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自私是人的本性,那也不是因為道德,而是基因

對於基因來說,人類就是一個寄生體。它們的目標只有一個,在這個世界上儘可能的生存下去,不斷複製。
如果說自私是人的本性,那也不是因為道德,而是基因​這個觀點,我們在諸多科普類上見過。不過寫得最清楚深刻的,還要數英國著名的行為生態學家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

在他看來,達爾文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指得不是物種,而是基因。

凡是生命體,都有一個成長衰老的過程。基因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想辦法更多複製自己。

任何一個具體的DNA分子生命相當短促,也許只有幾個月時間,再長也不會超過一個人的一生時間。但一個DNA分子在理論上能夠以自己的拷貝形式生存一億年。
如果說自私是人的本性,那也不是因為道德,而是基因​所以,怎麼拷貝複製自己就變的非常重要。
這種生存本能,導致了三個結果。

第一,讓人類都在過了生育期之後衰老死亡。

有兩個基因,都會讓人得癌症,但是發病的時間不一樣,一個讓人在兩三歲得病,一個讓人在五十多歲得病,那麼前一個基因就是不成功的,而後一個卻是成功的。

因為致死基因如果在載體達到生育年齡之前活動,就沒有任何機會複製。

如果在生育期以後,就有機會遺傳下來。

如果在晚年致死,就可以有足夠時間讓載體生育很多次,那麼這一致死基因就會有很多機會複製流傳。

經過漫長進化,這種會讓人類在老年死去的基因不斷累積,越來越多,所以人們都必須在衰老之後面對死亡。


所以,要想延長人類壽命,就要設法“愚弄”這些基因,讓它認為我們比實際年齡要年輕。而且,現在已經有了初步的成果。

第二,人類需要尋找配偶兩性繁殖。

如果說自私是人的本性,那也不是因為道德,而是基因

人類採用有性的方式生兒育女,其實是因為我們身上的一個基因,自私地操縱了其他全部的基因,強迫它們去配對和交換。

這對我們可能沒什麼好處。從生物學上看,有性生殖對個人來說,其實是很不划算的,因為他費盡心力養育的後代只有一半屬於自己,另一半繼承的是配偶的血統。

但是,問題就在於,說了算的是基因,不是人類。基因控制著慾望,慾望讓人類尋找配偶。因為兩性繁殖多樣性,可以以幾何量級上它成功複製和生存。

第三,產生親情。

如果說自私是人的本性,那也不是因為道德,而是基因

中國有句古話,血濃於水。親緣越近愛得越深,這是基因決定的。親子關係是最親密的。這個親密關係的決定因素,表現為血緣,實際上是基因相似度。

任何一個母體,一生中給予子女的親代投資都有一定總量,所以就會造成不同子女間的分配不平等,也就是“偏心”。科學家專門創造了一個叫“親代投資”的詞來概括。

如果說自私是人的本性,那也不是因為道德,而是基因

換句話說,你的奶奶或外婆更偏向你而不是別人,也是有科學依據的,也是基因來決定的。

最近人工智能的話題很是火爆,其實基因控制我們的方法,就和程序員編寫“AlphaGo”之類下棋程序的過程很接近,DNA通過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來發揮作用,就好像在動物的胚胎階段,基因給自己製造了一臺快速反應的計算機,並且編寫好了程序。

可是這個程序是那麼完美無缺,以至發生了質的變化,產生了我們稱為“主觀意識”的神奇能力。

當生存機器最終產生了意識,它就從主宰它的主人,也就是基因那裡獲得瞭解放,變成有執行能力的決策者。

我們的大腦甚至有能力拒不服從基因的命令,比如,基因希望我們儘可能多生孩子,但是理智告訴我們要計劃生育,一對夫妻最多隻生兩個,給我們的世界留下自由的空間。

如果說自私是人的本性,那也不是因為道德,而是基因

要建立一個人與人合作無私、慷慨大度的社會,不能指望依靠我們的天性本能。

但是,我們人類在進化中的偉大成就,正在於發展出了自我的意志,可以獨立思考,對抗自私的基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