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拟探索大运河和微山湖流域跨行政区统一建设管理新模式

◆枣庄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实施区域为:枣庄市运河流域的山亭(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市中、滕州、薛城、峄城、台儿庄六个区(市)和枣庄高新技术开发区。实施年限为2018-2020年。

◆在不改变行政区划前提下,探索大运河和微山湖流域跨行政区统一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

◆在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研究赋予示范区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建立健全相应的规划、财政、土地等管理体制。

◆五年内投入50亿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基本完成大运河枣庄段遗迹保护、景观修复及相关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到2020年,运河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湿地保护率达到8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7%。

11月12日,枣庄市政府办公室发布关于《山东省枣庄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18—2020年)》的公示。

《山东省枣庄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18-2020)》(简称建设方案),是根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为落实《山东省枣庄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规划(2018-2030)》规定的近期目标而制定的。

本方案的实施区域为:枣庄市运河流域的山亭(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市中、滕州、薛城、峄城、台儿庄六个区(市)和枣庄高新技术开发区。实施年限为2018-2020年。

枣庄市创建“以运河经济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振兴与产业转型发展为主题”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是中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同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发展理念的重要行动,是在中国运河流域探索经济文化融合、乡村振兴与产业转型发展新理念、新机制和新路径的重大创新示范举措,也是枣庄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通过创新驱动社会发展,促进文化经济深度融合,破解制约枣庄市可持续发展瓶颈问题的系统创新实践,探索具有运河经济文化特色的创新转型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世界上地处运河经济文化区域的相似城市提供现实样板和典型经验。

本建设方案由瓶颈问题、发展目标和建设思路、重点行动与工程、政策与体制创新、保障措施五部分内容组成。

枣庄市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系统方案图

枣庄:拟探索大运河和微山湖流域跨行政区统一建设管理新模式

发展目标

根据公示的枣庄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本建设方案的示范区域为:以运河枣庄段为轴,滕州、薛城、峄城、台儿庄四区(市)为功能圈,市中、山亭两区为辐射区,建设“一轴、四圈、两区”的运河经济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振兴与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辐射整个运河山东段。

发展目标: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大突破,产业提质转型取得重大进展,经济文化融合取得阶段性成果,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城乡整体综合功能基本完备,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城乡间、地区城市间的融通融合,协同推进机制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的格局基本形成。

——乡村振兴取得重大突破。围绕“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高效、生态、安全为方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市农业增加值实现190亿元以上,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全市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农用地土壤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到2020年,建设100个历史文化型、特色景观型、乡村旅游型、农业产业特色型村庄或传统村落,40%左右的中心村达到生态文明乡村标准。有序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配套建设完成100个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管理高效的农村新型社区。

——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积极进展。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明显加强,“四新”促“四化”步伐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取得明显成效,实体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4.2%,一般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5%以上,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达到35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340家,国家和省级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检测中心数量达到50家。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区域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化率达到61%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以上。

——文化挖掘与创新利用走在前列。五年内投入50亿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基本完成大运河枣庄段遗迹保护、景观修复及相关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重大遗产保护工程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文化展示传承体系基本建立,建成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和集文化体验与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成为运河经济文化带建设的自觉行动,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完善,空间治理体系基本形成,流域治理工程、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推进,大气和土壤质量明显改善,城乡环境更加优美宜居,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63%,PM2.5、PM10浓度分别比2015年下降22个百分点,“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年均增加5天;运河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湿地保护率达到8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7%。

重点行动与工程

围绕制约枣庄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根据实现枣庄乡村振兴和产业转型发展目标的系统解决方案,统筹设定新旧动能转换行动、乡村振兴实施促进行动、运河经济文化生态融合行动、创新资源集聚行动四大重点行动和十六项重点工程。

