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號!上海再次雄起……


集結號!上海再次雄起……


導讀:自開埠後的一百多年至今,上海一直都是中國大陸毫無爭議的經濟風向標,也是除東京外,遠東地區最繁榮的大都會。

但伴隨著幾十年來的改革開放和不斷進步的交通、通信技術,中國對上海這個對外窗口的依賴越來越低,不僅在東南沿海出現了一批發達的大城市,中部城市的實力和話語權也在穩步提高。在中國經濟宏觀去中心化的浪潮中,上海的身影似乎變得越來越模糊了。

甚至有人認為,上海已經成為杭州的後花園了......

11月5日,是上海的大日子!

也是今年,中國主場外交的大日子。

約17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會,3600多家企業參展,40多萬名境內外採購商對接洽談,還有十多個國家領導人赴約上海灘。

集結號!上海再次雄起……


這是上海開埠100多年來,破天荒頭一次,也是全世界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國際貿易史上的大創新,前無古人。上海,則又是敢為天下先。

集結號!上海再次雄起……


11月5日上午,國家領導人在上海宣佈“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正式開幕,並發表主旨演講。

來自130多個國家的政要和有關國際組織負責人、全球商界領袖、知名專家學者以及國內各部委、各地方約1500名代表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結束後,中外領導人一起參觀國家館。

同時宣佈了一系列重大開放政策,其中很多是直接贈予上海的“政策紅包”。主要內容如下:

為了更好發揮上海等地區在對外開放中的重要作用,我們決定,

一是將增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新片區,鼓勵和支持上海在推進投資和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大膽創新探索,為全國積累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經驗。

二是將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不斷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

三是將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著力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同“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互配合,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佈局。

最高領導剛表態,多個部門齊響應!

最高領導宣佈後,證監會、上交所、財政部以驚人的效率響應起來:

證監會表示將指導上交所針對創新企業的特點,在資產、投資經驗、風險承受能力等方面加強科創板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引導投資者理性參與。同時 鼓勵中小投資者通過公募基金等方式參與科創板投資,分享創新企業發展成果。此外繼續 推動長期增量資金入市,嚴厲打擊欺詐發行等違法違規行為,強化中介機構責任,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上交所也表示將在證監會的指導下,積極研究制訂科創板和註冊制試點方案,向市場徵求意見並履行報批程序後實施,而且將在中國證監會的統一部署下, 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制訂工作方案、各項規則以及配套制度,完成相關技術系統開發工作,積極穩妥推進科創板和註冊制試點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順利落地。

財政部則出臺措施,給予科創企業真金白銀的扶持。從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對國家級、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和國家備案眾創空間自用以及無償或通過出租等方式提供給在孵對象使用的房產和土地免徵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對其向在孵對象提供孵化服務取得的收入, 免徵增值稅。

11月5日是上海風風光光的一天。

這一天,上海收穫三個新的“政策大紅包”: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增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新片區,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

這三個政策紅包裡,影響最大的是第三個——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截止到2018年4月,中國已設立12個自由貿易試驗區。)

其實,早在2014年上海、上交所就提出設立“戰略新興產業板”。

此次國家領導人宣佈,將在上海新設立的科創板上試行,意義極其重大:

一方面,意味著註冊制改革重啟。讓中國從“印鈔票的時代”進入“印股票的時代”,一直是政府的夢想。而註冊制則是中國股市發展必然的方向,在2600多點宣佈試點註冊制,比在4000多點上宣佈要好。

另一方,在上海推出“科創板”,意味著國家在深圳和上海兩個交易所功能劃分上,再次做出了有利於上海的調整。

據財經作家劉曉博先生透露:當年,國家決定在深圳推出創業板,暫停了深圳主板發行新股,但中小板、創業板延後多年才推出,一度引發了“深圳是否被拋棄之問”。後來,深圳通過創業板、中小板把股市成交量做到了上海之上,證監會隨後兩次調整深圳和上海新股發行的邊界,做出了有利於上海的制度設置。

此次在深圳創業板之外,在上交所增設“科創板”,當然有利於維護上海金融中心地位,對於深交所來說是偏空的消息。

如果說昨天開幕的“進博會”搶了廣州“廣交會”的風頭;那麼,在上交所設立“科創板”則是“動了深圳的奶酪”。

不過,在國家戰略面前,廣州、深圳和杭州需要作出犧牲。

另外,長三角一體化納入國家戰略,也是為了照顧“粵港澳大灣區”概念出臺之後,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平衡問題。


