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憂,唯有暴富”的科學依據

“何以解憂,唯有暴富”的科學依據

沒有人可以否認金錢的力量。它可以讓我們熱情萬丈,也可以使我們焦慮萬分,甚至讓我們心中的惡念油然而生。我們對待金錢似乎總是缺乏足夠的理性,有些人似乎對聚斂金錢成癮,有些人屢屢“刷爆”自己的信用卡。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我們對金錢的影響了解越多,我們就愈發認識到,雖然金錢出現不過幾千年,我們卻已經進化出了關於金錢的獨特的腦機制。雖然金錢本身沒有任何生理意義,但是,有關金錢的大腦機制跟其他有生理意義的事物重合在一起。正因為這樣,金錢才會讓我們欲罷不能。唯有對金錢心理學有更好的瞭解,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與之共處。

  • 金錢是工具還是藥物

心理學家一度認為金錢只是一種工具。人們對金錢的喜愛產生於條件反射的機制。因為金錢經常與其他積極事物一起出現,比如食物、房子、車子,長此以往,金錢就被賦予了積極的意義。

但是,近年來,心理學家漸漸發現這種金錢的“工具性理論”不能解釋很多與金錢相關的現象。比如,如果金錢是因為它能買到必需的東西而重要的話,當我們有了足夠的金錢後,應該不會再去捨棄其他重要的東西而追求金錢了。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看到很多人對金錢著了迷,明明已經有了足夠的錢,還是心甘情願為了獲得更多的金錢而放棄愛情,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時間。如果金錢是簡單的工具,怎麼會像毒品一樣叫人慾罷不能呢?

由此,心理學家又提出了金錢的“藥物理論”。自然界中有一些特殊的化學物質,像酒精、尼古丁、咖啡因、可卡因、嗎啡等。這些化學物質會使人類的中樞神經系統產生特殊的反應,強有力地驅動人們對它們的渴望。雖然它們本身不具有任何生物學意義上的重要性,但是,它們在神經、心理、行為上產生的效應和那些具有生物學意義的刺激一樣,因此讓人慾罷不能。心理學家認為,金錢就和這些藥物一樣。從這個角度上說,追求金錢不再是獲取其他物質的手段,追求金錢本身就是目的。

  • 當我們想錢的時候,大腦在做什麼

一些實驗證據表明,金錢對於我們的意義可能遠不止它可以買到的東西。美國國家健康研究中心的研究者使用腦成像技術發現,當金錢獎勵增加時,人們大腦中的多巴胺迴路被激活。多巴胺迴路是大腦的獎賞中心,當我們陷入愛河的時候,或者當我們看到自己孩子的臉蛋的時候,多巴胺迴路同樣會被激活。也就是說,金錢給我們的激勵作用不亞於親情和愛情。

對金錢的慾望還被附著在其他一些更原始的慾望上,比如食物。法國研究者的一些研究表明,在餓著肚子的時候,人們更不願意捐錢;當吃飽了之後,人們就比較樂善好施。他們還發現,如果用一些方法來激發人對金錢的慾望,人的胃口會變得好起來。也就是說,雖然金錢的歷史很短暫,但是,我們的大腦已經會用加工食物概念的神經迴路來加工跟金錢有關的概念。

金錢還與處理人際關係的神經通路相聯繫。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心理學家展開了一系列有趣的實驗。他們讓大學生志願者完成一項任務,將一些單詞重排以構成特定要求的語句。一組大學生見到的單詞與金錢完全無關,如桌子、寒冷、戶外;而另外一組大學生見到的則是與金錢相關的單詞,如薪水、成本、花銷。之後,研究者創造一些情境來考察這些大學生是否願意幫助他人,以及能否在完不成任務的時候向他人求助。結果,剛看過了跟金錢相關的詞語的那些大學生表現得更冷漠。他們更不願意幫助人,在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也更不願意向別人求助。也就是說,金錢會使人更加獨立自主,與此同時,金錢會加劇人際間的疏離,讓我們變得像生活在孤島上。

