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骨”現身“演”名著,《一本好書》也是一場好戲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有多久沒有認認真真讀過一本書了?必讀書單列了長長一串,心血來潮時書買了一本又一本,但最終只是放在書架上蒙塵,我們渴求文化滋養卻依然對枯燥的紙張、厚重的書本提不起興趣。目前正在江蘇衛視熱播的《一本好書》告訴觀眾,原來書還可以這樣讀。


“戲骨”現身“演”名著,《一本好書》也是一場好戲



表演嘉賓來頭不小,光看名單就讓人安心

近幾年,熒屏上關於讀書的文化類綜藝並不少見,《朗讀者》《閱讀·閱美》等節目都是有口皆碑的代表。《一本好書》獨特之處在於“場景式閱讀”,節目以小劇場表演、演員片段朗讀、影像圖文插播等手段,呈現出了書中的情節衝突和優美語言,用最容易讓人接受的語言展現經典名著的魅力,並引發了觀眾的讀書熱情。

節目對十幾部世界經典名著濃縮還原,邀請趙立新、王勁松、王洛勇等“戲骨”級別的演員擔任薦書人,在節目中以表演的方式演繹名著內容。此外,節目還利用第二現場設計品書人視角,邀請了朱大可、吳伯凡、蔣方舟、止庵等知名作家學者探討書中場景,為觀眾提供多元解讀。《一本好書》比只講詩詞歌賦的文化類綜藝更活潑,比《我就是演員》等單比演員演技的表演類節目更有文化價值。

在目前已經播出的節目中,趙立新飾演的作家毛姆與黃維德飾演的畫家斯特里克蘭德曾在激烈的演技對撞中闡釋了名著《月亮與六便士》對夢想和現實的理解;王勁松飾演的萬曆皇帝在講述《萬曆十五年》時,用大段獨白展示了自己的超強臺詞功底;學者朱大可、蔣方舟對同一名著不同的想法也加深了觀眾對名著的理解……每期節目只“表演”一本書,知識點密集、“乾貨”不少。


“戲骨”現身“演”名著,《一本好書》也是一場好戲


晦澀名作獲“新生”,有文化價值的節目很好看


不論是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還是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亦或是劉慈欣的《三體》,出現在《一本好書》的這些作品要麼與我們有文化差異,要麼就是離我們年代久遠,或者是晦澀難懂的作品。但在演員的演繹下,這些與年輕觀眾有距離感的作品有了新的表達方式,其蘊含的藝術魅力讓人難以忽視,在節目播出後,《月亮與六便士》甚至登上了網上購物平臺的熱銷產品榜。與競技類文化綜藝的灌輸式教育相比,《一本好書》的推薦式文化普及方式更容易讓觀眾接受。

值得關注的是,作為文化類綜藝節目,除了文化價值之外,節目中是否存在決定的“一言堂”同樣備受關注。節目播出到現在,趙立新、王勁松等演員的演技備受關注引發了不少熱點話題,而蔣方舟等文化學者的獨到點評也吸引了觀眾的目光。在蔣方舟點評《月亮與六便士》時表示“月亮與六便士分別代表了夢想與現實,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月亮。”就曾引發了網友的熱議,節目播出後有觀眾表示自己對這個講解“不敢苟同”:“再平庸的人也曾有過夢想,即使是一瞬間,也算是月亮升起過”。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於經典名著都會有不同的理解,《一本好書》只能展現部分學者的觀點,節目內容存在爭議在所難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