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科幻|日本科幻“新本格”的旗手——藤崎慎吾和他的《水晶沉默》

走近科幻|日本科幻“新本格”的旗手——藤崎慎吾和他的《水晶沉默》

出道即寫出暢銷獲獎長篇的藤崎慎吾,他的《水晶沉默》森系硬科幻《螢女》有何不同?

為什麼“日本科幻界的開拓性人物”——柴野拓美在讀罷此書後,陡然稱藤崎慎吾變成了“怪物”

業餘科幻作家科幻“新本格”的旗手,這個男人究竟經歷了怎樣華麗的轉變?

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快速進入今天的“走近科幻”

走近科幻|日本科幻“新本格”的旗手——藤崎慎吾和他的《水晶沉默》
走近科幻|日本科幻“新本格”的旗手——藤崎慎吾和他的《水晶沉默》

柴野拓美

Takumi Shibano

科幻作家、譯者、研究者

日本科幻界的開拓性人物

與星新一聯合創辦了日本第一本科幻同人雜誌《宇宙塵》,曾任總編,培養了眾多日本科幻作家

“這傢伙,變成怪物了啊……”

在讀完本書《水晶沉默》(1999年精裝本)後,我不由得自言自語地嘀咕道。

走近科幻|日本科幻“新本格”的旗手——藤崎慎吾和他的《水晶沉默》

我知道這句話聽起來相當不妥,但這其實只是對作者長足進步的由衷讚歎,並無半點兒惡意,希望大家不要誤會。此時此刻,俗話說的“脫胎換骨”遠遠不能形容我想表達的意思——而我不太懂時下的流行語,不知道用什麼詞才最恰當——雖然言語有所不足,但我想表達的無非就是:潛藏在作者內心深處的那個大作家終於展露頭角了!

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想法,是因為大約五年前作者向同人誌《宇宙塵》投稿時的情形我還記憶猶新。

當時的投稿是和本書使用相同背景設定的中篇小說《獨自留下》,而我作為責任編輯,可讓他修改了不少地方。發表的時候,他使用的還是本名“遠藤慎一”。

之後,該作品又經過反覆修改,最終轉載於《科幻雜誌》第529期(2000年5月刊),想來有很多人都讀過了吧。大眾普遍認為那篇作品比本書更能展現藤崎的真面目,所以自稱是藤崎粉絲的人一定要找來讀一下。

那篇作品作為中篇,可以說近乎完美……雖然有點兒自賣自誇的意思,不過我要說當我第一次看到初稿之際,腦海中立刻浮現出來的那篇文章的理想形態和現在《科幻雜誌》刊登的幾乎一模一樣。

順便一提,《獨自留下》並不是藤崎頭一次向《宇宙塵》投稿的作品。在十幾年前,1981年9月發售的《宇宙塵》第181期卷首作品、大約七十頁的短篇《雨的歌聲》——雖然在《宇宙塵》上被算作“中篇”——才是他華麗的出道作。

我專門提起這些陳年舊事,當然是有原因的。

事實上,《雨的歌聲》幾乎無可挑剔,既沒有業餘作家常見的描寫不足,也沒有強加任何自以為是的說教,可以說完全達到了《宇宙塵》的採稿標準。但是這篇文章在“吸引讀者”上還有些小毛病。

首先,作者在介紹了故事舞臺和背景後,拋出了第一個謎題,但這個謎題的解答卻完全交予讀者自己想象(雖然後面也有補充主人公的行動,帶來一些“讀後的餘韻”)。其次,一開始像是為作品增添風味而不太明顯的“歌聲”之謎逐漸主導了劇情,最後,當這個謎題解決後,故事立刻就結束了……雖然故事裡有一定的情節起伏,但顯得相當平淡。

雖然不知道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心插柳,不過當我發現作者的本意就是追求這種效果時,我聯想到的是日本的傳統音響裝置“水琴窟”所營造出的那種難以形容的氣質。

走近科幻|日本科幻“新本格”的旗手——藤崎慎吾和他的《水晶沉默》

水琴窟是指一種日本式花園裝飾和樂器,其結構包括一個倒轉的密封壺,流水通過壺上部的一個洞口流入壺內的小水池,從而在壺內產生悅耳的擊水聲音,其音像鈴聲或日本琴(koto,即13根弦的板形齊特琴)。

但這種“恬靜的典雅”應該是已經確立了地位的作家所追求的境界。特別是在科幻文壇,剛出道的新人就將這種“情感”作為小說的主心骨是非常不合時宜的。這麼做反而會導致別人懷疑你靈感枯竭,有眼光的買主通常都會避開這種作家。

當然這倒也不是主要原因,但當這種作品擺在面前時,同人誌的編輯根本就無法抵擋這種誘惑——既然是篇好作品,要是自己能做點兒什麼的話……這樣一來,編輯就肯定會想讓他依照商業出版界的標準進行修改,而我毫無疑問也不能脫俗。

