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中國正重歸“海上大國”

德國《斯圖加特新聞報

》11月6日文章,原題:中國是一個海上大國中國和大海——一直保持著非常特殊的聯繫。在明朝航海家鄭和的指揮下,中國在14世紀初派出比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更強大的船隊駛向世界各大洋,脫穎而出成為海上強國。

今天,世界十大集裝箱港口名單中,有7個來自中國。其中,上海港排名世界第一,年貨物吞吐量超過4000萬標準箱。中國港口貨物吞吐量增長速度仍在不斷提升,奠定了中國作為一個集裝箱港口大國的地位。也難怪,中國政府特別關注世界各地的港口投資,以推動與世界各地的貿易。

中國國有企業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在西班牙瓦倫西亞、畢爾巴鄂港以及意大利瓦多碼頭大舉投資。就像其他中國國有企業一樣,中遠還大力參與比利時澤布呂赫港投資控股,在歐洲其他港口也有不少中小規模投資。而希臘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港已成為北京在全球主要港口的大資產。此外,在以色列、土耳其和埃及,中國投資者也積極參與港口建設項目。

這個計劃背後的想法很簡單,而且是長期的。歐洲若干港口設施的控股可以確保遠東大國生產的貨物迅速到達歐洲銷售市場。與此同時,港口費也可以保持在較低水平——中國製造的商品仍然具有競爭力。此外,中國國有企業目前正在接受北京方面的全力支持。他們的行動與“一帶一路”倡議完美對接,其中政府提供的用於更緊密地編織世界經濟網絡的投資超過一萬億歐元。

與在東南亞的港口投資相比,中國在歐洲港口的投資略顯遜色。中國僅在馬來西亞港口的投資就達數十億歐元,比如馬六甲、檳城和關丹的港口。在印度尼西亞和斯里蘭卡也有類似項目,尤其是在巴基斯坦。位於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阿拉伯海上的瓜達爾深水港正獲得來自中國的大筆資金。此外,這裡還將建設經濟特區和機場。瓜達爾港將通過各種管道、公路和鐵路與中國西部地區實現互聯互通。

到目前為止,中國面向西部的海上貿易幾乎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之間在東南亞的海峽很容易在危機中變得異常脆弱,因此,尋找可靠的替代貿易路線對中國來說極為重要。另一方面,一些鄰國對中國在海上擴張存有戒心。這些國家認為,中國可能將港口作為軍事設施使用。不過,這種恐懼在德國漢堡港並不存在,中國船隻在漢堡港幾乎佔據半壁江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