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誉村长”乡愁背后的故事

一位“名誉村长”乡愁背后的故事

位于正安县安场镇的自强村

编前提示:郑传楼原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副巡视员。1999年,时任贵州省农业厅机关党委副书记的郑传楼,出于对家乡的关爱和对“三农”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在父老乡亲的热切期盼下,毅然担当了没有一分钱报酬的正安县自强村“名誉村长”。为了家乡的发展,1988年以来,他跑部门、找资金,1991年,首先帮助自强村修建了7公里的村级公路,经全村几百劳动力三年多的努力,修起了连接外界高18米,跨度33米的“虎跳桥”。接着,又动员乡亲们户均集资60元,全村老幼一起上山,经半个多月的时间,挖水池埋水管,把自来水引进各家各户。

1994年,郑传楼又多方奔走,四处求援,在得到航空工业总公司万名职工捐赠15万元、省教育厅支持10万元以及国家教委、省民委以及社会各界支持70多万元的教学设备后,建成了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向阳民族希望学校,解决了附近8个村农家子弟入学问题。

2004年,共青团贵州省委受郑传楼矢志不渝反哺故乡担任"名誉村长"事迹的启示,根据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的感人意境,创意推出了一项大型社会

公益活动动,弘扬中华文明,反哺故土亲人,充分发挥“亲情、乡情、友情”情感纽带,激发赤子情怀、感召游子反乡,共同促进家乡经济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形成了“花开贵州、情动全国、香飘海外、灿若朝霞”的发展局面。

郑传楼也因此荣获2007年遵义名城十佳奖、贵州都市人物十佳奖、2006年度全国“三农”人物十佳提名奖,被共青团贵州省委授予“春晖行动—优秀春晖使者”。

2016年,郑传楼退休后,依然为了家乡的发展尽心尽力。

一位“名誉村长”乡愁背后的故事

号召乡亲们铺就致富路

​初识郑传楼书记,是上个月,在我们公司办公室。他的大名,在我们家乡,可谓家喻户晓。

因本人跟随父母一直在外读书,所以只闻其人,未见其人的。看我面生,眼前这位慈眉善目的长辈,便主动问起笔者是哪里人?在公司的实习岗位和情况?得知笔者也是来自正安县安场镇自强村的小老乡时,书记微笑的面容与话语对我也显得更加亲切。

在我们全村700多户人家,3000多人口的心目中,为之骄傲而自豪的“自强村”,能有今天的面貌,不仅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的帮扶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更离不开30多年来,这位长辈的付出与坚守。

与书记聊到我们的家乡自强村时,话到动情之处,笔者仿佛从他湿润的眼神中,读懂了家乡这位名誉村长乡愁背后的故事。也更加感受到他对帮扶家乡的那份初心与那份难忘乡愁的不舍情怀。

乡愁与童年的故事,无论多远,往往与心灵深处是连接在一起的。12岁那年,他离开故乡(当时的包家坡),临别时,同龄小朋友拉着他的衣物哭着不让走,父老乡亲背着他家的行装,泪流

满面地送他们出村外很远很远,这一感天动地的离别场面,让他刻苦铭心,永生难忘。童年的他,暗自立志,长大后一定要带着乡亲们摆脱贫苦,改变家乡面貌。

童年的誓言,梦想成真了。30多年来,舍小家、顾家乡的他,难免会招来一些不解之人的非议、嘲笑……但这些,他依然能够理解,工作之余,除了四处奔走外,依旧返乡带领乡亲们追梦。

一位“名誉村长”乡愁背后的故事

2004年帮助乡亲们产业结构调整,芋头丰收。

妻子“三哭”让他终身难忘

“这一生,我要感谢很多人,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我一个人很难走到今天这一步。当然,最应该感谢的,是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妻子。”聊着聊着郑书记说到这,不禁扭过头去,用手遮了一下眼眶打转的泪水。我递了一张纸巾,默默地聆听着,但他的眼眶还是不由得打起转。

他轻轻叹了一声:“我知道,我亏欠她太多了。30多年来,她为了我哭泣三次,一哭,就是一个多小时,让我终身难忘。”

“古人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女人也如此。妻子第一次哭泣,第一次是1986年春节,女儿才两岁,我和她带着女儿回老家自强村看望年迈的奶奶时,当时不通路,不通桥,步行10多公里,还赤脚过河,她脚背被冰冷的河水刺激裂开了长长的几道伤口。一路上她都没有喊疼,咬着牙走完了剩下的几里路。回到家中发现她走路不太对劲,一问一问才知原委,我既心疼又无奈,我当时背着孩子,无法同时顾及她,心里很是愧疚。”

