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爾·汗:叛逆的本質是慈悲


阿米爾·汗:叛逆的本質是慈悲

拾遺語錄

我只是討厭屈服。

阿米爾·汗:叛逆的本質是慈悲


1965年,一個叫阿米爾·汗的孩子,

在孟買的一個電影世家呱呱墜地。

父親塔希爾是製片人,叔叔納西爾是導演,

兄弟倆在印度電影業,都是數得上的人物,

家裡往來最多的,也都是像導演、編劇這樣的圈內人。

按說,在這種氛圍里長大的孩子,

將來從事電影是自然而然的事。

沒想到,塔希爾卻早早將兒子“踢”出圈外:

“不準碰電影業!”

“要麼成為工程師,要麼做醫生!”

別看塔希爾有名氣,他們一家的生活卻過得十分窘迫。

當時的電影融資,基本靠製片人借高利貸,

他對此並不擅長,結果,

一次次失敗的投資,使他血本無歸,負債累累,

討債人一天打三十多個電話催逼,

他甚至連孩子的學費都交不起。

正是因為電影這條路太兇險,

他寧願孩子從事最穩妥的事業,

也不允許他們涉足這一行。

小時候的阿米爾,在父親眼裡是個乖小孩。

他常常一個人鑽進房間看書,

將狄更斯、托爾斯泰的名著翻個遍。

家裡總有人上門,找父親聊劇本,

阿米爾就坐在角落裡,聽故事入了迷。

進了學校,他就立刻變成了壞小子,

愛搞惡作劇,不喜歡死讀書,甚至還跟人打架,

門口罰站的學生裡,總是少不了他。

此時,誰也不會想到,

這個靦腆又調皮的男孩,

日後,會在電影的道路上走這麼遠。

阿米爾·汗:叛逆的本質是慈悲

童年時的阿米爾離聚光燈很遠,

唯一一次破例,是他8歲時被叔叔強拉去客串,

片場對他來說,簡直就是場噩夢:

“第一次化妝,像個烙餅一樣被撲上粉,又溼又難聞!”

然後被一群陌生人盯著,嘈雜混亂的氛圍令人窒息。

阿米爾再不願去片場了,

他愛上了打網球,開始為之瘋狂起來。

他不肯錯過一次訓練,

網球課三點開始,他一兩點就溜進球場對著牆練,

每天都要打上五六個小時,

逢上齋月的禁食期,餓著肚子也要去。

某天下午,一位知名電影人在體育館,

看到阿米爾獨自在練球,

就上前問他要不要一起打,

阿米爾盯著彈回來的球,根本沒轉身,

就一口回絕:“不行,別打擾我!”

導演覺得這孩子太狂妄了,

可看了一會後不得不服:他打得比我好太多了。

憑著對網球的痴迷和專注,

阿米爾獲得了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少年組冠軍。

每次比賽回來,母親都會問他輸贏,

阿米爾一般都能贏,他對自己的戰果津津樂道。

有一次,他像往常一樣,贏球回家。

母親一反常態,問他:

“我想知道,輸了比賽的那個孩子是什麼感受?

當他走進家說出失敗的消息時,他母親是什麼感受?”

阿米爾愣住了,他從未站在這個角度思考過。

這位總為他人著想的母親,阿米爾最親近的人,

用點滴的小事,塑造著他的性情。

他漸漸明白了:

事情總有很多面。

當一個人或者一個群體,為他們的勝利而歡呼的時候,

也應該看到,另一個人或群體在為他們的失敗而黯然神傷。

阿米爾·汗:叛逆的本質是慈悲

進入大學後,阿米爾遇到了阿蒂特亞。

這個一心想當導演的同學,拉著他拍短片。

阿米爾好奇:

“我就試一下,看看電影咋拍的。”

兩人摸索起製作的全過程。

沒經費,沒演員,連數碼相機也沒有,

他們只好拽來幾個朋友湊場,拿著膠片拍,

阿米爾一氣包攬了演員、場務、助理導演、出品人,

幾個人風風火火地忙了三天,

沒想到,這一試,

他的內心竄起一團火苗:

“這就是我一生的追求!”

