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塔上鑄忠誠——記北京某特種工程技術安裝總隊

新華社北京10月26日電題:通天塔上鑄忠誠——記北京某特種工程技術安裝總隊

新華社記者李國利、陳曦、餘俊傑

作為我軍唯一一支承擔星箭船宮等航天器發射陣地建設任務的專業工程勁旅,北京某特種工程技術安裝總隊從1951年組建以來,一代代官兵用汗水建成我國四大航天發射場的座座通天鐵塔,用忠誠默默為我國航天事業托起一條飛天之路,被中央軍委榮記集體二等功一次。

使命

2016年6月25日20時,長征七號火箭脫離湖藍色的發射塔架,飛向浩瀚太空。

長征七號首飛成功的消息傳至總隊,很多官兵的眼淚噼裡啪啦流淌下來,砸在地上,弄溼了腳下的土地。

這群鐵骨錚錚的男人,在地面溫度高達60多攝氏度的大漠戈壁,無遮無攔地被太陽炙烤,甚至有人中暑暈倒在施工的腳手架上。那時,沒有一個人掉淚。

在零下40多攝氏度的林海雪原,為了方便幹活,他們穿著單薄棉衣、不戴手套工作,一不小心手碰到鋼管,拿下來就是粘掉一層皮。那時,還是沒有一個人掉淚。

在海南發射場建設一線,第一批去勘察的工程師在密林中走著走著突然陷進沼澤,他們掙脫出來,繼續前行。那時,他們仍舊沒有掉淚……

如今,這群常年戰鬥在深山峽谷、奉獻在荒野戈壁的漢子們,卻哭得像個孩子。那是因為,經過8年奮戰,我國新一代的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在他們的血汗中由藍圖變為現實,在這一天終於經受住了實戰檢驗。

2009年9月14日,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破土動工。總隊承擔了包括兩座發射塔在內的70多座單體建築的施工重任。

而同時建設兩座發射塔,在我國航天發射場建設史上還是第一次。

沒水、沒電、沒路,從第一鍬土開挖;高溫、高溼、颱風不斷,他們和時間賽跑。導流槽需要鋪設4000噸鋼筋,可在特殊的施工作業面,機械設備無能為力。官兵們頭頂烈日,人工把鋼筋全部安裝到位。他們還高空作業750天,最終把17萬多顆螺栓和2000多個鋼構件,精確拼裝成兩座近百米高的發射塔架。

建一項工程,樹一座豐碑。這是總隊一代代官兵的不懈追求,也是他們對航天事業建設的莊嚴承諾。

截至目前,總隊共有4項工程獲“魯班獎”,1項獲“詹天佑獎”。

創新

座座無言的豐碑,見證著總隊輝煌的歷史。

總隊黨委一班人卻居安思危。他們清醒地認識到,要提升核心競爭力,必須打開思路,在新技術應用等方面尋求突破。

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的兩座發射塔緊鄰海邊,地下水位高,只要在地表挖一道淺淺的溝就有大量滲水湧出。記不清多少次論證和試驗,最終,他們創造性地發明了三軸攪拌樁和高壓旋噴樁結合的方式為基坑做了止水帷幕。這相當於在基坑外圍築起一道擋水的牆,成功解決了滲水嚴重的施工難題,為保證發射塔整體施工進度奠定了可靠基礎。

“建精品工程,出一流人才”是總隊多年來一直倡導的理念,而人才和技術儲備又讓總隊具備了創新攻關的能力。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的新工位,是我國第一座鋼筋混凝土和鋼結構組合發射塔。總隊長李博平介紹說,新工位的施工困難重重。為了增加鋼柱的強度,設計要求必須在鋼柱內澆築無收縮混凝土。如果鋼柱的強度達不到要求,非標結構體系就如同沒有基礎一樣搖搖欲墜。為確保施工質量,他們經過幾十次縝密的實驗,成功配出了無收縮自密實混凝土配合比,滿足了設計和施工需要。

2008年10月,已交付使用的新工位首次一展身手,就以一箭雙星的方式成功將“實踐六號”03組兩顆衛星送入太空。

情懷

幸福是什麼?在安裝總隊,官兵們會給出很多不同的答案。

土建班的戰士說,和戰友們一起一夜未眠提前澆築完混凝土,哪怕累得睜不開眼,那時的心裡也是幸福的。

電工班的戰士說,試電的時候,看著從第一層直到幾十米高的塔頂全都點亮的時刻最幸福,那是因為,每一根線路都是自己親手接通的。

在戈壁施工的官兵們說,能用淡水洗個澡是最大的幸福。

為人父者說,能在電話裡聽聽千里之外孩子咿咿呀呀的聲音最幸福。

老高工們說,每一次看到宣佈發射成功的消息時最幸福,因為親手建設的發射塔又經歷了一次考驗。

雖然對幸福的體會不同,但他們對國防工程建設事業有著一樣的情懷。

妻子懷孕40天時,電氣工程師李元龍去新疆執行任務,這一走就是半年多。工程竣工,他又接到保障試驗任務的命令。作為現場電氣工程師,現場鋪設的每一條輸電線路只有他最熟悉,他再次出征戈壁灘。

正在施工的90後戰士何睿掉下去時,他並不知道,直徑16毫米的鋼筋已經從他的大腿直接插進了腹腔。去醫院的車上,何睿卻動了動嘴唇,虛弱地對抱著他的連長說:“對不起,我又給連隊惹麻煩了……”

是什麼力量讓這群人甘願付出?他們卻說,能參與這項事業一生自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