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清退潮來襲,“小而美”要變“小而沒”?

01

P2P雷潮尚未結束,清退潮卻意外來襲,“小而美”要變“小而沒”,部分投資人聞聽此消息,心碎一地。

最近,部分地區存量借貸餘額較小的P2P平臺,在備案的關鍵時期,“意外”面臨政策一刀切。

11月8日,杭州P2P平臺予財緣發佈分期業務結清公告,稱由於平臺沒有達到備案要求而收到金融辦清退通知,因此決定分期結清網絡借貸中介業務。

P2P清退潮來襲,“小而美”要變“小而沒”?

據悉,杭州監管部門在進駐P2P平臺現場檢查時,向個別平臺釋放出“存量不足一億的平臺將被清退”的口風。

事實上,杭州地區的這次P2P清退潮,早有跡象。

10月25日,浙江省委副書記、省長袁家軍在《人民日報》上撰文稱,要堅決打贏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全面排查P2P網貸風險,按照“保留一批、清退一批、取締一批”原則,分類制訂風險處置方案,嚴禁增量、嚴控存量、嚴打違法,建立機構動態監測清單、重點風險管控清單以及協同推進工作機制,切實打好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攻堅戰。

也就是說,浙江地區勢必要清退和取締一批P2P平臺。

據杭州相關知情人士打聽後瞭解到,杭州地區借貸餘額不足1億元人民幣(1400萬美元)的一些P2P平臺,被相關部門告知,他們有12個月的時間來關停業務、把資金還給投資客戶。其中一位人士稱,雖然整頓的焦點是杭州,但可能會延伸到浙江省的其他城市。

無獨有偶,週二有多家媒體爆料稱,北京監管部門也開始對規模較小的P2P平臺進行清退,存量借貸餘額5000萬元以下的平臺,很可能面臨清退的命運。不過,該消息很快被刪除。

02

根據監管文件要求,現存的P2P平臺應於2018年12月底前完成自律檢查、機構檢查、行政核查等三輪檢查。通知明確表態,經過一段時間運行檢驗後,條件成熟的機構可按要求申請備案。

瞭解到,浙江、上海、北京等省市,轄內P2P平臺的行政核查工作已經接近尾聲。

廣東、江西、山西、安徽、河北、天津、山東、貴州、江蘇等9省,目前仍處於自律檢查階段。

P2P平臺的備案工作,可能並不會太快。

首先,P2P的監管部門中國銀保監會,其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等,在11月13日才剛剛下發文件;部分省的銀保監局的一把手還尚未任命。

而根據備案程序,P2P平臺想要順利通過備案,必須經過當地金融局(辦)和銀保監局的一把手共同簽字同意。

其次,就算P2P平臺完成行政核查,監管對於P2P平臺也還有一段觀察期。觀察期這個詞,可以說是很值得玩味,它的時間可以很長、也可能很短,期間也充滿各種變數。

獲悉,杭州市已經對轄內近180家平臺完成行政核查,並要求部分平臺清退,今年春節前能夠通過備案的平臺數量,最多不超過5家。

03

P2P平臺清退潮,可能還會在部分省區蔓延。

據網貸之家發佈的《P2P網貸行業2018年10月月報》統計,截至10月底,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為1231家,10月正常運營平臺數量超過百家的地區有廣東、北京、上海、浙江四個地區,分別為262家、244家、143家、129家,四個地區累計正常運營平臺數量為778家,佔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的比例為63.20%。

一直以來,包括陸金所董事長計葵生在內的多名資深人士均認為,P2P行業最終通過備案的平臺數量不會超過300家。

顯然,將有近1000餘家P2P平臺面臨清退、取締,而廣東、北京、上海、浙江四個地區是P2P平臺集聚區,因此這四個地區清退的平臺數量可能也會比較多。

那麼,哪些平臺可能會遭遇清退呢?

在監管政策要求下,首當其衝的是存量借貸規模較小的平臺,尤其是廣東、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存量借貸規模較小的平臺。

其次是股東實力偏弱的平臺,股東實力弱,平臺的抗風險能力也弱,監管不會給自己埋雷。

再次是合規性較差的平臺,雖然全國已經有500餘家平臺提交了合規自查報告,但是其中部分平臺已經出現較大問題,可以說是帶病提交。

為了降低投資風險,在今後的投資中,建議我們投資人要更加穩健。在篩選平臺投資時,一定要遠離以下幾類平臺:

1、有線下理財業務的平臺2、股東實力偏弱的平臺3、存量規模較小的平臺,尤其是廣東、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存量規模較小的平臺。4、合規性較差的平臺5、2016年8月24日之後上線的平臺

同時,一旦投資的平臺,因為政策原因被清退、清盤,建議投資人及時組織維權。具體策略可以參考《平臺陷兌付危機、經偵介入後卻不立案,我們投資人該如何維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