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耳目——中國軍用雷達發展史

解放前中國雷達工業幾乎是空白。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接收了日軍100多部雷達,在南京建立了“特種電信器材修理所”。

解放後該所改為雷達研究所,只有 100多人,後又改名為“第一電信技術研究所”,屬軍委通信部領導。

50年代初,我國的雷達工業基本上就是修:修撿的日本雷達,修繳獲的美國雷達,修援助的蘇聯雷達。

50年代國家在十餘所高等院校和一批中等專業技術學校開設了雷達專業課程,開始培養雷達專業人才的搖籃。這十年間,在蘇聯援助下,我們主要仿製蘇式雷達。包括海軍警戒雷達、艦艇搜索雷達、搜索攻擊雷達、導彈制導雷達、魚雷快艇攻擊雷達和魚雷潛艇攻擊雷達等。

國之耳目——中國軍用雷達發展史

後來中蘇交惡,撤走專家,我國開始走自主研發之路。60年代成立了國防部第十研究院,即軍事無線電電子學研究院,領導雷達和有關電子技術研究,當時已有18個研究所,對雷達研製形成了從元器件到雷達整機的綜合研製力量。

“文革”期間儘管破壞嚴重,但雷達工業也沒有完全停止。此期間,雷達部門圍繞著“兩彈一星”等戰略武器和陸、海、空軍常規武器裝備現代化配套進行了各種雷達的研究、試製和生產。包括戰略反導的大型超遠程跟蹤雷達,大型相控陣雷達和超視距試驗雷達,還有為武器配套的機載火控雷達、導彈制導雷達、轟炸瞄準雷達、多普勒導航雷達、測距雷達、導航雷達、無線電高度表和轟炸雷達等。還研製了軍民通用的氣象雷達、空中交通管制雷達等。

國之耳目——中國軍用雷達發展史

改革開放後,我國雷達工業執行“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的方針。此期間我國研製成功多種新型國土防空雷達,具有全方位、全高度、全天候的脈衝多普勒機載火控雷達及機載多功能轟炸雷達,並開展了機載預警雷達的研製。另外,為艦船研製成功了艦載相控陣三座標雷達和艦艇綜合火控雷達系統。為兵器配套研製成功了炮位偵察校射雷達等等。在其它方面還研製成功一批新型雷達,如敵我識別雷達天氣雷達,近程遠程交通管制雷達、著陸雷達、成像雷達等等。

國之耳目——中國軍用雷達發展史

自從二戰以來,雷達便是現代戰爭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來源。毫不誇張地說,離開了雷達的支持,所有的中遠程武器都將成為半瞎子。因此,新中國成立後我軍的諸多戰果,也都少不了國產雷達的功勞。早在抗美援朝中,防空雷達對美機的預警就有力支持了我空軍的奮戰。60年代,依靠雷達的索敵,我軍更是多次擊落U-2高空偵察機。抗美援越中我軍裝備有炮瞄雷達和指揮儀的防空部隊共擊落敵機600多架。

在1984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越軍向松毛嶺瘋狂反撲。雙方的炮兵隔著山頭猛烈對話。然而越軍萬萬料不到,我軍採用了新型的炮位探測雷達,直接根據空中的越軍炮彈軌跡,即能精確定位其火炮位置。根據雷達指引,我軍炮兵準確地向越軍炮位壓制。不到八個小時,將越軍一個炮兵旅全部殲滅。此後,再無牽掛的我軍炮兵,更是在越軍潮水般的攻擊中築起一道“火牆”,切斷其增援,最終使其慘敗而去,從此再無反撲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