尤其是當時我所看中的作品總會在別處得到青睞——在《宇宙塵》刊登過作品的新人正式出道後,更是如此。

因此我可以說是有一種責任感吧。有時候為了達到自己滿意的效果,我會要求作者不斷修改文章,因此被人偷偷在背後叫“可怕的審稿者”……還有的時候作者會在中途就放棄,而我也很遺憾未能看到對方正式出道。這樣的情況非常多。

走近科幻|日本科幻“新本格”的旗手——藤崎慎吾和他的《水晶沉默》

但是對於《雨的歌聲》這篇作品,除了行文上的一些細枝末節,我倒沒有給予其他任何意見,就讓其以本來的模樣問世了。

當然,這並不是因為我覺得作者能寫出這樣的文章來就可以馬虎過關了。

其實最重要的理由是,1962年出生的他當時還不滿二十歲,竟然就已經讓人覺得如此“成熟”了,作者的這種資質令我著迷。還有就是,雖然這麼說有些對不起藤崎,但我之所以這麼重視這篇作品,是希望《宇宙塵》的資深科幻讀者們領悟到一點:就算文章敘述不夠精煉,只要

文字基礎紮實,也是行得通的。

此外,流暢行文背後還能看出作者擁有極為寬廣的視野與知識面——可以說是雜學上的修養吧——這些資質支撐起了作品全部,這才是我希望人們能注意到的。

身為科幻作家,對整體設定的考量是必需的素質。如果這種基礎很薄弱的話,一旦出現漏洞,就會導致故事失去整體性,隨之而產生的不現實感會毀掉作品的一切。

但是我的這些期望到頭來一個都沒有成真。

《雨的歌聲》既沒有受到專業編輯的青睞,會員們的評價也不怎麼樣……當時那一期還舉行了讀者投票的“已刊登作品評選”,《雨的歌聲》排名第十二位。

不過,在這次投票中,排名靠前的都是梶尾真治、山田正紀、宮武一貴、齊藤英一郎、夢枕獏、久米康之、在澤伸等當時雖然還未正式出道但已經非常接近專業水平的面孔,藤崎的名字能與他們列在一起,反而應該讚賞這篇平淡不驚的作品的戰鬥力了。

那之後沒多久,他又投了兩篇短篇小說,但都未能刊登。只記得這兩篇作品的抽象味道都太濃,超出了我——以及《宇宙塵》——能夠接受的範圍。

後來有一段時間他便沒有再投稿,畢業求職、去美國留學三年等生活上的事情大概也讓他十分忙碌吧。不過在這期間,我倒是在《宇宙塵》的每月例會上見過他幾次,不算徹底失去聯繫;他還要我在他留學期間把《宇宙塵》寄到他老家去。這種一絲不苟的態度對真正的科幻作家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天資吧。

然後就又過了十幾年,1994年夏天,他的第四篇投稿——中篇作品《獨自留下》——寄到了我手上。其文風的鉅變令我目瞪口呆,而且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這篇作品都是“熱賣佳作”。於是我徹底貫徹了一名同人誌編輯應有的立場,在將作品刊登在第二年的193期上之前,無數次地發回去讓他進行修改。

幸虧他沒有被煩得放棄,而是逐一配合修改。最後的成果也就是遇上了最好的買家——朝日SONORAMA的石井主編十分賞識藤崎,竟然立刻委託他擴寫,要以精裝本的形式出版這部作品。這可以說是對新人真正破格的待遇了。

於是四年後,作者的長篇處女作《水晶沉默》問世,他在書中展現出來的 “蛻變”真是讓我大吃一驚,這點在本文開頭也已經提到過了。

不過坦白講,最開始我還被他在“硬”上的所展現出的華麗矇蔽,只認為他是個不同尋常的硬科幻作家而已。自然而然,那之後每篇作品中他表現出的成長都遠超我的預期。到了現在,我才終於意識到這個與其說是“硬”,倒不如說是“硬核”——也就是在正統的“本格科幻”王道上一路飆進的作家藤崎慎吾的真正價值。

走近科幻|日本科幻“新本格”的旗手——藤崎慎吾和他的《水晶沉默》

藤崎慎吾自畫像

至今為止,他的作品數量不多,甚至能用兩隻手數完,在這個階段就妄下斷言或許太早,但今後他恐怕也不會偏離這條道路。在有次採訪中他曾經說過

“比起登場角色,我會首先構思舞臺設定”,這樣的自我要求正是本格派應擁有的資質,至少我這麼認為。

至今為止,包含科幻在內的幻想文學作家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讓讀者接受自己創造的架空世界

許多奇幻作品為了能讓故事基盤有說服性,會引據舊時神話、傳說、魔法,再重疊上現實世界,總之,進行了多種多樣的嘗試。

走近科幻|日本科幻“新本格”的旗手——藤崎慎吾和他的《水晶沉默》

《權利的遊戲》劇照

而在科幻中,架空世界必須遵從自然科學規律,其實反而節省了許多麻煩。雖然對於純幻想界來說,科學看起來像是一種“不純物質”。但科幻能以“科學小說”的形式發展起來,正是因為有科學這些鋒利無匹的武器。

