能做的是什麼,或者怎麼樣才能賺到更多的錢。

從內心而言,他對自己無可奈何的命運沒有過多的期許,或者說早已向命運繳槍投降!

片中一直沒說他的精神問題是他的天生遺傳問題,還是後來因為家庭環境壓迫所致。

但如果他性情沒有問題,他大學畢業後本可以順利走在中產階級有尊嚴的軌跡上。

反觀出身貧民窟的Paul,從小住在寄宿學校,那時候的他談根本不上什麼夢想,只是是希望被少打點、少被罰站之類。

他成年後雖然也找了很多工作,但是因為無一技之長,也無足夠的毅力堅持,或因為就業環境不佳,頻繁地失業、換工作。

到晚年的時候已經只能在妻子幫工的養老院謀得一份小小的修理工的差使。

Paul到底是因為家庭環境而造成的自卑,還是因為天生性格本身而造成的缺少毅力?

這一切不得而知,但與他的童年生長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第三

“幹得好不如嫁得好?”

“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

這話放在“女權主義”那裡不好說對與錯,但是放在這部影片中再合適不過了。

在片中,女人的幸福主要與情感與婚姻有關,事業在裡面的比重很小。

中產階級家庭裡有三個同班同學,在多個年代一起出現在鏡頭裡,長大之後的命運卻是千差萬別。

有個叫Sue的樂觀女孩,在第一次婚姻失敗後,獨立、堅強地帶著孩子,後來再婚,婚姻生活十分幸福,工作也一路順利,最後家庭、事業都十分美滿。

另一個女孩一生中嫁了兩次,離婚兩次,留下幾個孩子,每個孩子都沒上大學,只做著低微的工作,她身體不好,又遭遇到一系列的家庭不幸,一直失業領著救濟金,生活拮据。

還有一個女孩子性格悲觀,21歲以前一直是一個憂傷、反叛的女孩。而在28歲的時候遇到了她的丈夫,從此變成了一個陽光的人。

在56歲的時候,她坦然地說:“無論我們自己是怎麼樣的一本書,精彩或者乏味,讀著讀著,也就讀下去了”。

那些在7歲的時候興高采烈地說要結婚,要幾個孩子的女人,在她們各自的人生道路上都寫下了不同的人生篇章,但箇中滋味卻大相徑庭。

婚姻甚至重塑了她們的第二次生命。

Sue在這些女人中無論容貌,還是精神,都是佼佼者,她再婚時遇到了讓她幸福的男人,伴隨著一路向上的事業,這些給了她極大的信心,當然也創造了較好的物質環境。

反過來看,其實好的婚姻也可以拯救一個男人,比如上面提到的讓人唏噓感慨而哀憐的Paul。

他28歲的時候幸運遇到一個積極、陽光的女人,這女人支撐他走過了後面幾十年的歲月。

雖然他面對困難時,毫無例外地選擇逃避,但最後他的妻子用自己的方式撫慰了他,鼓舞了他讓他變得勇敢,也許是孩子,也許是愛情,最終讓他成為一個有擔當的男人。

如果沒有愛妻相濡以沫的的話,對人生充滿無助的Paul,不知道他的命運的又會是怎樣的?

第四

少生孩子,多種樹

中國有句老話,“越生越窮,越窮越生”

片中也講了同樣的一個道理,“精英階層”家庭一般只有兩個孩子,這樣孩子可以充分利用家庭資源,即所謂的“富養”;

而家長也有更多的時間來享受生活,進行理想規劃,他們的孩子也按部就班地上中學、大學,畢業之後有一個體面而高薪的工作。

出生在底層家庭長大的孩子卻很容易生個三、五個孩子,經歷兩段婚姻的人孩子可能會更多,他們的生活質量可想而知。

他們的孩子一般學歷不高,工作也差強人意,偶爾出現一個大學生,當然也是滿面榮光。

當然,我們羨慕的不僅僅是精英階級表面上所擁有的,更為豐厚的物質基礎和社會資源,或者更要研究他們所能擁有的,並保持傳承這種實力的“潛在特質”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聖人的生命序列,處在怎樣的生命階段,就去努力做什麼樣的事情,最後為生命找到一個安頓之所,其實這些早在孩童時期就已經埋下了伏筆!

或許就像片中人所說,“如果有機會重來,會在年輕的時候好好讀書,因為知識是誰也拿不走的,那樣可以更有力掌控人生”

“如果能重新來過,一定不會像當年那麼懶,會很努力工作把握每一次機會,那麼還是能夠改變整個人生的”。

當然生活不像電影可以重放,所以世間不存在如果的事。

49年記錄14人,富者仍富,窮著仍窮,難道真是“寒門再難出貴子”

中國同步教育網是最全的在線教育平臺,主要面向全國幼兒、小學、初中、高中生等進行在線學習輔導。並且針對家長和孩子分別開發了不同的學習課程,讓孩子在家長陪伴學習中成長,讓家長在陪伴孩子學習中得到快樂。整站內容還包括語文閱讀、作文頻道、媽媽課堂、家庭急救、廚房烹飪、親子話題、保健養生、國學智慧、傳統文化、電腦學習、農業知識、企業管理、夕陽學院、藝術教育、商務禮儀、在線考場等20多個版塊,豐富多彩,為孩子和全家提供了一站式學習平臺。

現誠招代理加盟商,歡迎垂詢。400-606-67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