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IOE到去SOS 是口號還是延續?

你聽過去SOS嗎?我想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聽說,但你一定聽過去IOE,當年去IOE熱潮轟動一時,去掉IBM的小型機、Oracle數據庫、EMC存儲設備,去SOS猶如當年去IOE的翻版,幾年過去了去IOE的企業是否還好?一波未平風煙再起,去SOS到底會成為口號還是去IOE的延續?

什麼是去SOS?就是去掉SAP、Oracle、Salesforce等軟件系統,據說這次行動是某油品等國字頭企業帶頭,正在秘密研發新一代國產管理軟件系統,準備擺脫掉對SAP、Oracle、Salesforce等國外軟件企業管理系統的依賴。

如果翻看當年去IOE,我們不難發現,去IOE始於阿里,但是行動聲音最大的卻在金融銀行業,為此,銀監會還特意發佈了39號文件,其總體目標要求到2019年,安全可控信息技術在銀行業總體達到75%左右的使用率。

如今2019年大限將至,不知道75%的目標實現幾何?

甚至連最初提出去IOE的阿里也開始閉口不提,去年阿里發佈了自研的新一代數據庫PolarDB,完全兼容現在流行的開源數據庫MySQL。有人說阿里已經完成去IOE的目標,口號就無須再喊了。

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早年阿里提出去IOE是因為它不能滿足業務高速發展的需求,阿里也帶動了一批公司從傳統IT架構轉型到互聯網架構,並逐漸從互聯網企業蔓延到傳統企業。

近年來,阿里的業務重心開始著力於雲端,而云計算業務與去IOE又不是一個矛盾體,況且與IOE廠商還有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在2016年,SAP就與阿里雲牽手,而今年又傳出阿里將與Salesforce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這一切都表明,這個世界沒有永恆的對手,只有永恆的利益。無論當年去什麼,去掉多少。

而在銀行業率先行動的去IOE,到底進展如何呢?

雖然現在很少聽到銀行業內人士公開探討去IOE的情況,但是從當年某銀行系統廠商人士曾接受《財經》媒體時表示,去IOE受影響衝擊(最大的是硬件部分,核心系統廠商的產品還沒有被排斥,而對於一些大型銀行來說則很難選擇,因為處理海量數據的大型機需要具備極高的穩定性。整體來看,硬件領域的外資企業受到一點衝擊,核心系統軟件包的廠商則相對影響不大。

還有多位分管銀行IT系統的高管也表示,因國外廠商產品價格較貴,銀行並不願意依賴國外廠商,但是出於安全、成本、系統複雜性等方面考慮,銀行並不會為了去IOE而去IOE,銀行會利用系統折舊、更新換代之時選擇有安全保證的國內產品作為替代。一般銀行系統更新換代的週期時間是五年,所以,銀行去IOE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如今,我們再翻看去IOE的新聞,基本上也只停留在2016年,而最近聲音更是少的可憐。

有人說去IOE當年去掉了一些硬件,比如IBM的小型機設備,但是去SOS是去IOE的升級延續,雖然少了當年斯諾登事件助推,但是五年一個週期,從去IOE升級到去SOS,可以看出,我們在實現國產、自主、可控的道路上仍然任重而道遠。

那麼,你怎麼看去SOS行動?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為什麼在中國軟件無法複製美國神話?原因到底在哪裡,HUAWEI CONNECT 2018誠邀SaaS創業者,共同探討中國SaaS軟件未來的發展。請點擊“閱讀原文”參與報名。

从去IOE到去SOS 是口号还是延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