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為何常常有驚人的相似處,聽聽中國古代的“陰陽家”們怎樣說

戰國時期,有一支專門主張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的學派,被稱為“陰陽家”,屬於道家支派,史學家一般以齊國人鄒衍(騶衍)、騶奭為創始人。

歷史為何常常有驚人的相似處,聽聽中國古代的“陰陽家”們怎樣說

陰陽家的哲學思想主要是道家“陰陽說”和“五行說”。

“陰陽說”是把“陰”和“陽”看作事物內部的兩種互相消長的協調力量,認為它是孕育天地萬物的生成法則,這和道家創始人老子所秉承的構成世界的概念“道生陽,陽生陰,陰陽生八卦,太極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相同。

“五行說”則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不斷循環變化”的理論發展出“五行相生相剋”的理念。研究陰陽五行說,能從天體的運行的計算來制訂曆法,掌握世間萬象。到後來,發展出專門研究天體運行規律的“天文家”、研究曆法的“歷數家”後與“五行家”相結合。

歷史為何常常有驚人的相似處,聽聽中國古代的“陰陽家”們怎樣說

陰陽思想作為抽象概念,主要源於《老子》、《文子》、《黃帝四經》、《列子》、《莊子》、《易傳》是百家思想的發源之地,地球到今天才被世人看到,上古時期的先哲們腦海裡只有天地,陰陽,晝夜,四季,晴明,地球的另外一面是對立的,對立的結果則必有陰陽,我為陰則對立為陽,我為陽則對立為陰,尋找道的過程就是尋找人類起源的過程。

在自然觀上,利用《老子》經傳的陰陽觀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論;又從《尚書·禹貢》的"九州劃分"進而提出"大九州"說,九州只是整個宇宙世界的一部分,認為中國為赤縣神州,內有小九州,外則為"大九州"之一(胡適曾在其《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大為讚歎陰陽家的這一地理觀念);在歷史觀上,則把《尚書·洪範》的五行觀改造為"五德終始"(下面還會談到)說,認為歷代王朝的更替興衰均由五行所主運;在政治倫理上,亦"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同時強調"因陰陽之大順",包含若干天文、曆法、氣象和地理學的知識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歷史為何常常有驚人的相似處,聽聽中國古代的“陰陽家”們怎樣說

。“五行”最早見於《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戰國時五行說相當流行,有相生相勝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木”和“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的觀點。陰陽家以五行為五德,認為歷史朝代的嬗變即遵守五行相生相勝之道,是為‘五德終始說’。司馬遷稱鄒衍“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以五行相剋的循環變化決定歷史朝代的更替,如夏、商、週三代之變,就是金(商)克木(夏)、火(周)克金,秦漢統治者均以此為自己統治的合理性尋找根據,對後世特別是漢代有很大影響。《漢書·藝文志》雲:“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作為一個學派,陰陽家西漢初期以後已不復存在。

“五德“又稱"五德轉移"。陰陽家代表鄒衍運用陰陽五行理論來闡釋宇宙演變和歷史興衰,創為"五德終始"之說,影響甚大。後來的掛名呂不韋的《呂氏春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劉向的《洪範五行傳論》(梁任公在其《飲冰室文集·陰陽五行說之來歷》中談到陰陽學說之害時曾提到:宜負罪責者三人焉……曰鄒衍,曰董仲舒,曰劉向。可見陰陽家其要)等,都是以陰陽五行為思想基幹。

歷史為何常常有驚人的相似處,聽聽中國古代的“陰陽家”們怎樣說

"五德"指五行的屬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陰陽家的說法,宇宙萬物與五行對應,各具其德,而天道的運行,人世的變遷,王朝的更替等,則是"五德轉移"的結果。其目的在為當時的社會變革進行論證,但卻陷入了歷史循環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