集結號!上海再次雄起……


“長三角一體化”的提法,顯然也是有利於上海的,這跟杭州提出的“大灣區”重點完全不同。“長三角一體化”當然是以上海為中心,而杭州灣大灣區,顯然杭州自己給自己加冕。

在2016年公佈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中,有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共26個城市入圍,覆蓋人口2.2億,佔全國的1/6,2017年經濟總量約20萬億元,佔全國的近25%,可謂舉足輕重。納入長三角城市群的26個城市包括:上海、南京、鎮江、揚州、常州、蘇州、無錫、南通、泰州、鹽城、杭州、嘉興、湖州、紹興、寧波、舟山、金華、台州、合肥、蕪湖、滁州、馬鞍山、銅陵、池州、安慶、宣城。

所以,11月5日是上海風風光光的一天,而深圳、廣州和杭州,都有一點小小的落寞。

進博會收到的三大政策禮包,對於上海來說是非常及時的。

這個遲來的大禮包,對於近幾年來有些許消沉的上海來說,無疑是打了一針強心劑。 如今上海不僅可以左手握著進博會跟廣州爭奪外貿中心,而且還能右手抓著科創板和深圳搶奪科創中心。

在2016年城市能力指數上,上海幾乎沒有一項排名第一,全部落後於、北京、深圳、杭州等,老二老三成為常態。僅有一項是排名第一“金融”。如果這項都沒了,上海要翻身就更難了。

最近這些年,上海經濟確實乏善可陳。上海經濟過於精緻,海派文化根深蒂固,缺乏大刀闊斧,突破性開拓舉措。

近年來,上海經濟的 “衰退”有目共睹:

縱觀歷史,上海開埠後,很快成為了晚清中國最受外國人歡迎的城市。超過八成外資銀行和華資銀行,將總部設立於上海。淪陷前,上海的金融體量遠在香港之上,是除了倫敦和紐約之外的,世界第三大債券和股票市場。

1928年的上海外灘

集結號!上海再次雄起……

民國二十年開始,大陸超過五成的對外貿易在上海完成,多達一百多條的海上航線,使其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遠東航運中心。華商洋莊紛紛匯聚於此。

1930年代的南京路

新中國建立,儘管經歷了計劃經濟的大規模調整,中國的經濟格局卻基本沒有什麼變化。改革開放後,以上海為中心,覆蓋江浙滬地區的長三角地區重新啟動,仍然憑藉這一巨大優勢躋身世界六大城市群。上海作為中國經濟中心的合理性可見一斑。

然而,改革開放後,中國在飛躍,上海卻沒落了:

二十一世紀的首個十年,在省級行政單位中,上海的經濟總量從第七名跌出前十,並在人均產出上,被天津和北京超越。經濟增速更是鼓衰力竭,位列大型城市之尾。

集結號!上海再次雄起……


從省域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福建省的經濟增長了485倍,從改革開放前的全國第23名上升到2017年的第10名,經濟總量也從1978年的66.37億元上升到2017年的32298.20億元;而同期的上海卻只增長了110倍,排名從全國經濟發展的第一名跌落至第11名,經濟總量從1978年的272.81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30133.86億元,剛好排在福建省的後面。


集結號!上海再次雄起……


2018前三季度29省份GDP總量排行(廣西暫無)

而從城市競爭來看,從2008年到2017年的十年間,上海的發展速度也遠遠落後於貴陽、合肥,上海十年間一共增長了219.98%,年均增長率僅為12%,經濟總量從13698億元增長至30133億元,全國百強城市中增長速度排名第86名;而貴陽、合肥則分別增長了433.79%和433.47%,年均增長率分別為33.38%和33.35%,經濟總量也由811億元和1664億元分別增長到了3518億元和7213億元,增長速度分列全國百強城市第一和第二位。

雖然上海目前名義GDP還排在全國城市之首,但金融中心的地位早已撼動。

集結號!上海再次雄起……


上海雖然是中國第一大人口城市,但由於老齡化程度最高,論實際的就業人口,也許很快會被北京和深圳超過,進而導致GDP也被後者超過,這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人口老齡化到底意味著什麼?就業人口越來越少,吃養老金的人越來越多,這直接影響了城市的競爭力。

截至2018年9月末,上海匯聚的資金總量(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只有11.8萬億,而北京突破了16萬億,差距達到了4.2萬億,超過了杭州或者成都的資金總量。

“北京≥上海+杭州”,也就是說,錢不往上海去了,上海吸引資金的能力在大幅萎縮。

在香港、上海這兩個金融中心之外,一直存在一個實力更強大的北京。如今北京匯聚的資金總量,已經是5.3個天津。

真正的高手,從來不露聲色。

別說北京了,就連杭州,都已超越上海,尤其在互聯網領域。

像BAT這種級別的公司,和上海從來沒關係。

據肥肥貓的小酒館透露:幾年前上海的大領導就讓下面反思,為什麼阿里沒有來上海。現在幾年過去了,啥也沒反思出來,倒是身邊越來越多的朋友都去杭州工作了——上海人為了工作去別的城市當硬盤,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現在連香港的banker們都跑了不少人去了杭州,上海人再不敢說什麼“西湖是上海人的後花園”這種陳年大話了。

