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威復材:國內碳纖維行業領軍者,軍民融合的典範

國內碳纖維行業領軍企業

光威復材:國內碳纖維行業領軍者,軍民融合的典範

碳纖維產業鏈完整佈局

光威復材主要從事碳纖維、碳纖維織物、碳纖維預浸料、碳梁和相關設備的研發、生產與銷售。公司於2017年9月1日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成為國內第一家登錄A股市場的碳纖維企業。(來源:化工最有料;ID:XM-ZYL)

光威復材:國內碳纖維行業領軍者,軍民融合的典範

光威復材發展歷程;來源:公司官網,最有料

公司下游應用領域主要分軍工和民用兩大板塊。軍工包括航空航天、兵器裝備、電子通訊等;民用板塊包括風電葉片、船舶製造、軌道交通、汽車零部件、高端體育用品等領域。

公司現有碳纖維產能605噸,碳纖維織物產能60噸,碳纖維預浸料產能465.3萬平米,玻璃纖維預浸料產能800萬平米,製品碳梁產能288萬米,是國內領先的碳纖維生產企業,主要客戶包括航空航天領域的軍工企業、風電領域巨頭Vestas及各大漁具廠商等。

業績穩步增長,企業盈利能力領先

公司2017年實現營收9.49億元,同比增長49.9%,實現歸母淨利潤2.37億元,同比增長18.8%。其中:

▶▷軍品收入繼續穩定增長,全年實現5.26億元,同比增長11%,佔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從上年的75%下降至報告期內的56%,下降19%個百分點,業務結構更趨健康;

▶▷民品收入快速增長,同比增長161%。其中碳纖維預浸料同比實現49%的增長,由公司為維斯塔斯開發並生產的風電碳梁快速上量,全年實現2.6億元銷售,同比增長698%,成為碳纖維大規模工業應用的成功案例。

光威復材:國內碳纖維行業領軍者,軍民融合的典範

2014-2018公司營業收入及淨利率;來源:公司公告,最有料

2018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6.51億元,同比增長32.59%,其中軍品業務穩定,銷售收入3.37億元,同比增長5.05%;民品收入增長迅速,同比增長82.70%,民品增長主要系公司為維斯塔斯開發生產的碳梁業務規模增大所致,銷售收入2.16億元,同比增長146%。

軍品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比例為52.27%,同比下降13.30%,民品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比例為47.73%,同比增長13.30%,公司業務由軍品為主逐漸轉為軍民業務齊頭並進的良好發展趨勢;公司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14億元,同比增長40.37%。

公司核心業務是碳纖維及織物,其收入始終佔公司營收總額的50%以上,主要因為國家航空航天領域的投入增加,對碳纖維及織物的需求不斷增長。


碳纖維應用領域逐步成熟,發展潛力巨大

碳纖維應用廣泛,國內發展相對滯後

與傳統金屬材料相比,碳纖維在拉伸強度、彈性模量、比密度以及耐腐蝕性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

光威復材:國內碳纖維行業領軍者,軍民融合的典範

常見材料性能對比;來源:公開資料,最有料

根據原絲種類,碳纖維主要可分為聚丙烯腈(PAN)基碳纖維、瀝青基碳纖維和粘膠基碳纖維。其中,聚丙烯腈基碳纖維佔據主流地位,產量佔碳纖維總量的90%以上,粘膠基碳纖維還不足1%,瀝青基碳纖維約佔8%。

在實際應用中拉伸強度和拉伸模量是衡量碳纖維性能的兩大重要指標。由於日本東麗在全球碳纖維行業具有絕對領先優勢,國內一般採用日本東麗標準進行分類。

300/T800/T1100等為高強度產品,主要應用於民航飛機及軍用飛機的結構件,伴隨其性能提升,可應用領域更加廣闊;M40J/M55J/M60J等為高模量產品,主要應用於晝夜溫差大的太空環境,比如衛星的結構件等。

全球碳纖維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日本和美國是全球該行業的領跑者,前期主要用於軍工和航天領域,2017年全球碳纖維在風電葉片、航空航天、體育休閒、汽車等領域作為結構件材料有著廣泛應用。據CCeV數據,2017年全球碳纖維需求量約7萬噸,CAGR(2012-2017)為10%。

光威復材:國內碳纖維行業領軍者,軍民融合的典範

2017全球碳纖維需求分佈;來源:賽奧碳纖維

國內碳纖維市場由於供應受限(尤其是高端領域和產品),應用市場開發進展較慢,主要下游趨於低端,2017年51%需求來自於體育領域,航空航天市場僅佔約 2%需求。

2017年我國碳纖維表觀需求量約2.35萬噸,同比增長20.1%,其中進口量仍佔68%,國內產量0.74萬噸, 同比增長106%。

光威復材:國內碳纖維行業領軍者,軍民融合的典範

2017年中國碳纖維需求分佈;來源:賽奧碳纖維

全球碳纖維產能集中,國內高端依賴進口

全球主要的碳纖維生產商主要包括日本東麗、德國 SGL、 美國Zoltek(2014年被東麗收購)、日本三菱麗陽、 日本東邦、 臺塑、 美國Hexcel、 美國 Cytec 等。

