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旅遊攻略,快來了解一下吧?

太空旅游攻略,快来了解一下吧?

週一 · 知古通今 | 週二 · 牧夫專欄

週三 · 太空探索 | 週四 · 觀測指南

週五 · 深空探測 |週六 · 茶餘星話 | 週日 · 天文周曆

作者:Hanneke Weitering

翻譯:王延昕

校對:郭琳琳

編排:邱曉磊

原文鏈接:https://www.space.com/42391-how-to-live-in-space-author-interview.html

太空旅游攻略,快来了解一下吧?

“如何在太空生活”

圖片來源:Smithsonian Books

隨著太空旅遊業從起步到騰飛,有志嘗試太空冒險的愛好者們很快就能購買到通往近地軌道及更遠地方的旅行券。但是在花費大把銀子前往太空之前,要提前做好“旅遊攻略”哦。

一本名為“如何在太空中生活”(Smithsonian Books,2018)的新書為有興趣離開地球的人們提供了實用指南 – 不論你是打算登上高空氣球飛行,還是挑戰登月任務甚至奔赴單程火星之旅。

到目前為止,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已經售出了數百張未來計劃飛行於亞軌道(約100公里以上的高度)的太空船2號(SpaceShipTwo)的船票,而該公司的競爭對手藍色起源(Blue Origin)也計劃從明年開始銷售他們家New Shepard亞軌道火箭上的座位。未來的太空遊客若想參與以上任何一家的活動,估計都要花費大約25萬美元。如果想要在地球軌道上停留更長時間,則可以選擇一家名為Orion Span的公司,該公司計劃打造 “豪華太空酒店”, 12天的住宿費用高達每人950萬美元。

太空旅遊並不便宜,而飛行過程也可能令人不舒服。所以,在你揮霍享受世外之旅前,你需要充分了解下自己即將開啟什麼樣的假期。Space.com與“如何在太空中生活”的作者,空間和天文學作家Colin Stuart進行了交談,撰寫了本文以幫助大家瞭解新太空人將會面臨怎樣的未來。

太空旅游攻略,快来了解一下吧?

Space.com:太空飛行通常只有訓練有素的宇航員能完成,但是你的書是面向平民百姓和太空遊客的。你認為這些讀者需要這麼一本太空生活手冊嗎?

Colin Stuart:我感覺我們正處於新時代的曙光中,在這個過渡時期,宇宙空間不單向訓練有素的人或幸運的少數人開放,也希望向每一個人開放。這本書對於未來即將進入太空的日常百姓而言就是一本手冊,它會告訴你許多需要了解的內容,諸如吃飯、睡覺、喝酒、使用太空廁所等日常行為。但它也深入探討了一些你可能未曾設想過的不尋常的事情,像太空行為準則之類的。比如,如果你在太空中打人,你會被起訴嗎?誰會起訴你?

Space.com:太空遊客會遇到什麼樣的驚喜?

Colin Stuart:一些平時很普通的事情有可能是最令人驚訝的。例如,你會設想在太空中會有某種洗衣機用於洗衣服,但事實並非如此,像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們基本都是不換衣服的。如果實在太髒而以至於沒辦法再穿的時候,這些髒衣服會被塞進一個容器內然後丟進大氣層中焚燬。如果你看到一個流星,它可能是一塊普通的太空物質,但也有可能是宇航員的髒襪子。

另一件事是宇航員如何有效地回收所有東西,因為向太空發送物資的成本是很高的,你必須非常珍惜手邊的東西。因此,我們在地球上的“減少,再利用,再循環”口頭禪在太空中更是至關重要的。你必須從包括水在內的各種事物中汲取最後一滴有用的東西。比方說,他們在空間站中會回收利用大部分的水分,甚至包括尿液中的部分。大約93%的水能得到回收再利用。

太空旅游攻略,快来了解一下吧?

Space.com:人們在決定前往太空之前,需要了解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Colin Stuart:如果我們談論的是較長時間的旅程,而不僅僅是躍升到亞軌道然後下降返航,那麼我們必須認認真真地做好心理建設——你即將真的遠離日夜相伴的地球家園了。如果你只是繞地球軌道飛行那還好,即便想家了但至少地球就在窗外。在國際空間站上有電話,你可以隨時打電話給家人。

但是,如果你開始走得更遠,地球越變越小,通信延遲越來越長。如果最終去火星,我們真的無法想象人們會遇到些什麼心理問題,沒有人曾經有過這種程度的孤立。在去火星的途中,地球不過是遠處的一個小藍點,而火星也僅是一個紅點而已。你發的消息需要10分鐘才能到達地球,同樣需要另一個10分鐘你才能收到回覆。

沒有人曾經經歷過這般孤獨,雖然我們已經做了一些實驗,試圖在地球上不同的環境中嘗試模擬那種隔離狀態。但我要說的是,我們在殖民空間方面遇到的最大障礙不僅僅是技術問題。過去我們很好地解決了很多技術問題,但沒有關注心理問題。因此當我們派出第一批人去嘗試這種長途太空旅行時,必須要為人類的心理打造不同尋常的準備。

太空旅游攻略,快来了解一下吧?

Space.com:那些較短的旅行會怎麼樣,只是上去然後就回來?

