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麼好聽的酒店名字,是香港人翻譯過來的!

我們所熟知的星級酒店:萬豪、凱悅、喜來登......

這些國際酒店品牌的名稱似乎與英文原稱都不完全對應,但是聽上去又莫名的高端大氣,原來,都是香港人翻譯的!這背後,到底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原來,中國改革開放前,由於幾十年的封閉脫節,酒店業一片空白,而香港由於一直開放於海外世界而又使用中文的原因,酒店業的大量專業術語,從物品名稱,部門名稱,以致國際品牌的譯稱等等幾乎全部採用了香港的中文翻譯。

香港人對酒店品牌的翻譯除採用部分音譯又加之意譯,很多地方真正做到了翻譯的信達雅,頗令人玩味。下面就舉幾個例子。

喜來登這個酒店名字,翻譯的是最成功的一個,原名是Sheraton,如果按音譯跟喜來登並不十分相近,大陸早期有教科書翻譯成謝拉頓,謝拉頓這個翻譯聽起來頗是恐怖。而香港人翻譯為“喜來登”,喜氣洋洋,登堂入室,令人一聽就能感覺到是酒店,大氣,貼切,不得不服。

原來這麼好聽的酒店名字,是香港人翻譯過來的!


喜來登酒店


喜來登下屬的酒店品牌Four Points,原意是四個點,香港人音譯成“福朋”,雖是音譯,字面的意思比原文還貼切,還是那麼喜慶,讓人拍案叫絕。

萬豪是香港人對國際品牌Marriott的中文翻譯,大陸早期翻譯為馬里奧特,廣東話萬豪讀作“慢猴”,從Mar音譯出“萬”,從rio音譯出“豪”,每次提起萬豪都會讓人想起豪情萬丈這個詞來,不知道這個翻譯跟六七十年代香港經濟騰飛,魚翅撈飯的豪情有關呢?這個翻譯真心猴塞雷。

萬豪下屬酒店品牌的萬麗,原文是Renaissance,這個翻譯來源於1989年開業的華美達麗新酒店 Ramada Renaissance Hotel,就是現在香港尖沙咀北京道上的朗廷酒店,廣東人發音習慣問題,在發r的時候常常發L, 比如sorry,就會讀成Soli,那麼Renaissance其中的Re就音譯成麗,ssan音譯成新,Renaissance本意是文藝復興,大陸早期就直接翻譯為文藝復興酒店的,香港則音譯成了麗新。

1996年萬豪集團從香港新世界集團手裡收購了RAMADA和Renaissance兩個品牌,之後又將RAMADA售出,只留下了Renaissance,香港人嘛一看既然Renaissance成了萬豪的下屬品牌就在中文名前面加了個萬字,萬麗這個品牌的中文名字就堂而皇之的出現了。

至於萬豪下屬的CourtyardSpringfield,香港人翻譯成萬怡和萬楓,即不是音譯也不是意譯,完完全全是為了湊出個萬豪集團的“萬”字系列來。(Courtyard原意是庭院,Springfield原意是春天田野)。

原來這麼好聽的酒店名字,是香港人翻譯過來的!


萬怡酒店


再來說說凱悅酒店Hyatt,說起凱悅跟香港有不解之緣,美國本土之外的第一家凱悅酒店Hyatt Regency就開在香港尖沙咀,1969年開業,2006年1月1日結業,被業主改建成更賺錢的商廈,凱悅帶給香港人諸多美好回憶。結業之前酒店將酒店的物品全部拍賣,成龍大哥也買了不少餐盤做留念呢。

扯遠了,說回譯名,Hyatt算是音譯,大陸有把Hyatt Regency這個品牌翻譯成攝政王酒店的。凱字廣東話發音是Hoi,跟hy差不多,至於悅跟att差的有點大,估計是取喜悅之意吧。

1989年,香港又開了一家更大型的凱悅,英文名叫Grand Hyatt,Grand是“大”的意思,Gran的發音跟廣東話“君”幾乎一模一樣,於是Grand Haytt 沒有翻譯成大凱悅酒店,而是被香港人翻譯成了君悅酒店。

這麼翻譯,臺北和上海的凱悅也受牽連,話說凱悅集團品牌多元化發展,把旗下大型奢華酒店另外成立一個新的品牌就叫“君悅”,2001年,曾經享譽海內外的臺北和上海的凱悅都不得不改名叫君悅了(臺北凱悅曾是臺灣營業額最高的酒店,上海凱悅開業時曾是世界最高酒店)。

與開發“君悅”這個品牌同時,凱悅又開發了更為私密,更為高端的品牌Park Hyatt,這Par讀音跟廣東話“柏”一樣,於是半音半意,“柏悅”品牌橫空出世了,跟萬豪的“萬”字系列一樣,凱悅的品牌也湊了個“悅”字系列。

Hyatt最早進入香港的時候還是單一品牌的酒店集團,公司名字Hyatt和下屬品牌Hyatt Rengency都翻譯成了“凱悅”,隨著公司發展,Hyatt集團開發了多個品牌,其中一個就叫Hyatt,那麼問題來了,假如這個叫HYATT的品牌進入大中華區,不可能還叫凱悅吧,真想知道香港的大神又該怎麼翻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