(一)新旧动能转换行动

(1)产业转型升级工程

(2)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工程

(3)绿色循环产业发展工程

(4)新业态提升工程

新旧动能转换行动技术路线图

枣庄:拟探索大运河和微山湖流域跨行政区统一建设管理新模式

(二)乡村振兴实施促进行动

(1)农业农村新动能培育工程

(2)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工程

(3)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提升工程

(4)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乡村振兴促进行动技术路线图

枣庄:拟探索大运河和微山湖流域跨行政区统一建设管理新模式

(三)运河经济文化生态融合行动

(1)运河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工程

(2)运河综合功能提升工程

(3)区域融合发展工程

(4)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

运河经济文化生态融合行动技术路线图

枣庄:拟探索大运河和微山湖流域跨行政区统一建设管理新模式

(四)创新资源集聚行动

(1)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2)人才智力聚集工程

(3)协同创新强化工程

(4)新技术提升工程

创新资源集聚行动技术路线图

枣庄:拟探索大运河和微山湖流域跨行政区统一建设管理新模式

完善政府管理体制

创新集成管理模式

建设方案提出,要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创新集成管理模式。

大力推进示范区体制机制改革,山东省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作优先在示范区先行先试。在不改变行政区划前提下,探索大运河和微山湖流域跨行政区统一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在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研究赋予示范区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建立健全相应的规划、财政、土地等管理体制。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创新审批方式,全面建立示范区行政审批清单管理制度。

深化“一站式”行政服务改革,全面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鼓励示范区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和自主灵活的用人机制,创新干部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深入推进商事制度、“多规合一”、“多证合一”等改革,实行“一支队伍管执法”,进一步完善配套监管措施。

积极推动政务大数据多元集成、综合利用,让政府服务更智能。推进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实现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全过程公开。加强调查研究,发挥好决策咨询智库的作用,探索建立“市民参事”制度,使政府决策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加强组织领导

形成省、市上下协同推进的领导机制。成立由省领导为组长,省政府相关部门和枣庄市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山东省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由枣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有关部门和区(市)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枣庄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创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省市各类资源,集中力量,协同行动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重大政策,统筹解决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领导小组下设创新示范区建设办公室,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常设机构。建设办公室负责研究制定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履行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监督等职能。构建省、市、区(市)、乡镇(街道)四级创新示范区建设管理组织网络。

建立省、市创新示范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制定创建创新示范区推进措施,协调解决各部门、各区(市)在创建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监督检查创建工作进展情况。组织利用专业化的管理手段,积极发挥专家和专业机构的作用,增强公众参与的专业化水平。强化责任落实,实施目标任务分解,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形成上下联动、分级管理、部门协调、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保证各项工作协调有序推进。

加快完善政策体系

立法推进可持续发展议程示范区建设。出台《山东省枣庄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可持续发展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将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统一,围绕建成新旧动能转换样板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区、运河经济文化生态融合样板区,做好相应的配套制度建设和标准制定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可持续发展共建共享机制,将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以立法形式加以固定,并建立健全枣庄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实施的相应各项管理制度,颁布可持续发展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为全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制定示范区建设优惠政策。从省市层面制定推进以运河经济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振兴、产业转型发展专项实施方案,吸引企业和社会等多方面力量参与,出台科技、人才、财税、金融、土地等可持续发展等支持政策,促进创新要素向示范区加速集聚。

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市、县两级财政把科技投入列入预算保障的重点,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调整优化财政科技投入方式,科技重大专项重点围绕涉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公益性以及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科技财政投入的公共化水平。省市协同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挂钩节余指标流转使用产生的收益重点支持枣庄乡村振兴和产业转型的创新驱动发展。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决策咨询制度。山东省和枣庄市分别成立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专家咨询委员会,进一步提高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水平。建设运河经济文化带可持续发展智库,组建运河经济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面向国内外引进具有国际国内行业领先水平的高层次人才专家,集聚可持续发展领域人才资源,针对枣庄市创新示范区建设与发展需求,开展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与发展战略研究;支持运河文化经济产业集聚研究院开展运河经济文化特色研究、江河流域乡村振兴和产业转型研究,深化对可持续发展规律认识。

推动政府创新支持体系。发挥好政府部门研究力量作用,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评估信息发布制度,保障示范区建设公开透明;搞好相关政策研究,指导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为创新示范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建设方案对健全监督考核机制、营造优质发展环境、打造阳光政务等方面的保障措施,也作了明确规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