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東阿縣:改革開放40年 不忘初心再踏新徵程

本報記者/範英傑

山东东阿县:改革开放40年 不忘初心再踏新征程

翻開一個個歷史數據:1978年山東聊城市東阿縣工業總產值70297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額47612萬元,企業122個,主要工業產品為化肥、水泵、中小農具、農機配件等低端產品;打開一張張黑白老照片,40年前的東阿,一如照片底色,透著歷史的厚重感。

40年彈指一揮間,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山東東阿縣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一路風雨征程,一路砥礪前行,描繪了波瀾壯闊的嶄新畫卷,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綠色生態發展之路。東阿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上下團結一心,開創著發展的新局面:2018年上半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114.23億元,增長5.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固定資產投資分別達到21.49億元、163.09億元、41.2億元。

隔著東阿阿膠的膠塊,打開手機燈光,光線透過的地方紅潤通透……就如《本草綱目》記載的“黑如翳漆、光透如琥珀”。就這麼一塊小小的膠塊,擁有345項專利技術,37項已納入國家標準,內控檢測指標比國家藥典規定的指標多出122項,目前已成功打入國際市場,成為銷售最好的中成藥之一。

阿膠作為民族瑰寶,有近3000年曆史,至今仍煥發光彩的“訣竅”就是創新——科技創新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引擎。

領先科技出現在哪裡、高端人才流向哪裡,發展的制高點和經濟的競爭力就轉向哪裡。東阿阿膠以智能製造、綠色製造、自主創新為抓手,將企業的效益增長從汗水驅動轉為智慧驅動,應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機器人、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新材料、生物科技等為代表的新技術,推動新一輪的改革,實現了從製造向創造到智造的華麗轉變,找到了新舊動能轉換的突破口。建成了國家膠類中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後工作站等多個行業唯一的國家級創新平臺,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20餘項,省級課題20餘項,建立國家標準20餘項;“阿膠及其衍生品生產智慧工廠”獲得山東省首批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投資7.5億元的“膠類中藥全流程協調智能製造”“綠色關鍵技術開發與系統集成”兩個項目通過工信部公示。在企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東阿阿膠還走出了一條充滿活力的“3+X+2”全產業鏈融合發展新模式,即:上游聚焦毛驢產業,做大百億元黑毛驢產業鏈;中游聚焦阿膠主業,實現智慧產業化和產業智慧化;下游聚焦體驗旅遊,做強百萬遊客體驗旅遊產業鏈,成為山東省傳統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的典範樣本,達到了“一產控資源、二產抓發展、三產重體驗”的完美結合,實現了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供應鏈貫通“三鏈重構”。預計產業鏈建成後,每年可實現60億元的旅遊收入。

科技創新,磅礴有力。在東阿,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尋求生態發展的路上,成功搭載上科技快車,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和新舊動能轉換項目紛紛登臺亮相,綻放了滿園春色:東阿鋼球集團精品鋼球生產線項目,和世界最大的軸承製造商——德國舍弗勒集團進行技術合作,產品的生產工藝水平處於國內領先水平;濟韻堂阿膠公司的鹿甲膠、龜甲膠項目,豐富了全縣膠類產品種類,實現了差異化發展;藍天七色兩化融合項目,將原有的銷售、生產、管理轉變為“互聯網+”新業態,滿足客戶個性化定製需求,成為全國建材行業兩化深度融合的標杆企業;瑞通立正式納入省醫保目錄,創新科技富里酸進軍生命健康領域,並實現重大突破,獲聊城市政府最大投資公司昌潤集團的投資入股。

