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族女摔跤手二十分钟鏖战不分胜负,张张图片都扎心,她俩都赢了


当今社会,孩子们生活条件太优越,养尊处优吃不了苦受不了累,他们就像温室里的嫩苗,没有经过风霜雪雨的摧残,是无法承受挫折的。竞技体育比的就是耐力和意志,有人说让孩子参与这些项目太残酷了,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缺少这样的锻炼,他们需要挑战一下自我,挑战一下极限,眼前这两位蒙古族摔跤手,她们抱在一起好像睡着了,其实是没有力气了,可是她俩还在坚持着,充分体会到了极限耐力的意义。

这是内蒙古赤峰市举办的一次大中学校摔跤比赛,上午八点钟开始比赛,两位女选手都分别淘汰了两位各自的对手,在上午十点五十分这两位选手开始交手的,小编跟踪拍摄了二十多分钟。两位选手别看体重差别挺大的,因为实力相当。于是展开了二十分钟的鏖战。

上午十一点,她们已经摔了十分钟,还是不分胜负,但是两个人都已经汗流浃背了。摔跤是特别讲究技巧的一项体育运动,有的时候脚底下一个绊子,对方把握不好就会倒地,可是这两位选手,一开始都曾发力偷袭过对方,结果都不奏效。


两位女生都是体校学生,摔跤算是半专业,她们的技术要领小编不便评价,但是她们都十分敬业,全身心投入,这就是竞技体育的精髓。双方靠着偷袭使绊子都没有成功,接下来就是比耐力,比意志力了。

在两个人僵持的过程中,穿白色上衣的女选手,把穿黑色上衣选手扎头的皮筋弄掉了,两个人很友好地分开,穿黑色上衣的女生赶紧把自己的头发扎好。裁判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她们两位又开始接着比赛了。

因为两个人一点都没有保留,每人都使出了十二分的力气。重新比赛开始,两个人抱到一起,谁都无法主动发起攻击,靠着技巧使绊子的方法,都已经放弃了,接下来比的就是耐力和坚持。

摔跤是蒙古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已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牧区,男孩子们会走路就会摔跤,蒙古男人不会摔跤,会被人耻笑的,在那达慕大会上,射箭、赛马、摔跤是三个最精彩的项目,摔跤技巧很多,可以用捉、拉、扯、推、压等十三个基本技巧演变出一百多个动作。可互捉对方肩膀,也可互相搂腰,还可以钻入对方的腋下进攻,可抓摔跤衣、腰带、裤带等。

蒙古族摔跤的历史一千多年,到了13世纪就已盛行于北方草原地区。牧民们在放牧之余,在劳动之余,常常围在一起进行摔跤比赛,既能表现蒙古男人的威武,天冷的时候还可以通过摔跤来增加热量暖和身子。在牧区,摔跤既是一种竞技比赛,也是一种娱乐活动。蒙古族摔跤的最大特点是不许抱腿。其规则还有不准打脸;不准突然从后背把人拉倒,触及眼睛和耳朵;不许拉头发、踢肚子或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


蒙古族摔跤,后来还具有很强的军事体育性质,主要用以锻炼体力、毅力、技巧等。元朝的帝王十分提倡摔跤运动,每逢举行重要宴会,都要有摔跤手竞技助兴,摔跤的佼佼者可以获得很高的荣誉,被人崇拜。因为蒙古族善骑射,善摔跤,所以成吉思汗带领蒙古铁骑,能够杀到欧洲。

蒙古族的摔跤服很漂亮,坎肩多用香牛皮或鹿皮、驼皮制作,皮坎肩上有镶包,亦称泡钉,以铜或银制作,便于对方抓紧。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饰有精美的图案,图案呈龙形、鸟形、花蔓形、怪兽形,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这是蒙古族文化的一部分。

蒙古族摔跤有他们一整套的完整礼仪,他们穿的摔跤服,就很有民族特色,上场前所有摔跤选手都以一种特有的步伐入场,摔跤结束,无论输赢,都很友好地把摔倒在地的选手拉起来,跟入场一样的步伐,退出比赛,所以摔跤也成为了蒙古族历史文化非常精彩的一部分,在蒙古族,他们特别崇拜摔跤的常胜英雄,民间和政府部门都要给予很高的荣誉和奖励。


过去蒙古女人只是围着蒙古包转,挤奶做饭哄孩子,全心全意伺候放牧的丈夫。改革开放后,蒙古姑娘也继承了自己民族的传统,开始参与到摔跤中来了,这些特别贤惠又有耐力的蒙古女人,在摔跤场上,比男人更具风采,她们不仅个个都像女汉子,而且步伐细腻,能坚持能忍耐,这两位选手的表现,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十分钟的鏖战,胜负已经不重要 了,她俩都赢了,这就是蒙古女人特有的能忍耐不抛弃不放弃的特质,在茫茫草原上,男人赶着牛羊去放牧,好久都不回来,蒙古女人守着蒙古包,带着孩子艰难地生活着,她们任劳任怨繁衍后代,这就是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本文由一双慧眼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今日头条摄影大赛#@严志刚 #街拍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