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是個人都能當導演了?

在還未踏入電影的這個門之前,小某一直覺得導演是一個很遙遠的職業。

曾經,小某對導演的印象只停留在斯皮爾·伯格、庫布里克,中國第五代導演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馮小剛。第六代導演陸川、賈樟柯,香港導演王家衛、杜琪峰、陳可辛,臺灣導演李安、楊德昌等知名導演身上。

那時候,只有這些正兒八經的導演,才被稱之為導演。

這年頭是個人都能當導演了?

而這幾年,很多和電影行業不相干的人,都紛紛一頭扎進這個行業裡,開始當跨界導演。

比較有代表性的跨界導演,如鄧超、蘇有朋、徐崢、徐靜蕾等都從演員搖身一變成了導演。徐崢自導自演的“囧系列”電影還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

演員轉型成導演並不是什麼稀罕事兒。但有意思的是,很多作家也轉型當起了導演。

比如眾所周知的《小時代》的導演郭敬明、《後會無期》的導演韓寒,還有《擺渡人》的導演張嘉佳。

這年頭是個人都能當導演了?

不可否認,這些作家確實寫了很多暢銷的書籍,他們拍的電影也有很多人買賬。

但這並不能說明這些作家就真的入了導演的門,只能說他非常會賣,善於選擇賣爆點營銷、賣知名度、賣情懷、賣一切能令影迷追捧的事情,從而賺得盆滿缽滿。

事實上這些非專業電影教育出身的跨界導演們,專業水平到底幾何,卻不好說。導演雖不是一個難以高攀的職業,但也絕非看幾部電影,拉幾個劇組就能做成的,好導演是有門檻的。

這年頭是個人都能當導演了?

縱然郭敬明拍了那麼多部《小時代》,在人們心裡依然還是那個作家,並算不得是個導演。

都說電影是“夢工廠”,電影從業者是“造夢人”。夢想家很多,很多人都想過一把當導演的癮。

但這些做夢的人之中,只有極少部分是踏踏實實地在追夢,絕大部分人都是在白日做夢。

這年頭是個人都能當導演了?

導演的門檻越來越低,自詡為導演的人越來越多。從前這個看似遙不可及的職業,如今變得人人都可以當得。

即使非科班畢業的藝人,有些名氣和身價以後也能輕鬆轉型當導演,比如相聲小品演員郭德綱、小瀋陽、宋小寶等等。

這年頭是個人都能當導演了?

這裡又可以分成兩類人。有的團隊是片子爛不爛無所謂,賺到錢就行;有的團隊是已經很努力,但是做出來的東西還是不行。

我們所應該牴觸和抗拒的是前者。

那些人不配被稱作導演,因為他們只不過是為了利益,拿了一個劇本,組織了一批人,拍了一部粗製濫造、無專業性可言的電影。這樣的爛片發起者和製造者,並沒有資格被稱為導演。

這年頭是個人都能當導演了?

所謂的“導演”們引領了“粉絲產業”的風尚,將電影完全商業化。靠著人氣,不費什麼力氣就能在各大院線佔領主要排片。

而電影本身也不需要什麼打磨,缺失了必要的成長階段,呈現出來的也只能是畸形。

這種畸形讓他們嚐到了甜頭,吸引了更多的拜金人士來分一杯羹。就像蛆蟲一樣烏泱泱擠進來,滋養自己同時汙染周遭。

當我們對賺快錢,利用人氣賺票房的作品審美疲勞時,執導電影對明星到底是加分還是減分,作品本身就自會留下結論。

這年頭是個人都能當導演了?

在如今快餐文化的大環境下,慢下心去體會電影,專注打磨出一部好電影的導演已經很難得了,能堅持匠心、不為利益所屈服的就更是鳳毛麟角。更多人把導演當做是一種賺錢的職業,而不是一種創造藝術的職業。

小某一直都覺得電影首先是一門藝術,然後才是一種商品。面對藝術,還是要有敬畏之心啊。



同名公主號:某位電影

不分享最新電影 只分享最年輕價值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