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歷博:在此見證周秦漢唐

陕历博:在此见证周秦汉唐

鑲金獸首瑪瑙杯。 資料照片

陕历博:在此见证周秦汉唐

11月6日,記者用無人機拍攝的陝西曆史博物館。 記者 劉強攝

陕历博:在此见证周秦汉唐

唐懿德太子墓墓道西壁《闕樓儀仗圖》局部。 資料照片

陕历博:在此见证周秦汉唐

1986年11月,陝西曆史博物館舉行奠基典禮。 資料照片

陕历博:在此见证周秦汉唐

專題展覽《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 資料照片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拂過中國大地,人們以焦灼的心態期待著另一場革命。陝西,選擇了以歷史的名義,見證並參與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

這一年,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陝西曆史博物館的籌建工作正式開始。

40年,人生可見榮枯;40年,中國盡顯奇蹟。

陝西曆史博物館,用40載歲月見證了改革開放帶給時代的鉅變。

使命

——從周總理指示到改革見證

1973年6月20日,周恩來總理陪同時任越南總理范文同視察原陝西省博物館。根據後來的檔案記錄,當年,穿過建於宋元祐二年(1087年)的西安碑林時,周總理感慨萬千。陝西特殊的歷史地位、豐富的文物遺存,與狹小的展廳、黑暗潮溼的庫房形成的強烈反差,讓總理十分著急。

“在適當的時候,新建一個博物館。”這是當年周總理的殷殷囑託。

1977年,為了落實周總理生前指示,陝西省啟動新館籌建工作。

1978年3月,原國家計委批覆了陝西省革命委員會呈報國務院的《關於新建陝西省博物館的請示》,下撥建館專款。這標誌著陝西曆史博物館籌建工作正式開始。

這一年正是中國改革開放元年。

1986年1月17日,原國家計委下發《關於陝西省新建陝西曆史博物館設計任務書的批覆》(以下簡稱《批覆》)。

耐人尋味的是,《批覆》特別去掉了館名中的“省”字。這意味著,陝西曆史博物館不是一個省的博物館,而是一座國家級博物館!

同年,全國人大六屆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把陝西曆史博物館新館工程列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1.44億元。

1.44億元,在當時國家的重點項目建設中,也相當可觀。更重要的是,1986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全面推開,在與世界的不斷交流中,中國應該如何面對開放、如何面對自己的歷史?這些都暗含於人們對這座博物館的期待中。

張錦秋,就是在這樣的期待中躍然而出的建築大師。“到底要把新的陝西曆史博物館建成什麼樣子?任務書上只有一句話:博物館建築本身,應該成為陝西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徵。”張錦秋回憶當年的情景時說道。

接受設計任務的西北設計研究院,一共做了12個方案。張錦秋設計了一組唐代風格的宮殿。她的方案獲得了最終的認可。

中軸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這是陝西曆史博物館的設計核心。張錦秋說:“它體現了古代人民的宇宙觀,天子就代表宇宙最高,所以它是一個宇宙模型的體現。”

陝西曆史博物館,成為西安乃至陝西的標誌性建築,獲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一流博物館。

如果說外在的設計成就了陝西曆史博物館對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徵,那麼內在的功能則體現了一座現代化博物館的時代先進性。

作為改革開放後新建的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博物館,陝西曆史博物館無論在建築功能、陳列展示還是文物收藏保護技術和設施等方面,均代表了20世紀90年代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最高水平。它的建成開放大大縮短了中國博物館與世界發達國家博物館的差距。

陝西曆史博物館建成開放後,全國各地的文博單位紛紛到此考察學習。不少省市都在借鑑陝西曆史博物館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開始建設新的博物館,從而引發了全國新一輪博物館建設浪潮,使中國的博物館建設進入了嶄新的階段。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陝西用一座博物館表達了對時代和歷史的敬意。

開放

——從館舍天地到大千世界

1991年6月20日,陝西曆史博物館正式建成開放。1992年1月,鄧小平同志南巡,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越來越快。此時,陝西曆史博物館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形象代表之一。

開館當年,法國前總理希拉剋就來到這座嶄新的博物館。他稱讚陝西曆史博物館:“從建築風格之宏偉,陳列文物之豐富,所藏珍品之精粹,反映歷史之悠久等方面看,這裡堪稱世界最美的博物館。”

很快,世界各國政要紛至沓來,克林頓、布什、明仁天皇、基辛格……他們走進陝西曆史博物館,走近中華最燦爛的文明。

伴隨著前進的腳步,中國跨越了改革開放初期主要引入西方文化的階段,逐漸向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展示自己的形象。

為了讓更多的人瞭解古老中國的文明,陝西曆史博物館精心組織文物展覽走向世界。建館至今,陝西曆史博物館的文物已經走遍五大洲四大洋的50多個國家、150多個城市,吸引觀眾超過1億人次。

新加坡《盛世遺珍展》讓那裡的人們看到了大唐的榮耀;捷克首都布拉格《華夏瑰寶展》是我國赴捷克共和國首次文物大展;赴澳大利亞《漢唐文物展》、赴法國《漢風文物展》……陝西曆史博物館帶著自己的珍寶,也帶著一顆平等交流的心與世界各地文明展開對話交流。

