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眼前的自然美景,不求金山銀山,但要綠水青山

人類可以通過改變自然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但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人類統治自然界決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日益深人人心的今天,面對我國水資源領域存在的種種問題,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轉變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成為治水實踐的必然選擇。當然,這種選擇不是遙遠過去的簡單重複和迴歸,而是全面的發展和昇華。

珍惜眼前的自然美景,不求金山銀山,但要綠水青山

紫荊樹

春天從這美麗的花園裡走來,/就像那愛的精靈無所不在;/每一種花草都在大地黝黑的胸膛上,/從冬眠的美夢裡甦醒。 ——雪萊

一、品讀《紫荊樹》經典故事,知曉人與自然存在許多奧秘關係

以前有個姓田的老人,他死之後,三個兒子決定分家。他們將家產分為三等份,別的財產都已分妥,唯剩一株紫荊樹不好處理。他們商量了半夜,議定次日將樹截為三段,每人分一段。但這樹好像有靈性,第二天去截時,它已經枯死了。三兄弟十分震驚,認為是天地鬼神的暗示,逆天而行會招致不詳,於是決定不再分樹,紫荊樹立刻復活了。他們大受感動,把已分開的財產又合起來,從此不再提分家之事。

人與自然之間,有肉眼看不到的很多奧秘。假如人們彼此不和,引發紛爭與戰亂,外境上也會出現風雨不順、五穀不熟等惡兆。人類要想快樂地生活,並非希求錢財就能得到,而要從自身修養、隨順天時等方方面面加以調整

珍惜眼前的自然美景,不求金山銀山,但要綠水青山

燦爛的夏天

瞧,田野處處金光閃耀,這是因為太陽之子——燦爛的夏天已經來到。 ——詹·湯姆遜

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類總結經驗教訓後的必然選擇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的急劇增加,人類經驗和知識的積累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工業革命以後,人類改造自然、影響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人定勝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強,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肆無忌憚地掠奪式開發利用,同時把自然界看成是一個無底的垃圾箱,毫無顧忌地向其中排放廢水、廢渣、廢氣。

近幾十年來,我國“改天換地”行動空前,為了負載過多的人口,爭取更多的空間,生產足夠的糧食,人們侵佔河灘,圍湖造田,毀林(草)開荒;為了滿足快速增長的用水需求,人們建起一個又—個蓄引提工程,可以讓黃河斷流,讓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層疏幹,利用每一滴水;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汙水、廢水不經處理,隨意排入江河湖泊。

珍惜眼前的自然美景,不求金山銀山,但要綠水青山

昆蟲的嗡嗡

昆蟲的嗡嗡聲中自有一番夏天的韻味。 ——蘭道

三、不求金山銀山,但求綠水青山

隨著近幾十年的飛速發展,在城市中,霓虹彩燈替換了那參天大樹,高樓大廈替換了那綠油油的草地,游泳池替換了那澄澈的小河。只剩下那最後幾絲綠色在彩色的城市顯得悲哀而淒涼。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這個城市,能看到綠色幾乎成了一種奢侈的享受。樹木不見了,剩下光禿禿的樹樁;昔日的小溪不見了,只有一條臭烘烘,浮滿死魚、垃圾的小溪。由此,可有效遏制不顧生態環境影響而追求經濟增長的“外部性”動機,確立各行為主體承擔生態維護和生態環境治理的責任,並輔之以激勵和處罰機制,遏制有關生態環境領域的“搭便車”行為,才能還我們青山綠水。

珍惜眼前的自然美景,不求金山銀山,但要綠水青山

廢水

大自然和智慧在任何事物上都不存在分岐——玉外納

四、破解環境保護難題,為實現中國夢奠定堅實的生態環境基礎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重建良好生態、再造優美環境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責任。當務之急,要把解決直接損害群眾健康的環境汙染問題作為重中之重,有效遏制亂排汙、偷排汙等環境違法勢頭。同時,要加快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

美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曾說過,生態問題如不解決,人類將生活在“幸福的墳墓”中。過去我們已經為經濟增長付出了環境代價,未來建設美麗中國任重道遠。只要我們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觀念,切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就能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並舉雙贏。

珍惜眼前的自然美景,不求金山銀山,但要綠水青山

聆聽大自然的教誨

到廣闊的天地中去,聆聽大自然的教誨——布賴恩特

總而言之,讓我們行動起來,從旁觀者變為建設者,為保護青山綠水、建設美麗中國而攜手努力,把綠色留給子孫,把希望帶給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