回到家,他立刻宣佈:

“學不上了,我要去做電影!”

此時的家裡,又陷入了經濟危機。

眼看著兒子要“跑偏”,父親暴跳如雷,

全家人都愁眉苦臉,沒人支持他。

“做電影也是學習,我會不顧一切地去學!”

“電影害得我們還不夠嗎?”

“滾回去讀書!”

在日日的爭吵聲裡,

阿米爾果斷地做了回“逆子”:輟學從影。

“我是誰,我意味著什麼,這些我從不妥協!”

阿米爾·汗:叛逆的本質是慈悲

阿米爾·汗是幸運的,

他進入叔叔的製片廠,從助理導演做起。

未幾,初入影視圈的他,

憑藉主演的愛情電影《冷暖人間》,火得一塌糊塗。

銀幕上的阿米爾,陽光帥氣,抱著吉他,

唱“爸爸說我一定有出息”,令無數少男少女尖叫不已。

一夜之間,他成了影壇最耀眼的新星,

原來演電影這麼容易啊,

阿米爾開始醺醺然。

“也許觀眾只是想看我出鏡,並不要求有好作品。”

他一口氣接了九部電影,

《為愛痴狂》《青春萬歲》《情侶風塵》

……

很多都是爛片,結果票房慘敗,

大家不再吹捧他,

甚至媒體譏諷他“無趣”、“只有一部電影的奇蹟”。

他的心情糟糕到了極點:

“我親手毀了自己的前途,我完蛋了!”

他回到家嚎啕大哭,

哭了三天三夜後,他痛定思痛,

發誓“絕不再接爛片”。

本來,按照製片方的設想,

阿米爾·汗是個典型的奶油小生,

只要按步走下去,“浪漫之王”非他莫屬。

這一次,阿米爾非常清醒:

“我的人生絕不能被幾個標籤束縛住!”

他立刻甩掉製片人,

開始自己挑劇本,找製片,挑戰不同的戲路。

他的挑剔常惹惱合作的人:

“你真是個眼高手低的傢伙!”

但他硬是不遷就:

“我要對自己負責,就算毀了事業也不怕!”

阿米爾·汗:叛逆的本質是慈悲

早在《冷暖人間》上映前,

阿米爾·汗就做了件離經叛道的事——

21歲的他和鄰家女孩私奔了。

他們知道,雙方家庭絕不會同意這門婚事,

就偷偷跑去登記了結婚,

然後各回各家,做了“隱婚族”,

直到被家人察覺,他們才不得不承認。

對於雙方父母來說,這簡直是晴天霹靂。

要知道,在印度,這件事有多離譜呢?

首先,宗教信仰不同。

阿米爾一家是虔誠的穆斯林,女方家則信仰印度教,

歷史上這兩個宗教本就衝突不斷,

加上穆斯林有嚴格規定,嫁給穆斯林必須也要信伊斯蘭教,

在印度這個重神的國家,

穆斯林與印度教徒的結合,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次,印度的社會氛圍很保守,

種姓、地位等都有嚴格限制,

即使在今天,

仍有百分之九十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就算自由戀愛結婚,也要經過父母同意,

更何況是在三十多年前。

阿米爾·汗的家人見木已成舟,也無可奈何。

但女孩的父母卻無法接受,看著這個拐跑自家閨女的壞小子,

她的父親氣得住進了醫院,一見阿米爾就火大。

家人這一關,還好說,

社會輿論這一關,可不容易,

不被祝福的婚姻,註定要在世俗的藩籬中艱難前行。

可阿米爾·汗不懼,

他們不理會旁人的言語中傷,

頗有幾分“反封建”“反禮教”的無畏。

阿米爾·汗:叛逆的本質是慈悲

事業再次啟航後,

阿米爾·汗嚴格執行自己的標準:

“劇本必須精挑細選,一定要打動自己!”