著名作家阿瑟·克拉克曾經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任何足夠先進的技術,看起來都與魔法無異。並且基於科學的內容擁有如此巨大的說服力,是因為普通人都能清楚地認識到現代科學產生的技術所帶來的影響——把這種影響力放在宗教上來比喻的話,就是“靈驗”與“報應”的兩面。

走近科幻|日本科幻“新本格”的旗手——藤崎慎吾和他的《水晶沉默》

科幻作家 阿瑟·克拉克

“奇蹟的普遍性”這個詞聽起來似乎有語義上的矛盾,但在一個以自然科學為基礎構築的世界中,奇蹟卻接連不斷地出現在我們眼前,讀者們也不得不接受那些看起來不符合常識的背景。

……當然強行讓人接受的做法並不能得到好的效果,要想“說服”對方,最不可欠缺的就是確保科學這種武器本身的機能——換句話說,就是要保證世界觀設定能夠自洽。而要做到這一點,正需要前文提到的作者豐富的知識和廣闊的視野。

科幻需要知識的重要性是奇幻無法比擬的,在不允許邏輯性被故事性掩蓋的中篇或者短篇中更是如此。這麼說雖然有些自大,但是眼下有種風潮就是不論是什麼類型的文藝作品,多多少少都要暗含一些科幻要素,因為當下許多人都理解到了這種武器的厲害……這也就是所謂科幻的浸透與擴散”現象。

但是浸透與擴散幾乎就意味著“稀釋”和“分散”,要是真的變成那樣就得不償失了。遺憾的是,眼下的日本科幻界明顯帶有這種傾向。

近四十年前,筒井康隆先生將“科幻的浸透和擴散”作為第三屆日本科幻大會的主題之際,我們科幻迷當然是一邊期待著這樣的世界到來,一邊又互相調侃道:“到時候科幻要變質、解體,甚至煙消雲散了嗎?”

然而當時我們做夢也沒有想到,最最重要的核心——科幻之所以為科學幻想的緣由——正在一點點消失的事態如今成了現實。

在這種大背景下,不管是推進恐怖路線還是書寫警察故事,藤崎最後都能完成一部如假包換的科幻作品,這種作風對我來說可謂是“希望之星”般的存在。

他的筆下完全看不出擴散導致的“稀釋”或者“分裂”形跡。

至少,他現有的作品應該都不是人們所謂的“假裝成科幻”的作品……能看到這樣的人才出現,我簡直高興得都要流眼淚了。而很多熱切的同好大概也有同樣的想法吧。

最後再畫蛇添足地坦白一件事好了。前面我也提到,我認為新人在打拼名氣時,“隱藏在文字背後的典雅氣質”是毫無用處的,但那之後我卻驚訝地發現藤崎的中篇或短篇都毫無保留地發揮了這一長處。

在《雨的歌聲》裡,這種氣質多少還可以說是不夠乾脆的“反高潮帶來的情感傾瀉”,而以他如今的才能,這種氣質和他的作品則完全嵌合起來了——大概是因為這種“氣質”背後總有一種緊張感作為支撐吧。

這麼說來,他喜歡描寫的“虛擬”與“現實”交錯出現的場景也正適合保持這種緊張感。其典型,就是《水晶沉默》中各種不同著名科幻符號的聯手登場,令我十分沉醉。

走近科幻|日本科幻“新本格”的旗手——藤崎慎吾和他的《水晶沉默》

與更注重展示圖景的賽博朋克不同,在這部作品中能夠看到科學與人性的交織

如今這個時代,“人性”這種東西脫離了“人機交互”就根本沒辦法討論。而正是這一點,為藤崎的科幻朝著本格王道的進一步前進提供了堅實的後盾。

寫到這裡,我發現整篇評論的主題變成了從一些陳年舊事談自己對科幻的看法,實在有些惶恐不安。但是業界對《水晶沉默》作品本身的評價已經很充分了,我現在也真沒必要再來插上一腳。說點兒這些不為人知的幕後事情,反而才是我該做的吧。

衷心期望藤崎今後也能作為本格領頭旗手,將“科幻的核心”牢牢掌握在手中,依循現在的路線繼續前進,開創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本文原為SONORAMA文庫版的解說,在得到作者同意後重新收錄於此。

(王昱星 譯)

走近科幻|日本科幻“新本格”的旗手——藤崎慎吾和他的《水晶沉默》
走近科幻|日本科幻“新本格”的旗手——藤崎慎吾和他的《水晶沉默》

即可進入

科幻世界京東旗艦店

購買《水晶沉默》

掃碼即可進入

科幻世界雜誌社淘寶店

購買《水晶沉默》

走近科幻|日本科幻“新本格”的旗手——藤崎慎吾和他的《水晶沉默》走近科幻|日本科幻“新本格”的旗手——藤崎慎吾和他的《水晶沉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