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話:溫罐

 

溫罐:是器皿,洛陽人聰明的小發明,把陶罐砌到爐子內,利用爐膛隔熱使罐內水發熱,一般水溫不燙手,可以在冬天洗臉使用。

這個陶罐不大,是過去裝水或送飯用的罐子,後來也有做瓦盆兒、水缸的匠人,直接做成“溫罐”,上面還加個蓋子,非常漂亮。

上世紀的八十年代以前,洛陽老城大部分家庭還使用的是“碎煤”也叫散煤,煤炭公司拉回來的都是“焦作無煙煤”,偶爾使用“龍門有煙煤”,這個散煤讓做飯的人煩不勝煩,廚房煙霧瀰漫。

洛陽人把廚房叫:灶夥,小室內必然砌一個“煤火臺兒”;過去不講究也就是藍磚或紅磚面。後來開始有水泥面、瓷磚貼面,這就乾淨多了。我們把這個面兒叫:煤火臺兒,這個發音與“桃兒”一致,洛陽人“臺兒”“桃兒”混淆不分。

使用蜂窩煤後,一般家庭會砌雙灶,混合使用,大部分是“溫罐”靠近散煤火爐,隔瓦片或泥巴防火焰太大燒炸溫罐。這個“煤火”除了上部三個眼以外,下部還通風小孔、爐灰洞兒,旁邊還有一個或兩個空間叫:柴禾洞兒。

砌這個大爐子也需技術,不是誰都可以乾的,特別是內爐的形態,技術差的師傅可能會造成“悶火”,火焰上不來影響做飯。

蜂窩煤大量普及後,“溫罐”就快速被淘汰,因為人家那個爐膛是“耐火土”做的成型產品,不適合安裝“溫罐”。這時段就又有鉚焊技工群裡出現能人啦,使用“銅管盤繞蜂窩煤爐膛”,借自來水壓力自然循環,做的好的,不僅僅是洗臉洗手了,還可使用熱水洗澡。

太陽能熱水器及電熱水器、天然氣熱水器等的大量上市,家家戶戶已不再依賴“溫罐兒”啦,那種還不知道啥名字的“銅管盤繞”土熱水器也快速被淘汰。落後物件被淘汰這也不遺憾,記錄下來這段歷史以後會有用。

通過廚房“溫罐”及熱水器的升級,我們看看改革開放以後,我們的科技發生的多麼大的變化,“節約”還在被傳頌,但使用“方便、快捷”已成首選,人們的消費觀念隨著科技產品的提升而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