面對這麼多的科技碩果,誰又能想象得到,改革開放之初,重視科技創新的企業,屈指可數,高新技術企業更是鳳毛麟角。然而時代發展證明,唯有重視科技創新、佔據科技高地的企業,才能勇立潮頭,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企業發展的“春色滿園”來之不易,離不開科技的春風化雨,也離不開政府的精準服務。做好企業發展的“服務員”,東阿縣幹部們在行動。該縣不斷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引導企業擴大研發投資,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支持企業與科研機構建立戰略合作聯盟,通過多種方式共享技術、共贏發展;實施龍頭企業核心競爭力塑造工程,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促進成果轉化落地,搭建創新創業的廣闊平臺,全力打造政產學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創業創新共同體,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堅實的支撐;持續開展“金融工作日”活動,為銀企有效對接搭建良好平臺,引導金融資金重點向實體經濟和中小企業傾斜;積極開展招才引智工作,研究制定優惠政策和實施方案,密切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對接,進一步優化招才引智的政策環境。2018年上半年,東阿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獲批創建;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入圍“2018年山東省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百強”,全省排名第4位;新增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創新腐植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處“山東省科技教育基地”;全縣授權發明專利36件,列全市第2位;清華大學老科協(東阿)科技服務中心投入運行;企業與高校院所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5項;預計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比重達28.3%。

“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國綠化模範縣”“中國綠色名縣”“國家園林縣城”“中國最佳養生旅遊名縣”,被原國家林業局譽為“平原林業的一面旗幟”……一個個“國字號”榮譽,綠意流淌,生態之色立顯。這是40年來,一滴滴汗水凝聚成的輝煌,一個個腳印鋪就的擔當。

上世紀70年代,東阿農田林網開始發展,1976年植樹面積5.27萬畝,到1980年基本達到“田成方、路成網、溝渠配套、樹成行”的要求。

從此,東阿縣幾十年如一日,始終堅持“生態立縣”戰略不動搖,以智慧、遠見和擔當科學規劃,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大力開展生態建設,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阿膠名城 生態強縣”的藍圖徐徐展開,成為魯西大地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涼風起,草木才染秋色,綠荷將皺而未殘。位於城區的洛神湖國家溼地公園為“阿膠名城 生態強縣”的東阿畫卷,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森林與城市相擁,創森成就了青山隱隱、碧水靈動、綠意滿城的旅遊城市。東阿縣按照“阿膠名城 生態水城 宜居綠城”的城市定位,聘請林業專家科學規劃,合理佈局,構建功能齊全的城市森林生態體系,全縣上下齊心協力守好生態保護底線,全面落實創森各項工作,重點推進城鄉綠化、道路綠化、水系綠化、農田林網、特種經濟林產業、木本油料作物產業、生態旅遊項目建設。截至目前,東阿縣新增造林面積65247畝,超額完成了市裡下達的2016—2018年新增造林面積20454畝的創森目標,完成任務比319%,全縣林木綠化率達37.69%,基本形成了以“一城、兩帶、三區、四園、十廊、百村”為框架的綠色生態系統,創森工作成績位居全市前列。

森林與鄉村相擁,創森讓鄉村綠樹婆娑、鮮花盛放。高集鎮在貫穿鎮域中部的大高路、邱固路、程旦路兩側,規劃萬畝經濟林產業帶,以廟楊村400畝優質蘋果基地建設為示範點,帶動本村群眾發展駿棗230畝,帶動潘趙村發展桃園300畝,帶動張集村、小胡村發展核桃種植200畝;以賈莊村300畝林下間作種植園為示範點,帶動程樓村、孫安村發展核桃種植550畝,帶動潘莊村發展核桃種植300畝,特色種植面積穩步增長,種植規模進一步擴大。目前,該鎮共發展蘋果、核桃、蜜桃等經濟林12000畝,間作油用牡丹4000畝,中草藥2000畝,萬畝經濟林產業帶初具雛形。不只是高集鎮,作為全縣林業建設典範的姜樓鎮廣糧門村有著豐富的森林資源,目前,全村耕地4000畝,林地面積3700多畝,林木覆蓋率達到90%以上,創造了平原綠化的典範。

