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臨武風雨同舟路 櫛風沐雨鑄輝煌

9月21日,郴州市“砥礪奮進的五年”系列新聞發佈會第30場,即縣(市、區)新聞發佈會第八場——臨武縣篇舉行。臨武縣委副書記、縣長朱陽輝從經濟實力、產業結構、改革創新、民生保障、依法行政、從嚴治黨等方面詳細闡述了黨的十八大以來臨武縣經濟社會發展和黨的建設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臨武縣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各項工作,實現經濟社會的平穩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造幸福美麗家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6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9.9億元,年均增長9.4%;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01億元、地方財政收入7.57億元,分別年均增長4.3%、11.9%;規模工業增加值26.7億元,年均增長9%;固定資產投資130.5億元,年均增長22.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8億元,年均增長13.9 %;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96元、10549元,分別年均增長6.8 %、9.2%。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86.7%,榮獲全省小康推進工作十快縣。成功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全省特色農副產品加工重點縣,獲評全省農業產業化先進縣。縣工業園規劃面積擴大10倍,園區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2%。

黨的十八大以來,臨武縣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大力實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產業主導、全面發展”總戰略,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各項工作,實現了經濟社會的平穩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造幸福美麗家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著力全面小康,經濟實力實現新提升

臨武縣堅持以產業的發展壯大來推動實體經濟的振興和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不斷夯實發展基礎。2016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9.9億元,年均增長9.4%;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01億元、地方財政收入7.57億元,五年分別年均增長4.3%、11.9%,其中2016年分別同比增長17.3%、19.6%;規模工業增加值26.7億元,年均增長9%;固定資產投資130.5億元,年均增長22.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8億元,年均增長13.9%;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96元、10549元,分別年均增長6.8%、9.2%,其中2016年分別同比增長8.4%、14.6%。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86.7%,榮獲全省小康推進工作十快縣。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各項指標均運行在合理區間,符合發展預期和新常態特徵。

著力轉型升級,產業結構形成新格局

產業結構突出量質並重,三次產業結構更趨合理。嚴守耕地保護紅線,穩定糧食生產面積34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2.6萬畝。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586家,成功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全省特色農副產品加工重點縣,獲評全省農業產業化先進縣,舜華鴨業、小徐瓜瓜成為國家級“兩化融合”示範企業。縣工業園規劃面積擴大10倍,特色農副產品加工園全面推進,創新創業園區成為省級創業示範孵化基地;工業大道竣工通車,天能(湘能)重工成功上市,東佳電子、世中玩具、合誠鞋業等企業全面投產,園區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2%。礦業經濟提質升級,南方礦業採選礦工業園試投產,香花鋪礦區資源整合、泡金山礦業和嘉宇礦業技改基本完成;關閉落後小煤礦14個。併網發電風電場7個,總裝機容量38萬千瓦,累計發電量15.6億度。通天玉成為湖南省首個玉石地方標準,併成功列入國家寶玉石名錄。東林勝境、西瑤綠谷創建為國家3A級景區,西瑤綠谷國家森林公園創建為省級生態旅遊示範區,滴水巖景區加快開發,通天山景區、武水河風光帶規劃基本完成,新增省級鄉村旅遊示範點9個、省四星級生態莊園5個、省五星級生態莊園3個,成功舉辦了2017年郴州(秋季)美麗鄉村旅遊文化節暨臨武縣紫薇花節。湖湘商貿臨武廣場加快推進,“供銷e家”惠民電商服務網點不斷完善,成為首批全國供銷電子商務示範縣。