  • 金錢可以止疼嗎

如果金錢能像嗎啡一樣啟動人腦中的多巴胺迴路,它是否也像嗎啡一樣能緩解人們的疼痛呢?也許這並不是異想天開。對疼痛的意識會引發人們不安、被排斥、缺乏自尊、貧窮和飢餓的感覺。而這些由疼痛誘發的感覺又以某些方式與對金錢的渴望相聯繫,比如,那些缺乏安全感的人會更加在意錢財。

來自中山大學社會心理實驗室的一系列實驗表明,不論是社會性疼痛(被拒絕)還是身體上的疼痛,都會使人們在遊戲中減少將金錢作為禮物贈送的意願。這樣的發現跟其他心理學家的一些發現不謀而合。例如,幼年生長在貧窮、不安全的環境下的孩子長大了之後會變得更加物質主義,對金錢特別看重。

另一方面,金錢本身也有緩解疼痛的功效。在中山大學的實驗室裡,我們做了一系列實驗來驗證這個假說。在其中一個實驗裡,志願者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數80張100元的人民幣,另一組數相同數量相同大小的白紙。隨後,志願者將手置入50攝氏度的熱水中。我們發現,數錢的志願者比數紙的志願者報告疼痛感的要少。

金錢不僅可以緩解人們的生理疼痛,還可以緩解其他痛苦,比如遭受他人拒絕或者排斥的痛苦。在一個實驗中,志願者跟上面一樣被分成數錢和數紙兩組,之後他們參與一個電腦遊戲。這是三人拋球遊戲,志願者以為自己跟其他兩位真人在玩拋球,但事實上,該遊戲是實驗者事先設定好的程序。一段時間後,其他兩個人停止把球拋向志願者,志願者只好在旁邊看著別人玩而自己沒辦法參與。這個體驗大概我們每個人童年都有過,設計這樣的情境,目的是誘發志願者被社會排斥的感覺。結果表明,數錢的志願者相比數紙的志願者在遭受社會排斥後更不容易感覺情緒低落。

  • “何以解憂,唯有暴富”的科學解釋

金錢像工具一樣有用,像食物一樣可口,像藥物一樣為我們鎮痛,那麼,它能為我們買來幸福嗎?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者發現,收入高於一般水平的人相對更滿意自己的生活。但是,收入對生活滿意度的積極影響是短暫的。因為收入高的人放棄了更多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間。還有一些研究者研究了那些中了鉅額彩票的幸運兒。結果發現,這些幸運兒剛開始喜不自勝,但是,這種幸福感很快就消失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們的幸福指數並不比普通人高。

為什麼金錢帶來的快樂如此短暫呢?因為金錢是一種非常容易適應的刺激。就像嗅覺刺激一樣,久處芝蘭之室而不覺其香。金錢的刺激也是如此。百萬富翁以為自己變成億萬富翁之後就會很幸福。但是,即使他成了億萬富翁,不久之後,當他適應了新的財富數額,幸福水平還是不可避免地回落到從前。

雖然賺錢不能讓你恆久快樂,花錢卻能讓你更快樂,前提是你大方地在別人身上花錢。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與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的研究者調查了600多名美國人的收入與支出狀況及其幸福感指數。結果發現,人們每月花在自己身上的錢數與幸福感毫無關聯,但是,花在別人身上的錢數卻能顯著地影響幸福感;而且在別人身上花得越多,幸福感就越高。

跟前面提到過的研究結合起來,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金錢會讓人變得更加容易孤立自己,更不願意發展社會關係。但是,如果你能夠跳脫這個魔咒,合理利用金錢來維護自己的社會關係,比如,為他人花錢的話,那麼你就能獲得空前的幸福感。

金錢是個叫人著迷的話題。心理學家對金錢心理現象的探究還剛剛起步,很多的研究成果尚未跟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如何擺脫金錢引發的心理惡果?如何擴大金錢帶來的益處?我們期待更多有趣的發現來指導我們的生活。

本文選自《科學畫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