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隨小米,華為豪擲35億拿地,科技巨頭拿地背後究竟在謀劃什麼?

近兩年,尤其是今年以來,中國房地產市場顯得頗為詭譎。在經歷了樓市井噴,房價爆發的黃金二十年後,面對各類政策和市場的不斷調控,如今土地市場終於有所冷淡,迎來了歷史性拐點。然而,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卻發生了一個十分令人有趣的現象,即傳統房地產公司瘋狂拋地,而格力、小米、華為等科技巨頭卻在爭當"接盤俠"。

小米26億,華為35億

最近,小米又再次成為了網上輿論議論的焦點。曾經三番兩次立下豪言堅決不做房地產的雷軍,於近日竟然聯合華潤地產以26.57億元又拿下了一幅地塊。與過往小米拿地所不同,此次的地塊屬於北京昌平區公建混合住宅用地,而根據目前北京鏈家網數據顯示,該地區的二手房單價多在1平米4-5萬之間。不過到現在為止,小米還未正式回應爭論。

緊隨小米,華為豪擲35億拿地,科技巨頭拿地背後究竟在謀劃什麼?

緊隨小米之後,華為在前些天也豪擲35億元在東莞拿下了三幅工業地塊,儘管不包含住宅性質,但顯然出手更加闊綽。事實上,近段時間以內,除了華為、小米,包括阿里巴巴、京東等多家國內科技巨頭均紛紛開始拿地,儼然一副科技企業打算進軍房地產的趨勢。

緊隨小米,華為豪擲35億拿地,科技巨頭拿地背後究竟在謀劃什麼?

萬達在拋,萬科在喊"活下去"

與科技企業紅紅火火拿地的情形所不同,傳統房地產企業這邊卻在拼命轉型。萬達已經不必多說,作為曾經的商業地產帝國,在去年以438.33億元的價格將13個文旅項目91%股權賣給融創之後,近日又以62.81億元徹底將剩餘全部資產給了融創,從此萬達城或將更名為"融創城",同時也正式宣佈,萬達從過去的"重資產"徹底走了"輕資產"道路

與萬達一樣,其餘的傳統房地產巨頭例如萬科、龍湖、保利等也都在"丟棄地產"這個過去的香餑餑。萬科深圳分公司擬更名為"深圳萬科發展有限公司",將自己定位為服務經營商;保利地產對外公告表示,擬將公司名稱改為"保利發展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不再有"地產字樣";龍湖地產也改為"龍湖集團控股有限公司"

緊隨小米,華為豪擲35億拿地,科技巨頭拿地背後究竟在謀劃什麼?

地產不再是房子,而是空間服務

無論是小米華為拿地還是萬科龍湖拋地,他們之間唯一的共同點就是模式改革,業務轉型。就如同阿里打敗大潤發一樣,擊垮你的不一定是同行,也許是時代。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不再滿足於過去"有房住"的微小願望,他們更希望自己的小窩有更個性化的裝修、更先進的智能家居、更優質的物業環境,房子不再是冷冰冰的水泥土牆,它必須要有溫度。

顯然,華為、小米等科技公司看到這一點,萬科、龍湖等也看清楚了這一點。因此,在小米拿地之前,它便與多家房企達成了智能家居平臺打造合作,投資青年公寓,而華為也在積極部署自己的互聯網生態平臺。地產與互聯網+的結合,正是未來"市場與技術"的完美結合。

緊隨小米,華為豪擲35億拿地,科技巨頭拿地背後究竟在謀劃什麼?

曾在多年之前,雷軍就說過:"我想過要把房價幹到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而萬科接班人鬱亮也曾說:"擔心未來會不會出現類似小米一樣的攪局者,以互聯網思維打破舊秩序,取代現有的地產行業模式。"

緊隨小米,華為豪擲35億拿地,科技巨頭拿地背後究竟在謀劃什麼?

從現在來看,似乎鬱亮的擔心正在一步步到來,而作為普通消費者的我們,當然更願意看到這一畫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