著力統籌發展,城鄉建設展示新面貌

臨武縣正式納入郴州市“大十字”城鎮群,“一環兩帶三區四場十公園”發展格局基本成型。打造了廻峰塔、文體中心等標誌性建築,縣城建成區面積和城區人口均實現翻番。新建公園遊園5個,成功創建省級園林縣城、省級衛生縣城、全國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示範縣。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堅持查違拆違、規範建房、示範創建並行,金江、汾市被列為全國重點鎮,舜峰、南強被列為省際邊界口子鎮,獲評全省新農村建設先進縣。嶽臨高速、臨嘉公路、臨連公路建成通車,臨叉公路開工建設,城鄉公交一體化逐步推行。實施農網改造項目18個,“點亮臨武”和廣播“村村響”實現全覆蓋。國家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全面完成,長河水庫水資源保護、中小河流綜合治理、農村安全飲水等工作成效顯著,獲評全省水利建設先進縣。湘江流域保護與治理“一號重點工程”全面推進,空氣、水、聲等環境質量全部達標。嚴格禁火防火,全面封山育林,提前完成“城鄉三年綠化攻堅”任務,森林覆蓋率達到59%,被列入南嶺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

著力改革創新,發展活力獲得新釋放

政府機構改革和鄉鎮、行政村區劃調整全面完成,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投資審批制度改革、公共資源交易改革、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改革穩步推進,供銷社綜合改革獲評全國“紅揹簍”獎,省市供銷社綜合改革現場會在臨武召開,“臨武模式”成為全省的典範,縣不動產登記中心、縣城鄉居民醫保管理服務中心掛牌運行。三十六灣重金屬汙染治理改革被評為全省“十大成功案例”之首,並在中央電視臺予以推介。商事登記“五證合一”“一照一碼”制度全面實行,新增各類市場主體4497家。部門全口徑預算管理、“營改增”全面施行。臨武浦發村鎮銀行獲評全國百強村鎮銀行,臨武農商銀行成功改制,臨武華融湘江銀行成功組建。農村綜合改革和國有林場、醫藥體制等改革成果明顯,公務員職務職級並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城鄉居民醫保等改革加快推進。成功納入原中央蘇區縣和湘粵開放合作試驗區,主動融入湘南大開發格局,務實對接粵港澳、長三角,強化招商引資,承接產業轉移,引進了一批戰略投資者和行業龍頭企業,2016年實際利用外資7400萬美元、實際到位內資32億元,分別是2012年的2.1倍、1.9倍。

著力共建共享,民生保障提升新水平

“民生100”“民生大提質”“重點民生實事”等工程均提前超額完成,連年獲評全省為民辦實事先進縣。金融扶貧、兜底扶貧、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等工作順利完成階段性任務,累計脫貧15463人。城鄉各類保障基本實現全面覆蓋、應保盡保;新增城鄉就業3.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以內,被評為全省就業和農民工工作先進縣。修繕鄉鎮敬老院22所,新建農村幸福院43所、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中心31所。60歲以上老人免費乘坐公交車。改造棚戶區7980戶、農村危房3901戶,建成公租房3696套。在全省率先實施高中階段教育“兩免一補一獎勵”等政策,新建一中等城區學校6所、合格學校69所,新增學位9540個;高考、中考成績穩居全市前茅;國學教育獲全省推介;成功創建青少年校園足球全國試點縣;縣教育基金會獲評全省5A級社會組織。累計發明專利40件,被列為國家科技富民強縣試點縣。臨武儺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在全市率先創建為中華詩詞之鄉和湖南詩詞之鄉。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行政村、社區健身設施覆蓋率分別達80%和100%。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創建省級安全生產示範鄉鎮3個。公眾安全感及民調測評位列全省“第一方陣”,獲評國家級平安暢通縣、全省綜治工作先進縣、全省平安縣市區。“六五”普法圓滿完成,“七五”普法拉開序幕。國防動員、衛生計生、市場監管、消防、工會、共青團、婦聯、老齡老幹、治超等工作取得新成果。

著力依法行政,法治建設邁出新步伐

堅持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進一步加強民主法治建設,營造了政通人和、風清氣正的發展環境。“三清單一目錄”制度全面實行,“兩集中、兩到位”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取消行政審批事項105項,承接上級下放事項35項,清理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80項,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全面取消,縣級行政審批服務基本實現網上辦理,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嚴控財政評審,強化審計監督,審計核減工程造價12.5億元。堅持依法行政,辦理行政複議案件48件,行政訴訟案件95件,獲評全市依法行政先進縣。縣政府重大決策及時向縣委報告,認真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自覺接受政協的民主監督,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879件,辦理滿意率98.7%。“12345”縣長公開電話來電、“縣長信箱”來信辦結率100%,群眾滿意率98.5%。村級組織活動經費和村組幹部待遇穩步增長。

