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民辦園上市是重申公益屬性,談不上“限制民資”

禁民办园上市是重申公益属性,谈不上“限制民资”

禁民办园上市是重申公益属性,谈不上“限制民资”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發佈規範學前教育發展的文件,明確民辦園一律不準單獨或作為一部分資產打包上市。上市公司不得通過股票市場融資投資營利性幼兒園,不得通過發行股份或支付現金等方式購買營利性幼兒園資產。金融監管部門要對民辦園併購、融資上市等行為進行規範監管。

這一消息一經公佈,資本市場便迅速做出反應,不管是美國市場中國概念股教育板塊,還是港股和A股的學前教育板塊全線走低。此前發生過虐童醜聞的紅黃藍,表現更加糟糕,開盤不足3分鐘跌幅達到50%,兩次觸發熔斷,最終以跌52.97%收盤,市值腰斬。

對相關政策作出激烈和過度的反應是資本市場常有的事,本不必太在意。但由此還是引發了一種擔心:這一文件是對民間資本進入教育領域的限制。尤其是近段時間以來,民營經濟相關話題屢次引發熱議,很多民營企業從業者也經歷了跌宕起伏。這一背景下,此事又給有關民營經濟的討論增加了新的話題。

其實,理清基本概念,就會發現這種擔心沒有必要。這只是基於學前教育的公益性基本定位,規範民辦園的發展,而不是限制民辦園發展;根據政策設計,是要通過發展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來提供學前教育的供應量,來提高幼兒園的覆蓋率。

換句話說,此事與民營經濟相關性很小,與教育相關性更大。《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民辦教育事業屬於公益性事業。這是有關民辦教育的基本定位,也就是說,民辦教育不僅著眼於市場,更要著眼於公益。民辦園是民辦教育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自然不能脫離這一定位。

禁民办园上市是重申公益属性,谈不上“限制民资”

圖片來自新華社。

這次,國家是重申了學前教育為公益事業,並基於此在政策上進行了修訂。文件同時重申了鼓勵民間資本舉辦學前教育的政策取向,堅持學前教育公辦民辦並舉,只不過都要“牢牢把握公益普惠基本方向”。

資本可以在法律範圍內追求利益,這本是天經地義,但具體到教育領域,資本不能侵害教育的公益性。畢竟中國走過“教育市場化”的彎路,在資本進入教育領域,侵害教育公益性問題上,社會已為此承受過代價。我們不能不記打,殷鑑不遠,不能還在同一性質的問題再走彎路。

如今,“入園貴”雖然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仍是社會普遍抱怨的民生話題。而“入園貴”主要就指進入民辦園的收費貴。究其原因,就在於部分民辦園舉辦者脫離“學前教育公益屬性”的定位,過度逐利。基於此,中央將一些地方發展普惠性民辦園的經驗和做法,提升到整個國家政策層面,也是順勢而為。這些民辦園,不以營利為目的,設立條件和保育教育質量達到同類公辦園水平,受政府委託和資助提供學前教育服務,並執行同類公辦園收費標準。

所以說,並不能因為重申學前教育的公益屬性,就認為國家限制民間資本舉辦幼兒園。國家要限制的是那種脫離公益屬性、過分逐利、只為資本負責的民辦幼兒園。這一點,只是對之前政策的重申,不必過於敏感,也不必過度解讀。

□梁鑫(教育工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