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漢朝給四億,而今給十萬”背後的故事,大師就是大師!

最近范冰冰的事情甚囂塵上,最終落下帷幕。今天要說的的是崔老師最近的一段話,崔老師最終獲得了十萬元的獎勵,之後他調侃道:漢朝給四億,而今給十萬。很多網友聽得雲裡霧裡,不知道崔老師指的是什麼,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漢朝給四億,而今給十萬”到底是怎麼回事?

崔永元:“漢朝給四億,而今給十萬”背後的故事,大師就是大師!

這句話出自《史記·卷三十·平淮書第八》,其中有一句話:凡匿不自佔,有能告者,以其半畀(bì)之。

這句話的時代背景

崔永元:“漢朝給四億,而今給十萬”背後的故事,大師就是大師!

咱們先說一下當時的背景,隨著漢朝的建立,國內逐漸恢復了穩定,更出現了“文景之治”的經濟大發展,到了漢武帝時期,經濟的發展到了一個頂峰,我們都知道,對於漢武帝,在他身上我們記憶比較深的可能就是他的“罪己詔”,這個罪己詔的就是因為漢武帝在早期的一些所做所為,當然我們不能否認他的功績,早期的漢武帝確實功績很多,其中就有一項是開拓疆土,由於漢武帝不斷地發動對外戰爭,導致漢朝之後的財政發生了很大的困難,當時的商人藉此機會便興風作浪,他們以高利貸盤剝貧民,囤積居奇,投機倒把,積累了數以萬計的鉅額財產,這些錢既沒有幫助國家,又嚴重損害了平民百姓的利益,最終促使社會矛盾日趨激化。

算緡(mín)和告緡

崔永元:“漢朝給四億,而今給十萬”背後的故事,大師就是大師!

為了解決財政問題,漢武帝在張湯﹑桑弘羊等大臣的籌劃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諸如更改幣制﹑鹽鐵官營﹑酒榷﹑均輸平準等,以此打擊商人勢力,擺脫國家財政上的困難,其中算緡和告緡就是一項重要措施。

緡:意為穿銅錢的繩子,在那時算是一個貨幣單位。

武帝元光六年(前129)曾"初算商車",即對商人所擁有的車輛徵稅。元狩四年(前119),張湯等人建議恢復之前算賈人緡錢的舊制。於是,武帝又下詔"初算緡錢"。擴大了其徵稅範圍,其中對各類商人徵收財產稅,不管你是賣什麼的,囤積的是什麼貨物,只要你是經商謀利的,都要根據資產多少編造名冊,呈交官府,作為徵稅的依據,稅額為"率緡錢二千而算一",即每二千錢納稅一算(一百二十錢)。這就是算緡,說白了就是交商業稅。

崔永元:“漢朝給四億,而今給十萬”背後的故事,大師就是大師!

當然光靠律例還不行,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因此張湯等人還建議:對那些抗拒不交或隱匿財產,偷漏稅款的商賈,罰以戍邊一年,沒收全部資產;並且獎勵民眾舉報逃稅商販,"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

這就是告緡,說白了就是發現別人逃稅,一經核實,獎勵逃稅金額的一半。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就已經明白了。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