全球碳纖維市場依然由日美企業佔據主導地位。 日本是全球最大的碳纖維生產國,世界碳纖維技術主要掌握在日本公司手中,其生產的碳纖維無論質量還是數量上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日本東麗更是世界上高性能碳纖維研究與生產的“領頭羊”。

日本的三家企業:東麗、東邦、三菱麗陽目前擁有全球 PAN 基碳纖維50%以上的市場份額。碳纖維產業中,東麗株式會社是世界第一大碳纖維生產商,不僅產量和銷量位居第一位,而且控著世界高端碳纖維需求市場份額。

2008年以來全球碳纖維理論產能穩步攀升,2017年為14.7萬噸,主要增量來自三菱及東邦的擴產。從產能角度而言,2017年日本東麗和其收購的Zoltek佔31%,是業內龍頭企業。

光威復材:國內碳纖維行業領軍者,軍民融合的典範

2017年全球碳纖維產能分佈;來源:CCev,最有料

我國碳纖維產業產能擴張迅速,陷入“有產能無產量” 困境。2017年根據理論產能數據,主要生產企業包括中復神鷹、江蘇恆神、威海拓展(光威復材子公司)等,合計產能 2.6 萬噸。

據賽奧碳纖維,2017年國內碳纖維企業產率僅28%,遠低於全球平均約50%的產率,且產品在高端領域應用偏少。而在相對高端的T800、T1000及M50J以上級產品方面,由於涉及航空航天等高端軍用領域, 國外企業仍然對國內實施封鎖, 國內企業未來發展潛力較大。

軍民融合典範,碳纖維佈局超前

公司在全產品線、多型號級別的產品上都實現了國際突破,是國內行業標準制定者。公司經過十幾年的研發,目前T300級碳纖維軍品產品已穩定供貨十年,軍品供貨量遠遠高於同行其他公司;T800級碳纖維正在配合下游新一代軍機驗證,未來產品定型後有望持續放量。

●2014年公司作為主要研發單位承擔了國家863 計劃“M55J 級”碳纖維製備項目;

●2015年公司開始T1000級高端碳纖維研製;

●2016年公司T700S級碳纖維進入試運行;

●2017年公司T800H一條龍項目進入工程化試驗,M40J一條龍項目產品性能完全達標, M55J項目突破工程化關鍵技術,正在配合應用單位進行復材性能評價。T1000級碳纖維產品性能達國外同行水平。另外24K大絲束項目實現小批量生產,並通過下游風電碳梁項目的認證。


下游高端行業需求驅動碳纖維市場快速增長


航空航天領域

在民用航空領域,碳纖維複合材料被廣泛應用在機翼、機身等受力大、尺寸大的主承力結構中。

例如,目前世界最大的客機空客A380機身重量的22%為碳纖維複合材料,並將其成功應用於機翼與機身主體結構連接處中央翼盒,僅此一項就比鋁合金材料減重1.5噸,燃油經濟性優於競爭機型約13%,大大降低了運營成本。

我國國產大型客機中國商飛C919的機尾和側翼也採用了碳纖維複合材料,佔整機質量的12%。軍用航空方面,碳纖維已應用在戰績機身、主翼、垂尾翼、平尾翼及蒙皮等部位以起到減重作用,目前國內外也不斷在先進戰機中提升碳纖維複合材料的使用比例。

光威復材:國內碳纖維行業領軍者,軍民融合的典範

複合材料在軍機佔比逐漸提升;來源:unima新材料網,申萬宏源證券,最有料

汽車輕量化領域

碳纖維具有比模量和比強度高、減重潛力大、安全性好等突出優點,在汽車領域的滲透率在不斷提升。

2014年寶馬i3全碳纖維車身電動車量產,成為第一個大批量使用碳纖維作為車身材料的整車廠商。寶馬i3整車重量僅為1195公斤,相比傳統電動車減輕250-350 公斤,同時具備最高性能的碰撞安全保護,電池容量僅20kwh,續航里程達160公里,比傳統電動車續航里程提高52%。

據賽奧碳纖維統計,2016年汽車領域對碳纖維需求量約9000噸,預計2020年需求有

望達1.1萬噸。

風機葉片大型化推動碳纖維需求增長

據測算,當風機葉片長度超過40米時,採用碳纖維將比目前主流材質玻璃鋼更為經濟,風電葉片已成為全球碳纖維需求量最大的細分市場,未來發展潛力依然巨大。

全球最大的風電整機廠商是 Vestas(公司民用碳纖維重要客戶),2016年以15.5%的市場份額連續位居第一,它也是業內應用碳纖維製造風電葉片的重要推動者,其他重要廠商還包括GEMESA、Nordex和GE等。

隨著碳纖維成本的下降,民用市場將逐步進入爆發式擴容階段,利用資本市場的先發優勢擴產加碼民用領域。 一直以來公司採用“軍品優先戰略”優先滿足大量軍品訂單的產能需求,民用領域市場需求受到抑制而並未有所表現。

目前各民用細分領域碳纖維成本均已進入下降通道,民用市場將進入爆發式擴容階段。公司抓住機會,利用上市募集的資金擬擴產千噸級民用市場, 加碼佈局民用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