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政坛“女常青树”追忆“1号工厂”:深感自豪

中新社澳门11月22日电 题:澳门政坛“女常青树”追忆“1号工厂”:参与改革开放我深感自豪

中新社记者 龙土有

“祖国的改革开放已历时40周年,它的成就举世瞩目。作为改革开放的参与者,我深感自豪。”澳门特区立法会原主席曹其真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澳门政坛“女常青树”追忆“1号工厂”:深感自豪

图为澳门特区立法会原主席、珠海香洲毛纺厂总负责人曹其真女士。中新社发 钟欣 摄

曹其真生于宁波,长于上海,1968年从法国留学回来后到澳门定居。1976年跻身澳门第一届立法会,是当时唯一一位直选女议员。1999年10月,曹其真当选为澳门特区第一届立法会主席,之后连任第二、第三届立法会主席,现为全国政协常委,被誉为澳门政坛的“女常青树”。

其实,曹其真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珠海香洲毛纺厂总负责人。

香洲毛纺厂被称为改革开放前的“1号工厂”,是曹其真的父亲、香港永新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人称“毛纺大王”的曹光彪创办的。

“我的父亲虽已离开中国内地30年,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为建设国家贡献力量的愿望始终是卅年如一日。”曹其真说,1978年初夏,她父亲曹光彪决心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先行者”。

他亲笔撰写了一份在珠海兴建一家毛纺厂的意向书呈交给国务院,很快获批准以“补偿贸易”的形式在珠海兴建香洲毛纺厂,永新企业有限公司也和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签订了“针字第一号”的协议书。

“父亲在协议书上承诺,将原本准备在澳门安装以扩充生产的4套全新毛纺机和在珠海兴建的厂房作为第一笔投资。他还说建造厂房、安装机器、培训工人、工厂管理工作等由我负责。”曹其真说。

接受父亲指派后,曹其真拎着简单行李,从澳门驾车穿过简陋的拱北口岸和泥泞的道路,来到珠海,开始筹建香洲毛纺厂。

曹其真第一时间约见了负责落实执行“针字第一号”的广东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负责人,商讨选址建厂房事宜。

“其实当时在珠海选址是再容易不过的事,因为当时的珠海几乎没有什么厂房,空地十分多。我们的选址和厂房兴建都很快就完成了,4套全新的毛纺机器也很快在厂房安装起来,进行得十分迅速和顺利。”

可困难还是随之而来。曹其真忆述:“在机器安装完毕后,我们随即对新招工人进行培训。但由于新招的工人大部分都是洗脚上田的农民,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个人素质都与现代产业工人相差甚远,根本听不进培训教员的话,一有空就蹲在工厂门口谈笑聊天,有的甚至上班时间出去游泳、回家睡觉或去干私活,工厂卫生环境也极差。”

眼看离投产的日期渐近,曹其真心急如焚,她约广东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负责人员到珠海开会商讨解决办法。在会上曹其真把厂里的实际情况向他们通报,但对方根本就不相信曹其真的话,还说“你们资本家就是唯利是图”。曹其真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火,拍桌而起,双方不欢而散。

“由于当时国家还未正式宣布改革开放,深圳、珠海特区尚未成立,很多政策也未落实。人们对境外资本家普遍怀着不信任的态度。”曹其真说,“所以双方出现矛盾不足为奇。”

后来在上级部门的协调下,双方经过协商,达成在厂内执行劳动、安全和管理方面纪律的协议。广东省政府也破例特批让香洲毛纺厂工人前往澳门接受培训,珠海市也派出工作组协助整顿。

1979年11月,香洲毛纺厂正式投产。投产那天可谓“风光无限”,驻香港、澳门的57个国家领事馆人员受邀前来参加,500多家厂商代表和新闻记者也闻讯赶来,不少报纸以“香洲毛纺厂——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为题,报道了这一新闻。

香洲毛纺厂投产后,效益比预计好得多,原定5年收回投资,结果仅用3年就收回了。按照“补偿贸易”的协议,收回投资后,香洲毛纺厂就归国家所有。有了香洲毛纺厂的先例,中外合资企业自此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内地涌现。

曹其真说:“香洲毛纺厂虽然是一个规模不大的工厂,但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例,意义非凡,其影响也极其深远。我个人非常幸运能有机会直接参与开办和管理工作。现在每当我回忆那段经历时,都有回味无穷的感觉,也为自己人生中曾有这么一段不寻常的经历而感到无比的光荣。”(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