鄉村綠化建設是全縣綠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東阿縣不斷加大美麗村鎮、農田林網建設,抓好鄉鎮駐地、街道、庭院、坑塘、溝渠、四旁、荒片綠化美化,推進圍村林、圍鎮林、農田林網、生態綠化連片示範區建設,實現了“見空插綠,不留空白”的鄉村綠化效果。並完成牛角店12個村莊和姜樓鎮1個村莊的庭院經濟建設,全縣3個村被命名為“山東省森林村居”;姜樓鎮、牛角店鎮被聊城市綠化委員會授予市級森林鄉鎮;杜莊、劉莊、後張、大申、王窪、陳店、朱海、東廟、魚山、張樓10個村莊被授予市級森林村莊。越來越多的鄉村成為真正留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

在東阿縣城南部一處建築工地,東阿縣檔案館、黨史館、博物館“三館”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之中。“三館”作為東阿縣城環城公園“畫中有畫”的集中載體,設計理念突顯東阿的“水”文化和倉頡的“字”文化,彰顯“水蘊東阿”文化理念,形成“三點水”的佈局形式。場館西鄰官路溝,北靠斑滑河,建成後將形成一環碧水繞“三館”的美麗畫面,成為沿環城水系“精·雅·宜居”環形濱水景觀帶的點睛之筆……“三館”成為居民翹首以待的一大民生工程,不僅可以增加文化內涵,還可以美化城市景觀,提升東阿的城市品位。

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沒有止境,東阿對改善民生的追求也沒有止境。像“三館”一樣,智慧城市、南湖片區、內環水系改造、城市公共自行車等一批城市建設重點項目正在緊張有序進行,一個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縣城呼之欲出。

然而,回首改革開放之初,東阿城區大街只有9條,規劃面積僅10.2平方公里。

歲月無聲,改變已隨處可見。幾十年來,東阿縣不斷加快城市建設步伐,堅持高起點規劃、建設和管理,著力打造以人為本、創新智享、綠色生態、人文和諧的旅遊城市,提升城市功能品質。目前,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20.1平方公里,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8%,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形成了“九縱九橫”的路網格局和“四廣場、四公園、28處街頭綠地”的生態園林城市景觀,實現了城市規劃區控制性規劃全覆蓋、城區主要道路改造提升全覆蓋、城區供水供氣雨汙分流管網全覆蓋、城區集中供熱全覆蓋、農村公路路網網格化全覆蓋、城鄉環衛一體化全覆蓋,城區新建、改擴建道路、地下綜合管廊及城區綠化亮化提升和內環水系改造等重點城建項目穩步實施。

城市建設中,不僅要立新,還要破舊,將城建工程真正做到群眾“心坎”裡。東阿縣很多老舊小區建成時間久遠,環境髒亂,給居民生活帶來種種不便,影響了居民生活質量。為了改善這一狀況,還百姓一個優良的居住環境,2016年,東阿縣研究決定將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作為重點民生工程加以推進,利用3年的時間,計劃投入400多萬元,分3批對全縣的老舊小區進行全方位改造。為抓好硬件提升,該縣遵循“實用、實際、實效”的原則,圍繞拆除違建、鋪設雨汙水管網、環境整治、增加車位等,深入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讓一個又一個在時代變遷中失去光彩的老舊小區脫胎換骨,群眾幸福感油然而生。

同時,為更好地維護市容市貌,東阿縣還組建了城市管理局,不斷完善基層執法體制,基本形成“管理、執法、服務”三位一體的“大城管”格局,全縣729平方公里管理實現綜合執法全覆蓋、無遺漏,基本實現“零佔道經營、零店外經營”的目標。

對綠色的渴望、對家園的愛護,一直是東阿幹部群眾的一致追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在全縣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東阿獲授“山東省適宜人居環境獎”“山東省創建幸福城市示範單位”。

改革開放40年,回首來時路,東阿跋山涉水從未停步;展望新時代,東阿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