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星全運會》模仿奧運會直播,這是它對中國綜藝的三大貢獻


《超新星全運會》模仿奧運會直播,這是它對中國綜藝的三大貢獻


“中國人不愛運動,但中國觀眾愛看運動。”

當這種國民心態,與“追星”的泛娛樂文化相結合,就組合了一種全新的節目模式,《超新星全運會》。

貢獻一 競技體育+偶像養成的變異綜藝

這個節目目前已播出的部分,是錄播真人秀2期,11月10日、11日現場直播兩期。

節目將150多名藝人聚集在一起,按照籍貫所在省份分隊,是節目的一大亮點之一。這就打破了選秀以廠牌或組合為單位的參賽方式,用天然的人物屬性賦予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分組方案。這也非常貼合“全運會”這個標籤。

在此基礎上,這些藝人分別參加跑步、跳高、射箭、游泳等傳統體育項目,並按照國際賽事規則(部分項目採用低配版規則)評判。

注意,這和市面上已經出現的《來吧!冠軍》《這!就是灌籃》《中國星跳躍》等節目完全不一樣。那些節目依然以構建全新的綜藝賽制為目標,體育只是題材和規則本源,卻不是組成節目形態的主心骨。

也就是說,從觀感看,《超新星全運會》嚴格按照體育比賽的規則。直播的鏡頭語言,也嚴格遵循專業賽事中介紹運動員、比賽、慢動作回放、排名、頒獎等等環節。

《超新星全運會》模仿奧運會直播,這是它對中國綜藝的三大貢獻

而唯一也是最大的不同之處,僅僅在於參與者不是普通的運動員,而是藝人。

《超新星全運會》模仿奧運會直播,這是它對中國綜藝的三大貢獻

這樣一來,《超新星全運會》即是男性觀眾為主題的競技體育,又是女性觀眾喜歡的偶像養成。明星+體育、男團+女團、男粉+女粉,這個綜藝和體育的變異體,給業界提供了一種非常清奇的思路。

貢獻二 “藝人產能過剩”的打包處理方案

《超新星全運會》第二大貢獻,是在藝人資源的運作上。

這些年的選秀節目一直沒停過,而今年的網綜平臺又把推新人做到了一個新時期的小高潮。單單是騰訊就同時出現《創造101》和《明日之子》兩檔選秀。

《超新星全運會》模仿奧運會直播,這是它對中國綜藝的三大貢獻

盤活新出道的藝人,這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在日韓的偶像養成領域,在主選拔節目之外本身就計劃了後續開發,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閉環。例如,在選拔出的練習生成團後,節目隨後就製作“團綜”、“打歌綜藝”等等,這都是配合偶像養成的基礎設施。

相較其他節目,《超新星》用舉辦一場運動會的“低成本”,盤活了來自《偶像練習生》《創造101》《明日之子》快男超女SNH48在內的大量藝人資源,是一次解決新人“產能過剩”的批量解決方案。

《超新星全運會》模仿奧運會直播,這是它對中國綜藝的三大貢獻

於是我們在這個節目裡看到了火箭少女101全團,久違的快女冠軍江映蓉,還有一批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超新星》能在這件事上做出水準,就是一個成功的“超級團綜”品牌,它突破了某一檔選秀節目的界限,形成一個超越平臺的平臺。

這樣一來,未來的偶像選拔也將有一個收看習慣:一季度看男團,二季度看女團,年底看男團女團運動會。

貢獻三 倡導體育運動的正向價值引導

除了參與者,還有一些明星體育大佬們擔任了這個節目的教練,這是節目本身帶來的驚喜。


《超新星全運會》模仿奧運會直播,這是它對中國綜藝的三大貢獻


在流量明星霸屏的現實狀況下,把體育大佬們亮出來,並且放置在高於新秀藝人之上的設定上,營造出新的價值導向——號召全民運動。

具體到各位新人的表現,我們也的確拋開“唱歌+跳舞”等表演性很強的技能,轉而去專注於運動競技本身。

例如,馬伯騫和李星成為跳高比賽最後的挑戰者,兩個大長腿展開一場1v1的白熱化競爭。

《超新星全運會》模仿奧運會直播,這是它對中國綜藝的三大貢獻


《超新星全運會》模仿奧運會直播,這是它對中國綜藝的三大貢獻


再比如,楊超越在節目裡射箭比賽中,連續兩局上演關鍵一箭9環的“大逆轉”。


《超新星全運會》模仿奧運會直播,這是它對中國綜藝的三大貢獻


此外,原本身體素質好的王志文、此前當過運動員的徐夢潔,更是展現出藝能屆的“體育大魔王”形象。

你發現沒有,在這個過程中,你是被運動競技本身的魅力所吸引的,進而給自己偶像賦予新的正面價值判斷。這,就是《超新星全運會》的觀看心態。


《超新星全運會》模仿奧運會直播,這是它對中國綜藝的三大貢獻


其實,我們很多綜藝的賽制靈感都來自體育運動,但這種直白地迴歸體育比賽,卻又是今天形勢下的一條新路線,值得鼓勵。

為了證明本文自發創作而非軟文,我不得不說下改進意見。比如全場運動會的硬件搭配,和號稱不輸給大型比賽的直播技術,其實,又有點言過其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