集結號!上海再次雄起……

曾經上海是妥妥的互聯網第一梯隊:先有全中國最高調,最燒錢的億唐,然後是電商先驅的易趣.....而上海近十年互聯網企業紛紛倒下,創新企業大量加速死亡。

現在十幾年過去了,如今的上海互聯網企業,只剩下二線的攜程和被收購的大眾點評、餓了麼。

而,杭州的近十年是互聯網產業高速發展的十年,特別是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企業在商業上獲得巨大成功。

故,有人說,上海在互聯網方面只會與北京深圳乃至杭州越差越大,已經沒有了趕超的希望。

上海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掉隊的?

十年前,復旦出來的人,去商業銀行都是差的。你們別看現在復旦系的基金經理數量全國第二,掌控的金額全國第一,新財富排名什麼blabla的,當年去中資的都是二流貨色,經院和管院最好的學生都被GS擄走了,剛畢業起薪就快小一百萬港幣了,下面還有一堆麥肯錫什麼的追著要我,我為什麼要去互聯網行業?

想當年,阿里巴巴創業的時候,十幾個人擠在小區一套房子裡,換了上海這麼高的機會成本,有幾個人才能夠堅持下去?當年蔡崇信放棄了百萬美金年薪跑到阿里巴巴跟馬雲混,年薪只有600美金。上海人是絕對做不出這種事情了,所以活該人家今天發大財。

今天你去問一個剛畢業的人,如果要從事互聯網行業你會選擇去哪個城市打拼?他一定會首選北京、杭州、深圳。今天你去問一個互聯網創業者,你會首選在哪個城市創業?他也不會首選上海,因為風投家們都扎堆在北京組飯局,那裡才是中國互聯網的第一試驗場。

2017年,博主傅蔚岡在杭州一家知名互聯網公司調研。很巧,接待他的那位高級總監以前就是上海某知名高校的經濟學教授。他讓她對上海和杭州這兩個城市做一番比較時,她說了一句讓人腦洞大開的話:“今後上海將是一個宜居城市,成為杭州的後花園。”

集結號!上海再次雄起……

什麼?上海宜居,是杭州的後花園?是不是說反了?她回答的很乾脆,沒錯,上海才是杭州的後花園。你看,我一個上海人,週一到週五在杭州上班,週六到週日才回上海。

是的,阿里巴巴從小到大,在這發展壯大過程中,就吸引了不少來自上海的人才。當年阿里巴巴的CEO衛哲就是來自上海,現任CEO張勇也是來自上海。在我身邊的朋友中,至少有十來在杭州和上海之間來回奔走,而絕大部分就是在阿里巴巴工作。

其次,阿里巴巴成功的示範效應,帶動了杭州的創新創業氛圍。《2016 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數據顯示,上海獨角獸企業總估值 722 億美元,佔全國總估值 15%;而杭州獨角獸企業總估值 1335 億美元,佔全國總估值 27%。

上海的劣勢:

人民的慣性思維、不敢創業創新、房價過高,商業成本高、創新扶持小、創業環境缺乏

上海的優勢:

地理位置優越、人口眾多、城市高度商業化、基建地鐵發達、國際化程度高、金融發達、誠實守信、制度規範

杭州的優勢:

政府效率高、創新創業氛圍濃厚、創業企業雲集、房價相對較低、創業成本低、創投氛圍好、城市面積大

杭州的劣勢

除了互聯網其它產業集聚度較低、交通效率低、城市更新慢、旅遊屬性重、城市人口分散

在互聯網產業上,上海是完敗的,其它產業呢?不是中規中矩,就是不斷向下。製造、貿易、物流都在下行,當然從數據總量上看還不錯。但利率,發展指數、分配指數上來說就很差。

總之,現在的上海,雖然經濟總量和人口規模仍然位列全國第一,但是在各個細分領域卻都沒有冒尖金融不如香港、科教不如北京、科技不如深圳、工業產值不如蘇州、電商不如杭州、對第三世界的影響力不如廣州,完全就是一個“平庸”的大城市。

所以上海亟需在某些領域拔尖起來,才能夠真正重現昔日的光榮與夢想。

後語:痛定思痛,上海確實需要一場變革了!

上海不但是中國人的上海,更是世界的上海,希望上海能夠早日恢復昔日的榮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