Colin Stuart:我覺得你將被照顧安排得很周到,像維珍銀河的計劃是讓你先利用幾天時間完成必要的訓練任務。你會接受所有的培訓,經歷所有必要的醫療檢查,你根本不必擔心什麼。唯一需要注意的可能就是失重,即使是暫時的失重也會對你的身體和內耳前庭系統造成嚴重紊亂——你都無法分辨哪頭衝上了。你可能會不舒服,但實際上並沒有辦法預測你的反胃不適程度將有多麼嚴重。即使在失重訓練飛機“Vomit Comet(嘔吐彗星)”上進行拋物線軌跡飛行,人與人之間所呈現的反應也是千差萬別的。

你得準備好,即便是身體病了也不要妨礙眼睛去欣賞窗外美麗的景象。我估計要是我去的話肯定會難受得要死。所以也別太指望整個旅程會既奇妙又舒適,你可能會因為某種疾病而大受打擊,然而你還什麼都做不了。

Space.com:好吧,那除了嘔吐袋之外,人們應該為太空旅行帶些什麼?

Colin Stuart:相機!我認為這是肯定會帶的。一些個人紀念品也是需要的,宇航員常會攜帶小玩意兒上太空再帶回來。去過太空的東西可是非常有紀念意義的喲!或許該帶上結婚戒指或其他值得紀念的東東。

對了,既然你提到了,我還是要說一下嘔吐袋。。。在我寫這本書之前,我並不知道他們是如何在地球上測試宇航員用的嘔吐袋。當然他們不會讓誰真的吐出來做測試,而是使用番茄湯、蘋果汁、醬油和冷凍蔬菜與農家奶酪泥等混合製作成模擬嘔吐物。那玩意兒確實很噁心,是他們能夠找到最接近人類嘔吐物的配方,這樣通過測試後,才能確保袋子在使用中不會洩漏。

太空旅游攻略,快来了解一下吧?

Space.com:這樣的話,在進入太空之前哪些食物能吃(或不能吃)?

Colin Stuart:就吃點清淡的吧,一路上你可不希望看到艙內漂浮任何你不想看到的東西。要是我的話肯定會減少些香辛料,吃一些能夠緩慢吸收的東西,如粥、碳水化合物、意大利麵或其他能給你足夠能量又不會噴出你嘴巴讓你感覺不適的食物。

Space.com:

單程前往火星或星際之旅這樣長期旅行需要帶些什麼呢?

Colin Stuart:那就要帶上足夠多你覺得有用的物品,我認為這得再次歸結為心理學的需要。你希望隨身攜帶那些能夠保持正常精神狀態的東西,這些東西會讓你感覺如在家一般,當時間久得難以忍受時,這些東西能夠幫助再次提振你的精神。

在模擬火星任務的Mars500項目中,機組成員曾提到非常想念某些事物,比如水流或風的聲音。所以除了喜歡的音樂,你還可以準備些來自地球自然之聲,它可能是拍打海岸的海浪聲,或是叔叔農場裡吹過麥田的風聲。不過我認為這還得取決於你的個人感受和喜惡。對於某些人來說,這些聲音可能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它可能會讓你想到地球而感到難過,因為你此刻並不在那兒。

太空旅游攻略,快来了解一下吧?

Space.com:你認為太空旅行真的會成為一種奢華的度假體驗嗎?或者它始終具有不適和危險的因素?

Colin Stuart:太空飛行永遠存在風險,這些年太空旅行的新聞變得常見,這讓我感受到這種風險在減低。不過10月那次失敗的聯盟號發射再次提醒我們,太空旅行總有它固有的風險存在。

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可能達到豪華般的享受,但我經常說,在某些方面它與歷史上那些首次環球旅行類似。比如人類第一次跨大西洋之旅是在帆船上進行的,每次需要數月。在當時那一定是一種可怕的經歷——狹窄、惡臭、陰冷、腐敗的食物,而且在大西洋上的航行出錯的可能性非常高。然而現在,跨大西洋旅行已經非常普遍,那些郵輪也可以非常豪華。我們談論的雖然是藍色的海洋,而空間其實也是一片黑色的海洋,所以我不認為兩者之間存在太大差異。因為你嘗試得越多,某樣事物就會越安全,並可以變得越來越奢華舒適。那麼,到本世紀末,我們是否能夠實現將人們舒適地送往月球周圍度假,並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定期的休閒活動?我認為這是可能的。

Space.com:你願意去太空嗎?

Colin Stuart:只要這是一個非常短暫的任務,答案對我來說一直都是肯定的。我不確定我是不是要去火星,但亞軌道之旅絕對是我最想完成的。我才30歲出頭,30年後等我已經60多歲時這些旅行的費用可能會大大低於目前的25萬美元。如果按照航空旅行票價類似的速度下降,那麼它很可能會降至數萬美元。儘管仍是不小的一筆費用,但已經差不多隻是人們花費在一輛車或一次度假上的開銷。因此我還是抱著進入太空的希望,有機會的話,我絕對會繞月亮一個星期。都便宜到那份上了,誰會拒絕呢?不過我真的不認為我的性格會適合那些長期任務,哈哈!

不管怎樣,太空之旅一生中總要體驗一次的,不是嘛?

好吧,各位同學趕緊開始存錢,到時候賣房賣車,咱們相約亞軌道哦~~~

————— end —————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太空旅游攻略,快来了解一下吧?

距離我們6500萬光年的漩渦星系NGC3938,其內部星團曾經存在一顆藍超巨星,如同這張概念藝術圖

圖片來源: NASA, ESA and J. Olmsted (STScI)

謝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