著力管黨治黨,黨風政風呈現新氣象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紮實開展,“作風大整頓、大提質”活動深入推進,查處作風問題和各類違紀案件696起。始終堅持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大力支持人大、政協開展工作,切實抓好黨管武裝工作,認真做好統戰工作,充分發揮無黨派人士和工商聯作用,廣泛調動工、青、婦等群團組織的積極性,進一步營造了民主、團結、和諧的工作氛圍。始終堅持黨管意識形態不動搖,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影響力不斷提升。始終堅持抓基層打基礎,切實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縣鄉村三級換屆圓滿完成。強化基層運轉保障,大幅提高基層幹部待遇,基層黨組織戰鬥力明顯增強,“村為主、組為重”工作法、“第一書記”選派工作在全省推介。始終堅持從嚴治黨,強化正風肅紀,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全縣黨風政風進一步好轉。

浩蕩東風平地起,正是揚帆快進時。下階段,臨武縣將繼續緊緊圍繞“創新引領、開放崛起”“產業主導、全面發展”總戰略,以落實“1256”發展總思路、建設“五個臨武”為目標,統籌推進全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和黨的建設,勇當湖南“新增長極”排頭兵,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現場答記者問實錄:

9月21日,郴州市“砥礪奮進的五年”系列新聞發佈會臨武縣專場舉行。在新聞發佈會現場,臨武相關領導就該縣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三十六灣環境綜合治理、旅遊產業、校園足球、寶玉石產業等方面的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紅網記者:臨武作為全省供銷合作社改革的“排頭兵”,是如何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

臨武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歐陽文波:近年來,臨武強力推進供銷社綜合改革,堅持問題導向,以服務“三農”為根本,全面構建改革體系,出臺了支持供銷改革的“1+X”文件體系,拿出了具體措施解決供銷社改制歷史遺留問題、服務平臺建設、人才隊伍等方面的實際困難,同時縣財政每年拿出不低於1000萬元改革專項資金支持供銷改革。以“強基建體”為重點,凝聚合力打造平臺。有效地把農民和土地組織起來,把生產和市場對接起來,恢復供銷基層組織體系,形成村級綜合服務新格局。整合特色農業項目政策、涉農部門資金和政府資產,建設湘南(臨武)供銷物流園市場服務平臺,構建起從“基地到餐桌”農產品全產業鏈服務體系。構建縣鄉村三級電商服務體系,並實現與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供銷e家”對接,全縣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基層網點恢復到了128個,服務能力與服務質量大幅提升。以增效增收為核心,紮實開展綜合服務。重點開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積極探索農產品產供銷服務與產業扶貧深度融合,在重點貧困村創建10家聯合社,打造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帶動5600多戶貧困戶實現脫貧。

郴州日報記者:三十六灣重金屬汙染綜合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請問臨武從哪些方面做了努力?

臨武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郭應湘:近年來臨武縣委、縣政府採取“五亂同治”治理思路,讓三十六灣重現綠水青山。

一是治亂。累計投入整治工作經費3000多萬元,持續開展大規模集中整治行動,徹底摧毀了礦區內的非法採選礦點。先後關閉、炸燬各類非法礦點1170個,拆除、炸燬機械設備:3500餘臺(件),遣散從業人員10萬人(次)。派駐礦山綜合執法力量駐紮礦區巡查整治,建立了“政企聯動、區域聯防”等長效機制,礦業秩序實現了根本好轉。

二是治礦。按照“資產評估-股權劃分-兼併重組”的思路,引導三十六灣西部礦區10個持證待整合礦組建成立南方礦業有限公司,全面完成了三十六灣礦區資源整合。目前,礦區只保留了南方公司和香錫公司2家龍頭企業,其中南方公司已通過整合轉型,創建為全省高新技術企業。

