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教師:老師對學生的言傳身教,遠不只在課堂

资深教师:老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远不只在课堂

又到教師節

尊師重教的氛圍,一年之中,此日最盛

感恩老師,感謝學校,展望未來

......

一片念師恩的聲音中,有沒有人想過

在一個師者心中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怎樣的教育才是好教育?

怎樣的孩子才是理想的樣子?

今天,一位資深教師在《人民日報》刊文,

講講她心中最好的教育。

资深教师:老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远不只在课堂

掌握教育的藝術


劉麗萍

每年開學季,親朋好友們聊天都會進入“教育時間”。從你家娃的學習成績到她家孩子的課外特長,從這所學校的特點到對那位老師的評價……可以說,每個家長的心裡都有對孩子成長的深情厚望,都有對教育質量的深切追求。

作為一名從教20多年的老師,我本身也是一名孩子的家長。身邊人對教育的強烈關注,讓我感受到教師職業的光榮與壓力。教育的目的是什麼?究竟怎樣的教育才是好教育?這些疑惑,促使著我在工作中環顧身邊的榜樣,思考生活中發生的現象。

曾有一位同事的孩子面臨升學,在兩個學校的選擇中猶豫不決。辦公室裡的老師們根據學校條件、離家遠近、往年成績等因素給出建議。然而,平時話不太多的一位老師卻說,“你想你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選擇什麼樣的班主任”。的確,老師對學生的言傳身教不只在課堂,教師的幽默、豁達、善良等品質,會與知識一道傳遞給學生,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资深教师:老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远不只在课堂

在言行舉止中盡顯教育藝術,在舉手投足間與孩子打成一片,應該是每一名教師的必修課。在我們學校裡有一名退休教師,被稱為“放風箏的老人”,如今已80多歲了。即使學校搬了新址,學生換了一撥又一撥,只要那個頸背微駝的身影推著老舊自行車帶著風箏出現在校園,孩子們總是會熱情捧場,開心地叫他“王爺爺”,叫得多了,連我們老師也都跟著叫“王爺爺”。王老師一輩子教書育人,退休後也熱心地為學校捐物捐錢,在學校成立美術、科技小組,給學校栽種花草,一直是我們學校的校外輔導員。

每年春天,王老師都會來學校教孩子們做風箏、放風箏,到了做風箏的那天就是孩子們的“校園狂歡日”。風箏放飛的那一刻,孩子們的眼睛明亮燦爛,拽著風箏在操場上盡情奔跑。孩子們自己做的風箏其實說不上有多精美好看,但那一份隨著春風起飛的夢想羽翼、一段有趣又有意義的非凡體驗,成為孩子們童年時光裡濃墨重彩的一筆,化為滋潤成長枝丫的養料。

王老師的故事從一個側面告訴我們,尊重孩子的天性,符合教育的規律,才能將孩子培養成理想的樣子。“你想你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每一個家長最初都會有身體健全、健康成長的樸素答案。然而,在對現實競爭的焦慮中,期望越來越多、要求越來越高,知識、涵養、才藝……恨不得孩子十八般武藝樣樣在行。有人說,孩子的生活被家長和老師聯手設計成了精準的網格狀。一個個“張小盒”“李小盒”,每天奔波於課堂學習和課外培訓,這樣的教育方式,顯然有違教育的目的和成長的初衷。

资深教师:老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远不只在课堂

第三十四個教師節如約而至。其實,無論理念如何進步、技巧如何更新,好的教育一定是豐富而又簡單的藝術,始終是幫助孩子發現純粹、找到自我。因此,放下焦慮,鼓勵孩子保持昂揚向上的狀態,愉悅自己並快樂他人,如此才能發揮教育的力量,讓孩子們長大後,即使跋涉了千山萬水,歸來仍是赤子。

原文刊載於9月10日《人民日報》 評論版

作者:劉麗萍(浙江省永康市人民小學教師)

本期統籌:馬琳 林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