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擔憂全球經濟穩定性面臨挑戰

從2008年到2018年,發達國家已逐步走出危機陰影,但新興市場卻在承壓。美聯儲加息產生溢出效應。土耳其、阿根廷等新興市場的經濟惡化跡象會否引發全球連鎖反應?新興市場如何平衡監管與應對的靈活性?在金融風險積聚的背景下,持續發酵的貿易摩擦將會對全球經濟帶來怎樣的影響。在昨日的財新金融峰會上,多位專家學者對此發表了看法。

中國工商銀行(港股01398)原董事長、世福資本(中國-中東歐基金)董事長姜建清認為,當下全球經濟金融結構失衡、各國債務高企、銀行業集中度持續提高,且針對影子銀行的監管不足等因素,對全球金融體系的健康發展正構成顯著挑戰。

姜建清指出,10年前金融危機的根源,來自於全球經濟和金融結構的不平衡。危機的爆發,是“通過極度破壞性的方式來懲罰和糾正這種失衡”。但過去10年中,全球經濟和金融結構不平衡依然沒有改變,發展的模式依然沒有調整,消費、儲蓄、投資和貿易失衡現象依然廣泛存在。

姜建清認為,類似的失衡現象已開始再度威脅全球經濟的穩定性。“政治經濟走勢的高不確定性、地緣政治的高衝突風險、金融市場的高波動性,包括美國單邊主義挑起的貿易衝突,已嚴重影響了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也為下次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和蔓延埋下了的種子。”姜建清稱。

姜建清表達了對當前全球經濟債務槓桿居高不下的擔憂,認為這增加全球金融系統性風險。姜建清表示,各大央行在“後金融危機”時期廣泛採取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導致過度信用擴張。他具體指出,僅美國、歐盟、日本、英國等四大央行的資產規模,已經從金融危機前的低位,擴大至2017年的11萬多億美元。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金光經濟學講席教授、副院長黃益平表達了類似的擔憂。他認為,外部貨幣政策的收緊和內部經濟增速放緩使得央行貨幣政策決策非常艱難,面臨放寬的壓力。但今天中國經濟最大的問題在於,一方面槓桿率已經非常高,另外一方面中國有一個非常龐大的,可能沒有得到很好監管的金融創新部門,即影子銀行和互聯網金融。

此外,黃益平指出,我們面臨的更大挑戰是全球貨幣政策可能都要退出量化寬鬆。特朗普政府的減稅和增加投資的政策可能在一定意義上會擴大經濟結構的不平衡。

對於全球經濟所面臨的不確定性,與會的多位專家學者據表達了擔憂。在金融市場波動加劇的背景下,貿易摩擦將會對經濟、資產、投資造成何種影響是全球關注的焦點。對此,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副總裁朱民表示,貿易爭端對經濟的實質影響通常在2到3年內達到頂峰,即在2020年,全球股市完全有可能產生大幅波動。

朱民認為貿易爭端將從三個方面對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產生影響:一是全球貿易規模將進一步下滑;二是擾亂全球產業鏈配置;三是損害金融市場信心,引發金融市場尤其是新興市場的大幅波動。

姜建清認為,在人們尚未完全吸取上次金融危機教訓之時,世界經濟金融發展已再次來到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且如今全球金融體系,與10年前已不復相同。“新的發展機遇與新的金融風險同樣巨大,如果不幸地選擇以鄰為壑、損人利己的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世界可能陷入新的危機甚至蕭條,一個分裂的世界將會放大危機的破壞力。今天的世界經濟已經不可分割,需要各國緊密合作。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