他沉默了许久,心想也是,妻子生在城市长在城市,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下,能咬着牙坚持走了十多公里的烂泥路,在寒冷刺骨的天气赤脚过河,路上没有一句抱怨,一句不满。心里是既感动又无奈。

“回到村里,看到乡亲破旧的房屋和缺吃少穿的现状,加上她路上的经历,她忍不住哭了,当时她就把带去的钱,全部给了乡亲,回来时,还是在县城的亲戚那里借钱坐车回贵阳。”

他的妻子后来跟他说,乡亲们吃不饱穿不好,她看着心疼,看到年迈的老人和孩子,就会想到自己的父母和女儿,她于心不忍。

“后来我回老家帮扶乡亲,她给矛积极的支持,不仅送良种,还为为乡亲义诊。”说到这里,她脸上不禁洋溢起幸福而自豪的笑容。

一位“名誉村长”乡愁背后的故事

郑传楼了解乡亲们种植的经果林产量情况

第二次是1993年6月的一个星期一,因我双休日回老家劳累过度,星期一早上又要送女儿上学,不料从床上起身时一头栽倒,不省人事。而此时,爱人已出门到单位上班去了,女儿见此状,被吓哭了。尽管他给女儿再三强调要保密,晚上,女儿还是忍不住向她妈妈说起了他晕倒的事,妻子听后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她哽咽的说道:“你的健康不是你个人的,是家人的呀!我们支持你帮扶家乡,不等于你连命都不要了!你不为自己着想,你也要为我们着想啊,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你叫我们母女俩咋个过。”

“第三次哭泣,是1997年10月国庆黄金周的一天,我回老家协调乡亲人畜饮水的事,耽误了一天时间,没有及时回到家中。而就在我回乡期间,91岁的老外婆病重不幸逝世,当时通讯方式很难联系上我,为办后事,妻子忙前忙后,也没个商量的人,硬是一个人全扛了下来。我也没能按时回贵阳给老人遗体告别,她埋怨我,一见到我,就伤心的哭了起来。”郑传楼也因对不起去世的外婆并下跪也哭了起来,也为赔罪。

一位“名誉村长”乡愁背后的故事

郑传楼在村里的山坡上了解周边的生态建设。

铁骨男儿也柔情 只因怀揣感恩心

正所谓,铁骨男儿也柔情,只因怀揣感恩心。听着郑书记一边回想往事,一边真诚的跟我分享自己的经历,我能从他低沉而颤抖的声音中,深深的感受到他当时那种悲痛而又无奈的心情。整个唠家常的过程,郑书记一直都非常的和蔼可亲,而且一直和我眼神互动交流。可是,那一刻的他,眼神却有些躲躲闪闪,我仔细一看,老人家的眼眶已经润湿了大半,泪珠一直滚动着,一不小心,还是掉了下来。

看着郑书记润湿的眼角,我不禁鼻子一酸,轻轻的说:“书记,老人在天之灵一定不会埋怨您的,因为您是为乡亲办大事,为社会办好事,她会为您骄傲、为您自豪。您是她最懂事的外孙。”

“孩子,你不知道。就是因为她非常的关心我们,鼓励我们,这么多年来对我们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一想到这些我心里就很难过。”郑书记摇摇头,耷拉着脑袋像个孩子一样委屈的说道,“我赶回去的时候,他的遗体已经火化了,看到的只有一个牌位。我当时心里真的崩溃了,一口气儿堵在喉咙里上不来下不去,扑通一声就跪下去了。我回乡之前还是好好的啊!怎么……”

一位“名誉村长”乡愁背后的故事

聊到这儿,郑书记再也难掩决堤的泪水,说不出话来……此时,我也不知如何安慰他。给他递了一杯茶,一包纸巾,紧紧地握着他的手,我无法说出我对他的崇敬之情。或许,在他心里,他的泪水并无法冲淡曾经留下的遗憾和愧疚。

聊天中,他一直都是那么的温文尔雅,和蔼可亲,让人觉得,更像是在家中喝着茶唠着家常的长辈。

在聊到我家中的情况时,听我说到爸爸妈妈都在外地打工后,他用恳切而期盼的眼神告诉我:“孩子,现在通讯设备发达了,一定要经常给你爸妈打电话问好。要珍惜,要感恩,要知足!父母只有一个,故乡也只有一个,就像生命一样,只有一次!”

不知为何,当郑书记说出这句话时,我忍不住酸了鼻子,郑重地点了点头。

文/王林爱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杜一鸣 签发/冯秘(本文系作者独家授权发布,转载需署名出处或联系贵州黔山情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新媒体中心0851-8676344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