“一次只拍一部戲,每年不超過兩部!”

從《勝者為王》到《印度拉賈》,

再從《大地1947》到《印度往事》,

這位“完美先生”的電影,

一部比一部賣座,口碑一部比一部好,

《印度往事》甚至成為印度史上劃時代的作品,衝進了奧斯卡。

這條路順風順水,走下去,

他一定會成為商業片裡的巨星,

但是,這種方式的成功,並非他所願。

“我讀報紙,看新聞,與朋友閒聊和陌生人交談,

總有一些事觸動我的心絃。

一方面,印度在崛起,蒸蒸日上,

作為一個印度人我感到高興、自豪;

但是,在社會中還有很多會令人心酸的事實。”

社會充滿了陰暗和枷鎖,不公和荒誕,

要麼熟視無睹,要麼正視苦難。

“通過電影,我還能做得更多。”

周圍的人都不理解,

“現在不是挺好嗎?幹嘛給自己找麻煩!”

有導演來找他拍商業片,好說歹說地勸他,

阿米爾·汗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後來,他回憶說:

“如果當日我選擇了妥協,接受那位導演的邀請,

我接下來的演藝事業就要不斷妥協下去。

因為我夠執著,堅持夢想不妥協,我的事業才有另一個方向。”

阿米爾·汗:叛逆的本質是慈悲

有一天,一個窮困潦倒的導演找上門來,

他想讓阿米爾·汗演一部現實題材的電影——

《芭薩提的顏色》。

當時,同題材的幾部影片票房很差,

他籌不到經費,加上又和幾位製片人解了約,

甚至不能確定要不要繼續下去,

此時他心灰意冷,只好來找阿米爾·汗。

令他沒想到的是,

阿米爾·汗看完劇本後,立刻同意了。

之後,他發短信鼓勵導演:

“人生有兩種活法:

一種,是忍受現在的定式,

另一種,就是擔負責任,奮起改變……

永遠也不要害怕。”

這部電影直指腐敗問題,一眾年輕人奮起改變。

阿米爾·汗:叛逆的本質是慈悲

影片還未上映,就遭到官方的政治質疑,

先是動物保護協會和印度空軍來找麻煩,

接著國防部下禁令,

在多方阻撓下,影片還是順利公映,

雖然以提前下線,封殺阿米爾的另一部電影告終。

他們不會想到,這部號召變革的電影,

竟帶來長達十幾年的“芭薩提效應”。

先是掀起了社會大範圍的討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

“我有力量,去捍衛自己的權利。”

當震驚印度的“傑西卡·拉爾謀殺案”發生後,

成千上萬的群眾走上街頭抗議,

他們一邊遊行一邊放映這部電影,

當民間組織提出修改原有的《反示威遊行法令》時,

獲得了來自35個城市的10億贊成票。

政府要在納爾馬達河上修大壩,沿河的房子和土地會被淹沒,

為了流離失所的農民,

烈日下,阿米爾·汗和抗議的人群一起絕食。

阿米爾·汗:叛逆的本質是慈悲

漸漸地,他找到了改變的支點——

用電影表達自己的態度:

“我相信電影有推動改革的潛力。”

在《三傻大鬧寶萊塢》裡,他大膽批判印度的教育體制,

在《地球上的星星》裡,關注閱讀障礙的兒童,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在《自殺現場直播》中訴說底層人民的生死困境,

在《我的個神啊》裡,他用外星人的眼光,

諷刺印度宗教盲目的信仰,

火遍中國的《摔跤吧!爸爸》,反思印度的性別歧視,

鼓勵女性站起來抗爭。

阿米爾·汗:叛逆的本質是慈悲

他總是能找到社會的痛點,揭露現實的沉痾。

但仍有人不屑:

“電影能改變的,畢竟微乎其微。”

阿米爾·汗很樂觀:

“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勢。”

當陳道明看了他的電影后,

頗為感慨地說:

“在阿米爾·汗面前,

中國每個演員都可以說是自慚不如,

既沒有人家的能力,也沒有人家的智慧。”

他最佩服阿米爾·汗,

用作品實實在在地影響社會。

可在傳統的印度,

阿米爾·汗更像個異類,叛逆不羈,與社會格格不入。

奧修曾說:

“叛逆本身就是慈悲。

它並不是對生命反應的一種方式。

出於慈悲,一個有悟性的人就成了叛逆者。”

難怪網友birds驚歎:

“阿米爾·汗的眼睛竟然還如孩子!

