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背上的殼是怎麼來的?

很多人喜歡收集寄居蟹的殼,因為大多數寄居蟹生活在其他小動物留下的空殼中。如果拿走寄居蟹的殼,他們會馬上找到新“房子”繼續生活。

而蝸牛不一樣,他們一輩子只有一個殼,離開背上的殼意味著死亡,那麼蝸牛的殼究竟怎麼來的呢?與其他動物的殼有什麼不同?


蝸牛背上的殼是怎麼來的?


世界上大約有43,000種不同種類的蝸牛,我們熟悉的蝸牛生活在陸地或池塘中,但還有一些蝸牛生活在海洋。一些蝸牛通過正常交配進行繁殖,還有一些則是雌雄同體。

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都從蛋中孵化出來。一般來說,蝸牛蛋會下在疏鬆的土壤或固定在岩石中。儘管有一些是卵胎生的(意味著蛋在母體內部孵化)。

蝸牛在母體中時,殼便開始形成。“外套膜”是蝸牛等軟體動物所擁有的重要器官,它的功能是合成背上的殼。碳酸鈣是蝸牛殼的主要組成成分(儘管少量蛋白質也會混入其中)。因此,為了構建背殼,外套膜會產生電流,有助於將鈣離子轉移到殼中


蝸牛背上的殼是怎麼來的?


在蝸牛孵化前,蝸牛寶寶會長出一個原始的圓錐形殼。一旦小蝸牛離開蝸牛蛋,食物顯得尤為重要。蝸牛會本能的吞食剛剛破開的蛋殼,以補充鈣質。各年齡的蝸牛都需要繼續食用富含鈣的食物。這也軟體動物被認為是害蟲的原因之一,菠菜、西蘭花、蘿蔔都富含鈣質,可能會成為食物的主要來源。

隨著鈣質的不斷補充,殼會圍繞著原始的圓錐旋轉生長。蝸牛殼不同於烏龜殼,不含神經和血管,這些殼實際上相當於人體的肋骨、椎骨和骨盆。當殼出現破裂時,身體會更新細胞修復損傷。

蝸牛背上的殼是怎麼來的?


當然,擁有一個可以自愈的殼並不能保證絕對安全。許多鳥類喜歡吃蝸牛,就是因為蝸牛殼中含有大量的鈣。有一種深海中的蝸牛Chrysomallon squamiferum的背殼被含鐵硫化物覆蓋,顯示出奇怪的金屬外觀,以便迷惑敵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