在持續的對外交流中,陝西曆史博物館的管理者意識到,博物館是有限的,可是它可以講述的歷史和可以影響的人卻是無限的。文物要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陝西曆史博物館啟動了基本陳列改造。

2008年,陝西曆史博物館基本陳列《陝西古代文明》在眾多期待中開展。它的出現立刻驚豔了中國文博界。創新的形式設計,帶有故事性的展覽,精良的製作工藝,以人為本具有強烈互動性的展示,讓《陝西古代文明展》榮登中國文博行業陳列成果最高獎“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榜首。

在2008年,陝西曆史博物館實行了免費開放。開放的不僅僅是博物館的大門,更是一座博物館對觀眾和世界的態度。越來越多的人走進陝西曆史博物館,年均參觀人數由免費開放前的80餘萬人次,上升到270餘萬人次。陝西曆史博物館成為全國免費開放博物館中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針對觀眾大幅增長的情況,陝西曆史博物館堅持“以人為本,文化惠民”的辦館理念,投資近2000萬元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進行提升。

館舍天地也是大千世界。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陝西曆史博物館與國內外博物館合作,先後舉辦了200餘個主題鮮明、品位高雅的專題陳列。僅2009年至2012年間,基本陳列《陝西古代文明》、專題展覽《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唐代壁畫珍品展》、臨時展覽《巧手良醫——陝西曆史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展》分獲第八屆至第十一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成為全國唯一獲得“四連冠”的博物館。

創造

——從國家“祠堂”到歷史課堂

2017年的最後一個月,無論是在各大媒體還是微信朋友圈,中央電視臺與九大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合作推出的《國家寶藏》都成為焦點。

2017年12月25日,《國家寶藏》播出陝西曆史博物館三大寶物——杜虎符、葡萄花鳥紋銀香囊、闕樓圖。一時間,陝西曆史博物館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在節目中被稱為“以周秦漢唐四朝文明定鼎天下”。

沒有哪個博物館比它更能擔得起“定鼎天下”一詞。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四個朝代,標識的不僅僅是歷史上的強盛,更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制高點。

陝西曆史博物館館長、黨委書記強躍說:“陝西曆史博物館,矗立的不是建築,而是千年歷史在人們心中永久的故事;陝西曆史博物館,館藏的不是文物,而是中華文明在最燦爛時期的榮耀,是國家‘祠堂’!”

國家“祠堂”,無疑既需要放置國之重寶,更需要通過對這些寶藏的研究利用,理清文化根脈。

陝西曆史博物館共有170餘萬件館藏文物,數量位居全國各大博物館前列。作為全國最早開展文物科技保護的博物館之一,陝西曆史博物館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就開始重視以新的科技手段保護文物。尤其是在唐墓壁畫保護方面,陝西曆史博物館不但引進意大利技術、資金,於2011年6月建成了集收藏、保護、研究、觀賞於一體,國內最大、設施最先進的唐墓壁畫館,而且於2016年被國家文物局確定為“館藏壁畫保護修復與材料科學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是全國擁有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的10家博物館之一。

40年來,陝西曆史博物館共徵集文物1.86萬餘件,精品主要有春秋龍紋金飾、戰國秦青銅龍、秦代玉人、西漢雁首銅壺、唐代舍利石棺……唐代貞順皇后敬陵主要文物更是運用國際公約,聯合各國力量,不遺餘力從海外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博科娃感動於陝西曆史博物館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你們是文化遺產保護的衛士。”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視察時指出,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

“中國人的祠堂一直承擔著文化教化的責任。博物館作為國家‘祠堂’,理應成為最生動的歷史課堂。這裡的歷史遺產是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力量。”強躍說。

陝西曆史博物館以建設“智慧博物館”為目標,相繼開發了陝西數字博物館移動版、口袋版等,實現了讓觀眾“把歷史裝入口袋,把博物館帶回家”的目標;2016年又建成開放了陝西數字實體體驗博物館。

陝西曆史博物館對自身資源的挖掘與開發利用,形成了一整套互相貫通關聯的新方法:博物館提供文物資源——調動社會力量挖掘文物故事——發現並解讀附著於文物的藝術——整合資源開發相關文創產品——通過文創產品使社會大眾更深刻地理解文物、理解博物館。陝西曆史博物館與全國八大美院簽訂合作協議,與陝文投聯合舉辦“絲綢之路文化產品設計大賽”,與深圳《焦點》雜誌聯合推出《絲路探幽》欄目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文物與文化、文物與社會、文物與經濟、文物與廣大百姓的需求構成了緊密結合的整體。”強躍說。

為了調動社會關注度,陝西曆史博物館啟動“中國創意”產品設計大賽。截至目前,根據館藏開發並擁有註冊版權的特色文創產品已有300餘種、上千種款式。“文創產品是博物館服務延伸和發展的關鍵一環,它能把博物館的影響力延伸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強躍說。摩登仰韶系列、夢幻三彩系列、唐妞系列、唐寶貝系列文創產品屢獲大獎。“唐美麗”“漢英俊”“唐小妹”等創意品牌已經成為陝西文物可愛的代言形象。

40年彈指一揮間。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識越來越清晰,不僅是經濟崛起,更是民族自信。自信來自對文明的自知,來自對文化傳承的責任。陝西曆史博物館秉承著這種責任,踐行著屬於自己的歷史使命,與改革開放同向同行,一路向前。(記者 沙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