你好像能從他眼睛裡,看到他對電影發自心底的熱情,

對身處之國眾生磨難遭遇的冥思和悲憫。”

阿米爾·汗:叛逆的本質是慈悲

2012年,阿米爾·汗從電影裡走出來,

做了件更危險的事——

錄製《真相訪談》。

陳丹青曾說:

“一個社會有三大底線行業:一教育,二醫療,三法律。

無論社會多麼不堪,只要教育優秀公平,底層就會有上升希望;

只要醫療不黑暗墮落,生命就會得到起碼的尊重;

只要法律秉持正義,社會不良現象就能被壓縮到最小……

如果三大底線全部洞穿,就是人間煉獄!”

這次,阿米爾·汗將印度的地獄,曝光在鏡頭前。

墮胎、兒童性侵、家庭暴力、種姓制度、同性戀……

尺度之大,震驚了整個印度。

阿米爾·汗:叛逆的本質是慈悲

要知道,在這個國家,面對層出不窮的性侵案,

竟然還有官員說:

“性侵在印度是‘社會犯罪’,

取決於不同個案的情況,

有時是對的,有時是錯的。”

阿米爾·汗與團隊花了兩年的時間,走訪各地,

為了讓節目產生更大影響力,

他要求在不同地區,用八種語言同時播出,

並堅持每週寫專欄,

還請來美國公司為網站建立永久性問答系統。

沒想到節目一播出,

就吸引了來自全球的十億人目光,官網系統一度崩潰,

數百萬郵件從世界各地湧來,

在多方壓力下,政府被迫關閉三百多家人流診所,

緊急培訓20萬教師普及性知識,

全國開展食品安全運動,

國會緊急通過了兒童保護法案……

同時,和這些成果一齊到來的,

還有四面八方的詆譭侮辱,

他的很多觀點,不被保守力量接受,

反對者們燒燬他的照片,抵制他的電影,

在不少高級官員看來,他就是“毒蛇”,

網絡上也不斷有人罵“賣國賊”、“滾出印度”,

他甚至還接到死亡威脅的電話,

但他認準了,就會做到底。

“批判自己和自己的國家是我們進步的第一步,

沒必要為自己祖國被放在聚光燈下羞恥,

應該羞恥的是我們的國家在哪一方面還有欠缺。”

阿米爾·汗:叛逆的本質是慈悲

身處溝壑之中,阿米爾·汗仍仰望著星空。

獨對書桌,他抄下泰戈爾的詩句,

以此訴說自己的心聲:

“在那裡,心是無畏的,頭也抬得高昂;

在那裡,知識是自由的;

在那裡,世界還沒有被狹小的家國的牆隔成片段;

在那裡,話是從真理的深處說出;

在那裡,不懈的努力向著完美伸臂;

在那裡,理智的清泉沒有沉沒在積習的荒漠之中;

在那裡,心靈是受你的指引,走向那不斷放寬的思想與行為——

進入那自由的天國,我的父呵,讓我的國家覺醒起來罷。”

龍應臺曾嘆道:

“我們的時代彷彿是個沒有標記的時代,

連叛逆的題目都找不到,因此我們都退到了小小的自我。”

所以,人們開始選擇認命,選擇妥協。

世界太喧囂了,人心也崩壞,

在悲憫潰退、冷漠潮湧的時代,

幸好,還有阿米爾·汗這樣的叛逆者,

像黑夜裡的炬火,像最亮的星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