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及時行樂,開心就好,這種想法可以會讓你早死

你身邊一定有這樣的人,他們或者由於優越的先天條件,或者夢想著,有朝一日過上盡享快樂的生活。下午茶?海灘?遊艇?這樣的人生目標很常見,不過和你想象中不同,這種享樂主義的生活很可能會損害你的健康。

心理學家:及時行樂,開心就好,這種想法可以會讓你早死

人們通常認為情緒低落的人容易身體素質不佳。港臺劇裡常說,“人啊,最重要的就是開心”,市面上更是充滿了“你快樂就好”一類標題的文章和書籍,也有不少人把追求“快樂”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

然而,一項2013年的研究證明,如果只是純粹的享樂,而不追求人生的意義,那麼這種快樂對你的健康可能並沒有什麼好處,甚至還可能起到反向的作用。雖然聽起來很像是老掉牙的雞湯,但這項研究卻是基於遺傳基因學檢測的,登載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心理學家:及時行樂,開心就好,這種想法可以會讓你早死

不追求人生意義的快樂,描述的是一種相對淺薄、自利的生活,生活很順利,自身的需求很容易得到滿足,沒有遇到什麼困難。而意義感則完全來源於你對他人,或者社會的付出。

如果一個人是快樂的,對於以下問題,他會回答“是”:

•你會經常感到開心嗎?

•你常覺得生活充滿樂趣嗎?

•你是否總覺得滿足?

如果一個人的生活是有意義的,他對以下問題會回答“是”:

•你是否經常認為人生是有方向、有意義的?

•你是否經常感到自己對社會有所貢獻?

•你是否經常感到自己在某個社群/團體有歸屬感?

很多時候,快樂和意義感並不是同時存在的。

比如,一個人熱愛打遊戲,那麼他在打遊戲的時候就是快樂的,但是這可能並不會產生意義感。但如果這個人後來成為了職業選手,在世界比賽上為國家獲得了世界第一的榮譽,那麼他做的事就是既快樂又有意義的。

而研究發現,僅僅追求享樂,而不在乎意義的人,他們的基因表達方式是與長期處於逆境中的人相似的。

我們都知道,長期處於逆境中的人,他們的生理、心理都會受到損害。當人們感到非常孤獨,為愛人的逝去而悲痛,或勉強維持生計時,他們的身體會進入“威脅模式”,這會觸發與壓力相關的基因模式:促炎基因變得活躍起來,同時,抗病毒反應的相關基因的活性則會下降,所以他們患炎症和受到病毒感染的幾率會比一般人要高。

心理學家:及時行樂,開心就好,這種想法可以會讓你早死

而生活得很快樂、但幾乎不追求人生的意義的人,和那些“長期身處逆境的人”的基因表達模式非常相似。這些處於享樂狀態的人,身體卻一直在做好預防細菌威脅的準備,促炎反應會變得活躍,也就是說,即便他們並未患病,身體也會先調動自己處於一種“炎性反應狀態”,以抵禦可能會患病的風險。如此,處於長期炎性狀態的身體,罹患心臟病和癌症的風險將會更高。

研究還證明,那些追求人生意義的人,更容易獲得對人體更有益的基因表達模式。無論是那些既感到快樂、又感到人生充滿意義的人,還是那些追求人生的意義、但不一定快樂的人,逆境應激反應的活性都比較低,他們的身體不會像處於逆境、孤獨中的人那樣,調動自己身體的炎性來應對細菌感染,而是會為我們準備抵禦病毒的抗體,以便讓我們在人群中也不容易被傳染病毒。

此前人們認為,積極的情緒不但能夠拓寬視野,還能增強你抵禦逆境的能力。幾千年來,哲學家、倫理學家們都在討論享樂與幸福的命題。

這次的研究則從基因角度證明,單純的享樂似乎是不夠的,如果想要活得更久,人們需要追求意義。

你覺得你生活的追求是什麼呢? (多選)
0
0%
追求快樂
0
0%
追求意義
0
0%
其他,留言告訴我們


以上。

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號、悟空問答最佳乾貨科普答主獲得者。4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最後24小時特惠,到KnowYourself公號後臺回覆“live”,立減200元!最懂自我探索的“知我心理學”,帶你認識自己,找到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