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从《梁家河》看干部驻村帮扶

当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从《梁家河》看干部驻村帮扶

《梁家河》一书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生动再现了习总书记与梁家河群众一起战天斗地努力改善贫困面貌的伟大壮举。读了《梁家河》,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习总书记对这块黄土地难忘的泥土气息中,蕴涵着与乡亲们共同经历过的艰难困苦,构筑的那份初心,那种踏实有为服务群众的信念和担当。

从1969年1月习近平来到梁家河,到1975年10月7日离开梁家河,他面对着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原始的体力劳动,从起初的失望、迷茫,到经受“五关”的艰苦磨砺,再到与梁家河父老乡亲一起打淤地坝、建沼气池、挖甜水井、成立“铁业社”等等,让他从生活的重重压力中坚持下来,和村民们日渐水乳交融,用尽心思与群众一起为解决生产和生活的难题而努力,真真实实变成了“农村娃”,成了乡亲们眼中“能吃苦、能干活、能干事”的“好后生”“好受苦人”。离开梁家河时,他与梁家河这片土地结下了深厚感情,与梁家河乡亲们的浓浓情谊是不离不弃。无论他走到哪里,一直关心着梁家河的发展和梁家河的百姓。他多次对梁家河有困难的乡亲们解囊相助,四次给梁家河村民回信,两次回梁家河看望乡亲们,亲切地叫着每个人小名,准确地指着每家每户的每一孔窑洞,这份最深的记忆缘于他心里装着梁家河的每一位百姓,抹不掉对梁家河的乡土情结。他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梁家河成为他精神升华的起点。

《梁家河》让我们看到了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城市和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70年代梁家河的落后状况已一去不复返,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与习总书记当年插队时不可同日而语。今天,我们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走进贫困乡村,帮扶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置身其中,既然做出了选择,就应从心底里生发出来一种为民尽责的家国情怀,一种甘于奉献、苦中作乐的境界,没有理由喊苦叫累,畏难于贫困村的生活环境,嫌村里居住条件差,嫌群众生活卫生脏,过不了在贫困村的“饮食关”“生活关”,过不了与贫困群众在一起的“劳动关”“思想关”,沉不下身,静不下心,怕身上沾上泥土味,不能踏实安心留下来与贫困群众一起同甘共苦。当我们面对那些被贫穷困扰的贫困群众时,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我们的帮扶态度和服务方式,不变的仍是像习总书记那样不言苦不言累的赤子之心,舍小家为大家,对待贫困群众如家人朋友,能够与他们有共同的饮食、共同的居住环境、共同的话题,扑下身子和群众打成一片。在梁家河,当年的“黑子”王宪平说:“当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扎根群众,才活得充实”。

《梁家河》让我们看到了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时代是出卷人,群众是阅卷人。答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张考卷,群众满意度是评判的标准。走进贫困群众中去,赢得贫困群众的真心接纳、真心拥护、真心认可,需要我们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有“贫困群众的事就是自己的事”的乡土情怀,脚踏实地到贫困群众中去,走到田间地头,走进庭前院后,面对面沟通,看一看有哪些产业可以发展,算一算收入如何,谋划一下有什么好的出路,把担子扛起来,把身子弯下去,把脑子转起来,与群众融在一起与贫困抗争,满含对贫困群众的挚爱深情,对他们的冷暖设身处地,对他们的悲喜感同身受,对他们的发展竭尽全力。像习总书记一样那份身上沾有泥土味的为民初心,在吃透村情户情的基础上,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从贫困群众的意愿着想,为贫困村的产业发展多思举措,为贫困户的脱贫多出实招,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扎扎实实把事做到贫困群众的心坎上,做到“贫困群众不真脱贫心就不安,贫困群众过不上好日子心就不宁”。只有我们真正有了那份心为民干的追求,身上有了那泥土的味道,才能答好那张时代的考卷,得到群众良好的评判。

《梁家河》让我们看到了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在这个新时代,历史赋予了我们新的课题。让贫困群众生活好起来,让贫困村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对得起这片红色的土地,是我们所肩负的职责与使命。我们必须要有真心真意为群众服务的内生动力,有持之以恒为民做事的坚定信念,才不会忘记责任在哪里,根在哪里。我们的党员干部不管是来自市直部门或基层一线,无论是生长于城市,还是成长在乡村,都应心怀对这片红色土地的情愫,让身上的泥土味沁入老百姓的情和谊,永葆为民服务的情怀与肯吃苦能干事的作风。特别是驻村帮扶干部,更要有无私奉献的为民担当,恪尽职守的职责担当,把务实作风外化于行,把为民、惠民、富民的服务内植于心。为了让贫困群众生活的更甜更美,为了脱贫攻坚这天大的事,“念兹在兹,唯此为大”,对这项神圣的使命、这块红色的土地心存敬畏,以精神保精准,以作风保作为,想他们所想,解他们所难,释他们所忧。贫困群众的事,再难也要克服,再苦也要担当,再累也要坚持,永不言弃,决不松劲,帮助他们释放贫困的凝重与凝重的贫困,早日富起来,过上好日子。

梁家河,这座精神上的高地,让我们向总书记学习、向总书记看齐。从《梁家河》一书中,让我们重温了中国农村由贫困走向富裕的艰难历程,重温了总书记那个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激励着我们汲取那带有泥土味的奋斗力量和为民服务的实干精神,一步步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为党和人民尽责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