三是治汙。制定重金屬汙染綜合治理各類規劃和方案,共爭取上級重金屬汙染治理專項項目28個,國家專項資金5.079億元,先後實施完成了塘官鋪礦區、發米江礦區、梓木衝礦區、門頭嶺礦區、通天廟礦區等區域的治理工作。明確所有選礦企業一律遷出三十六灣地區,杜絕廢水廢渣直排現象。

四是治山。全面實施三十六灣礦區生態修復治理工程,重點栽植杉木、馬尾松、高山杜鵑等根系發達、易成活的鄉土樹種,完成封山育林976公頃、人工造林109公頃。督促企業積極承擔復綠主體責任,完成礦區重金屬汙染土地清表600餘畝,復綠400多畝,復墾100多畝,植草28萬平方米。礦區生態植被明顯改善。

五是治水。先後投入9300多萬元用於解決受汙染群眾的人畜飲水和農田灌溉等問題。新建集中供水工程17處,有效解決了三十六灣地區6萬餘人飲水安全問題。實施了三十六灣礦區小型農田灌溉工程建設,解決了16個行政村2萬多畝耕地農田灌溉問題。

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記者:據瞭解,臨武縣將旅遊作為六大百億產業之一來打造,旅遊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近年來臨武是如何精準發力發展旅遊產業的?

郭應湘:近年來,臨武注重全域佈局,搞好頂層設計。按照“城鄉一體、景城一體、全域佈局”的思路,將全縣1383平方公里作為旅遊景區全域策劃、規劃。重點構建“一城兩翼三線多點” 旅遊發展格局,拉開旅遊發展框架;注重項目推動,打造旅遊勝地。2018年,全縣計劃在建文化旅遊項目69個,總投資269.85億元。創建3A級景區1個,爭創4A級景區1個,爭創一批五星級鄉村旅遊點;注重宣傳推介,營造優良環境。加大對外宣傳推介力度,在央視10套《地理中國》欄目、湖南衛視分別播放宣傳推介片,充分展示了臨武旅遊形象。同時引進了蘇州金螳螂、湖南紅火箭公司、生源集團、青海西部礦業等一批有實力的戰略投資者;注重節會籌辦,力推旅遊產品。堅持邊建設開發,邊宣傳推介,形成政府主導,鄉鎮、企業、景點、景區自主承辦各類文化旅遊節會的良好氛圍。2018年,我們將引導每一個鄉鎮主辦一次節會,舉全力承辦主辦兩次大的節會,即春季綠谷情“旅遊+扶貧”文化旅遊節和秋季“旅遊+傳統文化”文化旅遊節,藉助節會聚人氣,推產品,助推項目建設和景點景區等級提升。

湖南日報記者:臨武被列入全國33個青少年校園足球試點縣之一,臨武對發展少年足球有哪些經驗做法?

郭應湘:近年來,臨武縣在發展校園足球過程中,堅持一手抓校園足球普及,一手抓特色人才培養,充分發揮以球育人功能。做到校校有球場、班班有球隊、週週有球課、期期有球賽。今年,臨武縣被國家教育部評為全國校園足球試點縣,全縣成功創建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20所。

郴州電視臺記者:臨武通天玉被列入國家寶玉石標準名錄,下一步將如何拓展寶玉石產業?

歐陽文波:未來幾年,在發展寶玉石產業上,臨武縣將堅持標準和規劃先行,實行保護性開發,控制一級市場,規範二級市場,放開三級市場。遵循“經濟規律、市場規律”,以“政府引導、政策扶持”為先導,以“品牌引領、市場運作”為抓手,以“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為路徑,立足資源優勢,引進戰略投資;加大政策扶持,打造創業窪地;依託專業園區,培育產業集群;強化協同合作,構建服務體系;著眼高精專優,構築人才支撐。突出抓好寶玉石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重點突出縣寶玉石文化產業園建設,推動寶玉石產業向專業化、標準化、規範化、品牌化、高端化發展,形成資源集約、行業集群、企業集聚的寶玉石產業發展格局,形成年產值達100億元、稅收過億元的全產業鏈。(來源:郴州日報 記者 陳駿原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