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廣州在大灣區協同發展中核心引擎功能

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日前,中共廣州市委黨校與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聯合召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研討會,熱議廣州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大機遇大作為。

會議認為,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的重要講話,是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宣言書,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之路的動員令。這不僅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一步指明前進方向,而且為廣東在新時代推動改革開放再出發提供了根本遵循。與會專家紛紛表示,要深入學習和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科學內涵和重大意義,緊緊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大機遇,深入思考和研究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大課題,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積極的作為,為奮力推動這一重大國家發展戰略更好落地落實貢獻智慧。

深化改革開放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大機遇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抓實辦好。

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深圳培訓調研中心副主任郭正林教授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時代賦予粵港澳三地新的歷史機遇與使命。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是與京津冀戰略和長江經濟帶戰略並列的三大國家級區域發展戰略之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廣東改革開放的新起點,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新的領頭羊。廣東省委宣傳部理論處處長丁晉清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生動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彰顯了“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能更有效地發揮港澳優勢,加強優勢互補,保持港澳長期繁榮,將粵港澳打造成為世界級城市群,成為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廣東省政府參事室特聘參事黃鐵苗教授認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為新時代改革開放提供了重大發展平臺、創造了重大歷史機遇。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我國參與全球經濟競爭,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合作的“核心區”與“橋頭堡”。它既擔負著新時期國家賦予的歷史發展的重要使命,又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關鍵一步。廣州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孟源北研究員認為,如果說創辦深圳經濟特區是黨中央在40年前開啟中國改革開放的重大標誌,那麼可以說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黨中央開啟中國改革開放下一個40年的重大標誌。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發生翻天覆地的歷史鉅變,創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偉大奇蹟。只要緊緊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一廣東深化改革開放的大機遇,推動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落實,就一定會在改革開放下一個40年再次創造新的偉大奇蹟。

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需要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探索協同發展的合作機制。廣東有市場優勢、產業優勢,香港澳門具有國際化優勢,國際創新優勢,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就應是區域間的強強聯合。

廣州市委政研室副主任歐陽可員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最關鍵的是“共建”二字,要以共建實現多方面、多層次的協同。港珠澳大橋就是粵港澳密切協同合作的重大成果,是一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它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關心與支持。廣州市委黨校李三虎教授指出,港珠澳大橋是被列入“新世界七大奇蹟”的超級工程,它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疏通了“主動脈”,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更具活力的城市群打開了無限可能,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新起點。

廣州市委黨校李仁武教授認為,要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關鍵在於文化融合、文化身份的認同。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最大的優勢就是三地同屬於以嶺南文化為根脈的社會生活圈,在千百年來同根同脈、同宗同族、同生同長的歷史繁衍與相互交往中,形成了很強的文化認同感和心理歸屬感。在此基礎上,郭正林教授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完全突破了以一個城市為單位邊界的傳統發展模式。大灣區建設更強調各城市間的資源、空間、產業協同發展;大灣區不僅僅強調“9+2”順勢而上的融合發展,更強調粵東西北協調發展,實現廣東相對落後地區的共同發展、共同富裕。黃鐵苗教授建議,通過建立互聯互通的網絡,整合資源,建立行之有效的協同發展機制,以實現經濟協同、改革協同、產業協同、文化協同與開放協同。

暨南大學陳章喜教授認為,需要探索“一國兩制”框架下區域合作新機制,讓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形成“融合”發展態勢,破除行政和制度壁壘,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釋放更大動能。廣州市委黨校王可達教授關注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提出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提高核心技術的創新能力。

廣州有能力有責任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粵港澳大灣區是新時代深化改革開放的示範區,它將成為中國向世界展示改革開放的新名片。廣州地處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有基礎、有條件、有責任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貢獻更多力量。

與會專家建議,廣州要聚焦粵港澳大灣區主陣地建設,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提升大灣區核心引擎功能。要著力在綜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綜合實力、現代服務業、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等方面出新出彩,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彰顯這座英雄城市的本色,推動廣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全面上新水平。有專家建議,通過強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增強綜合交通樞紐功能;通過加強科技創新合作,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通過共同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功能;通過推進宜居宜業城市建設,增強綜合城市功能。

與會專家學者對大灣區建設的廣闊前景充滿期待。有專家認為,隨著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虎門二橋、深茂鐵路等跨灣通道的完成,以及“南沙腹地半小時交通圈”與灣區核心城市的“一小時城軌交通圈”的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空間格局將會發生改變。珠江東西兩岸流動更加暢順,城市群“通勤圈”更加清晰,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發展打開更廣闊的腹地。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核心引擎,一定要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攜手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成為國際一流灣區中最耀眼的“南國明珠”。

(執筆:廣州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講師、博士 林柳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